轮胎胎体结构及免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589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轮胎胎体结构及免充气轮胎,该胎体包括头部和颈部,颈部设在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头部内周面、颈部侧面和颈部内周面共同限定出与轮辋配合的配合部;颈部内周面具有沿轮胎全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径向中心孔和若干径向边孔,若干径向中心孔位于颈部内周面的轴向中心位置,若干径向边孔对称布置在若干径向中心孔的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交替分布,径向中心孔和径向边孔均垂直于颈部内周面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头部侧面具有若干轴向孔,若干轴向孔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一一对应地相贯通;可避免轮胎与轮辋发生滑圈的现象,确保轮胎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和耐久性能,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胎体结构及免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
,特别涉及一种轮胎胎体结构和具有该胎体结构的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电动代步车既包含了被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所喜爱的电动休闲代步车,也包含了一部分老残人士专用的代步车,前者以两轮为主,具有便携、灵活、娱乐性强的优点;后者以轻便的四轮车为主,用来满足腿脚不便的老残人士的日常代步需求。为了满足以上消费群体的使用需求,以上所述电动代步车应具备轻便、性能稳定、维护简单甚至是免维护的特点,为了使车辆满足轻便、性能稳定、维护简单甚至是免维护的特点,现有的电动代步车会选装免充气轮胎。相关技术中供选装的免充气轮胎的结构如图1所示,为提升轮胎缓冲性能、降低轮胎的重量,在轮胎内部设计有周向贯通的周向孔1’和/或者多个径向孔2’。但是周向贯通的周向孔1’会过度降低刚性,轮胎容易产生异常塌陷,轮胎的缓冲性能和耐久性能无法得到保障,轮胎产生异常塌陷将增大与路面的摩擦面积,车辆的续航里程将下降;而多个径向孔2’的设计未得到合理配置易导致轮胎内周面与轮辋的配合面积下降,轮胎对轮辋的束缚性不足容易导致轮胎与轮辋发生滑圈现象,导致轮胎内周面软化发粘并磨损产生橡胶碎屑加剧滑圈现象。因此,相关技术的电动代步车用免充气轮胎无法确保轮胎在缓冲性能、耐久性能和防滑圈性能以及提升车辆续航里程之间达到有效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轮胎胎体结构,该胎体结构可以避免轮胎不充气状态下在铺装路面上负载行驶时发生轮胎与轮辋滑圈的现象,确保轮胎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和耐久性能,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免充气轮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轮胎胎体结构,其胎体包括头部和颈部,所述头部包括头部外周面、头部侧面和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包括颈部侧面和颈部内周面,所述颈部设在所述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所述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侧面和所述颈部内周面共同限定出与轮辋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颈部内周面具有沿轮胎全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径向中心孔和若干径向边孔,若干径向中心孔位于所述颈部内周面的轴向中心位置,若干径向边孔对称布置在若干径向中心孔的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交替分布,所述径向中心孔和所述径向边孔均垂直于所述颈部内周面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头部侧面具有若干轴向孔,若干轴向孔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一一对应地相贯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轮胎胎体结构,其通过径向中心孔和径向边孔的设置,可以在减轻轮胎本体的自重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的同时保证轮胎本体刚性分布的合理性,通过二者在周向上均匀交替分布,可确保轮胎良好的接地状态,提升轮胎缓冲性能;通过轴向孔与径向中心孔的配合,可以减轻轮胎本体的自重,改善刚性分布,并使轮胎内部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快速导出,避免轮胎软化发粘而导致轮胎与轮辋束缚性下降、滑圈现象。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轮胎胎体结构,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可选地,所述径向中心孔的径向截面呈类菱形或类十字形。可选地,所述径向中心孔在周向上的延伸宽度与在轴向上的延伸宽度的比值为100%~190%。由此可确保轮胎本体在轮胎周向中心平面CL附近区域的重量和刚性都得到合理的削减,确保轮胎本体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和缓冲性能。可选地,所述径向中心孔的径向截面面积和所述径向边孔的径向截面积均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递减;进一步地,在所述颈部内周面上,所述径向中心孔的径向截面面积与所述径向边孔的径向截面面积之和占所述颈部内周面总面积的30%~60%。由此可进一步地改善轮胎本体刚性分布的合理性,避免轮胎在周向中心平面CL径向外侧刚性过度削减,合理削减轮胎本体自重的,确保轮胎本体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续航里程。可选地,所述径向中心孔远离所述颈部内周面的一端面与头部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6mm~14mm。由此可进一步地保证合理削减轮胎本体自重的同时使轮胎本体刚性分布合理。可选地,所述径向边孔的径向截面呈类蒙古包或类凸字形。由此可确保轮胎刚性周向上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局部刚性偏弱或偏强的现象,确保轮胎良好的接地状态,提升轮胎缓冲性能和续航里程。可选地,所述径向边孔的凸出顶端朝向所述颈部内周面的轴向中心线;可选地,所述径向边孔的底端的轴向外侧设有圆弧状凸起,所述圆弧状凸起的凸起高度由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逐渐递增再逐渐递减。通过圆弧状凸起能够有效削减径向边孔径向外侧的轴向外侧的轮胎头部10的自重,在提升轮胎缓冲性能的同时提升了车辆续航里程。可选地,所述径向边孔在周向上的延伸宽度与在轴向上的延伸宽度的比值为120%~250%;可选地,所述径向边孔与其轴向外侧的颈部侧面之间的距离为4mm~10mm。由此可进一步地确保轮胎本体的重量和刚性都得到合理的削减,确保轮胎本体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续航里程。可选地,所述轴向孔呈椎体状,所述轴向孔的轴向内侧的轴向截面孔径大于轴向外侧的轴向截面孔径。通过轴向孔可以减轻轮胎本体的自重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可以改善轮胎本体的刚性分布提升轮胎本体的缓冲性能,也能使轮胎内部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能够被快速导出并消散于外界空气中,防止因内部热量积聚导致轮胎颈部软化发粘并磨损产生橡胶碎屑,进而导致轮胎对轮辋的束缚性下降发生轮胎与轮辋滑圈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免充气轮胎,其包括上述的轮胎胎体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免充气轮胎,其通过轮胎胎体结构优化设计,使得轮胎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耐久性能和防滑圈性能的同时,提升车辆续航里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轮胎的断面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截面为A-A’的一半轮胎立体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A-A’截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内周面的C向展开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截面为B-B’的一半轮胎立体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B-B’截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内周面的C向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5中,横向方向为轮胎轴向,纵向为轮胎周向,CL为周向中心平面,竖直方向为轮胎径向,靠近轮胎回转轴为径向内侧,远离轮胎回转轴为径向外侧,图1、图3、图4、图6、图7中,垂直纸面方向为轮胎周向,水平方向为轮胎轴向,靠近轮胎周向中心平面CL为轴向内侧,远离轮胎周向中心平面CL为轴向外侧。以上术语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胎体结构,其胎体包括头部和颈部,所述头部包括头部外周面、头部侧面和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包括颈部侧面和颈部内周面,所述颈部设在所述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所述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侧面和所述颈部内周面共同限定出与轮辋配合的配合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颈部内周面具有沿轮胎全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径向中心孔和若干径向边孔,若干径向中心孔位于所述颈部内周面的轴向中心位置,若干径向边孔对称布置在若干径向中心孔的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交替分布,所述径向中心孔和所述径向边孔均垂直于所述颈部内周面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n所述头部侧面具有若干轴向孔,若干轴向孔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一一对应地相贯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胎体结构,其胎体包括头部和颈部,所述头部包括头部外周面、头部侧面和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包括颈部侧面和颈部内周面,所述颈部设在所述头部内周面上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所述头部内周面、所述颈部侧面和所述颈部内周面共同限定出与轮辋配合的配合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内周面具有沿轮胎全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径向中心孔和若干径向边孔,若干径向中心孔位于所述颈部内周面的轴向中心位置,若干径向边孔对称布置在若干径向中心孔的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交替分布,所述径向中心孔和所述径向边孔均垂直于所述颈部内周面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头部侧面具有若干轴向孔,若干轴向孔与若干径向中心孔一一对应地相贯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中心孔的径向截面呈类菱形或类十字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胎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中心孔在周向上的延伸宽度与在轴向上的延伸宽度的比值为100%~1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中心孔的径向截面面积和所述径向边孔的径向截面积均由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递减;
任选地,在所述颈部内周面上,所述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会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