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以及注射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348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以及注射成型装置,即使是采用了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也能够在可动盘上之上模顶出器等,且能够不使开闭模机构的轴向力增加地进行强力开模。对开螺母(26)配置在被配置于下位的牵引盘(29)的下方。上模顶出器(60)配置于上位的可动盘(28)。除了开闭模机构(27)以外还配置有强力开模机构(24)。强力开模机构(24)的轴向力大、行程小。通过该强力开模机构(24)实施开模工序初期的强力开模。开闭模机构(27)的轴向力小、行程大。通过该开闭模机构(27)实施开模工序的剩余部分。提供能够不使开闭模机构的轴向力增加地进行强力开模的合模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以及注射成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以及包括该合模装置的注射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对树脂成型品进行注射成型的注射成型装置得到普及。注射成型装置由对模具进行紧固的合模装置以及向模具注射树脂材料的注射装置构成。模具由定模和动模构成。动模相对于静止的定模沿着合模轴移动,模具被开闭。合模轴为水平的合模装置以及合模轴为铅垂的合模装置被广泛实用。关于合模轴为铅垂的合模装置,提出了各种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下模模板的上方配置上模模板的合模装置。然后,在上模模板的上方配置上模顶出板,上模顶出销从该上模顶出板垂下。上模顶出销贯通上模模板,并延伸到浇口附近,起到将流道推落的作用。以下,将上模顶出销和驱动该上模顶出销的部件综合称为上模顶出器。驱动上述上模顶出销的部件为上模模板、销移动缸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合模装置包括:由基座支承的基板;配置在该基板的上方的下部安装板;配置在该下部安装板的上方的上部安装板;以及从基板向上方延伸的连接杆。模具由下部安装板和上部安装板夹持。在连接杆的上部设置有锯齿部,在该锯齿部啮合对开螺母。对开螺母配置在上部安装板的上方。该对开螺母通过配置在上部安装板的上方的对开螺母开闭缸而开闭。专利文献2的合模装置采用了对开螺母,因此具有能够抑制装置高度这样的优点。在此,尝试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上模顶出器设置于专利文献2的上部安装板。但是,上模顶出板与对开螺母以及对开螺母开闭缸干涉。结果,在专利文献2的合模装置无法设置上模顶出器。近年来,要求将残留在模具中的流道迅速除去。因此,即使是采用了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也希望能够在上部安装板配置上模顶出器那样的构造。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对开螺母中,希望定期或者随时供给润滑脂,实现对开螺母的金属面与连接杆的金属面之间的润滑。用过的润滑脂、多余的润滑脂从对开螺母落下。于是,位于比对开螺母靠下位的设备受到污染。要求其对策。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升压缸来实施开模。在开模工序中,已知在该工序的初期需要较大的开模力。当动模从定模即使稍微离开时,之后就能够通过较小的开模力实施剩余的开模。为了得到较大的开模力,需要增大升压缸的活塞的外径以及活塞杆的外径。于是,升压缸成为大径而变重。如果保持该情况,则合模装置变重。但是,在要求合模装置的轻量化的情况下,要求不使以升压缸为代表的开闭模机构的轴向力增加而能够进行强力开模的合模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22451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7-174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即使是采用了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也能够在上部安装板(可动盘)上配置上模顶出器等,采取防止润滑脂从对开螺母落下的对策,且不使开闭模机构的轴向力增加而能够进行强力开模。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具备:基座;固定于该基座的承压盘;配置于比该承压盘靠下方的牵引盘;配置于比上述承压盘靠上方并通过开闭模机构升降的可动盘;以及从该可动盘垂下并贯通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的连接杆,在该连接杆上设置有锯齿部,在上述牵引盘上设置有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对开螺母,在上述对开螺母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牵引盘下降,并通过该牵引盘使上述连接杆以及上述可动盘下降,由此对配置在上述承压盘与上述可动盘之间的模具进行合模,该合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上述牵引盘的位置以及上述开闭模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在开模初期进行开模的强力开模机构被架设于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该强力开模机构被设定为与上述开闭模机构相比轴向力大且行程短,上述控制部为,执行上述对开螺母的开闭控制以及上述强力开模机构的控制,还执行对上述对开螺母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控制,以便通过上述强力开模机构使上述对开螺母与上述锯齿部同步,并且,上述锯齿部设置在上述连接杆的下端部,上述对开螺母设置在上述牵引盘的下方。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中,上述对开螺母的齿为方齿,上述锯齿部为与上述方齿对应的方槽。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中,在最大开模时,上述连接杆的下端面收纳于上述牵引盘。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中,上述基座由罩包围,在该罩内收纳上述对开螺母,且在上述罩内设置有对该对开螺母的工作进行监视的对开螺母工作监视机构。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方案1~3任一项记载的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以及铅垂地配置在上述可动盘的上方的注射装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承压盘配置在可动盘的下方,牵引盘配置在该承压盘的下方,对开螺母配置在该牵引盘的下方。由于可动盘的上方空闲,因此能够容易在可动盘上配置上模顶出器等。即,根据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构造,即使是采用了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也能够对可动盘配置上模顶出器等。此外,对开螺母为一个50kg前后的重物,但由于将该重量物不配置于最上位的可动盘,而配置于最下位的牵引盘的下方,因此能够降低合模装置的重心。此外,可动盘由开闭模机构升降,但由于在可动盘上没有对开螺母,因此能够减少对开闭模机构的负载,能够减少用于使开闭模机构工作的能量消耗。然而,在对开螺母与锯齿部之间实施基于润滑脂等的润滑,但多余的润滑脂、废润滑脂(以下,称为废润滑脂。)不可避免地落下。当假设对开螺母处于可动盘(上部安装板)上时,废润滑脂向可动盘下的模具垂落,制品(树脂成型品)等受到污染。关于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中,将对开螺母配置在最下方,因此制品等不会被废润滑脂污染。此外,当假设对开螺母处于可动盘(上部安装板)上时,连接杆贯通可动盘而向可动盘的上方突出。由于突出,因此合模装置必然变高。关于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中,连接杆从可动盘垂下。即,连接杆不从可动盘向上方突出。结果,能够使合模装置降低。此外,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与合模机构相独立地设置了强力开模机构,因此合模机构的构造变得简单,且成为低成本。此外,强力开模机构架设在几乎一起移动的可动盘与合模机构。强力开模机构的行程较小即可,而成为小型。而且,强力开模机构兼作为对对开螺母的位置进行微调的对开螺母位置调整机构,因此附加价值较大。即,不需要独立的对开螺母位置调整机构。如以上所述,根据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即使是采用了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也能够对上部安装板(可动盘)配置上模顶出器等,采取防止润滑脂从对开螺母落下的对策,且能够不使开闭模机构的轴向力增加地进行强力开模。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对开螺母的齿为方齿,锯齿部为与方齿对应的方槽。方齿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具备:/n基座;/n承压盘,固定于该基座;/n牵引盘,配置于比该承压盘靠下方;/n可动盘,配置于比上述承压盘靠上方,通过开闭模机构升降;以及/n连接杆,从该可动盘垂下,贯通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n在该连接杆上设置有锯齿部,在上述牵引盘上设置有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对开螺母,/n在上述对开螺母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牵引盘下降,并通过该牵引盘使上述连接杆以及上述可动盘下降,由此对配置在上述承压盘与上述可动盘之间的模具进行合模,/n其特征在于,/n具备对上述牵引盘的位置以及上述开闭模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部,/n在开模初期进行开模的强力开模机构架设于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该强力开模机构被设定为与上述开闭模机构相比轴向力大且行程短,/n上述控制部为,还执行上述对开螺母的开闭控制以及上述强力开模机构的控制,还执行对上述对开螺母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控制,以便通过上述强力开模机构使上述对开螺母与上述锯齿部同步,/n并且,上述锯齿部设置在上述连接杆的下端部,上述对开螺母设置在上述牵引盘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12 JP 2019-1658341.一种具有对开螺母的合模装置,具备:
基座;
承压盘,固定于该基座;
牵引盘,配置于比该承压盘靠下方;
可动盘,配置于比上述承压盘靠上方,通过开闭模机构升降;以及
连接杆,从该可动盘垂下,贯通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
在该连接杆上设置有锯齿部,在上述牵引盘上设置有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对开螺母,
在上述对开螺母与上述锯齿部啮合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牵引盘下降,并通过该牵引盘使上述连接杆以及上述可动盘下降,由此对配置在上述承压盘与上述可动盘之间的模具进行合模,
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牵引盘的位置以及上述开闭模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在开模初期进行开模的强力开模机构架设于上述承压盘以及上述牵引盘,该强力开模机构被设定为与上述开闭模机构相比轴向力大且行程短,
上述控制部为,还执行上述对开螺母的开闭控制以及上述强力开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敦唐泽友则村田博文依田穂积
申请(专利权)人: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