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408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3
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涉及模具领域,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上模板、模仁及下模板,其中上模板面向下模板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导向卡块,在模仁上开设有与多个导向卡块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卡槽,每个导向卡块可插入对应的导向卡槽中;上、下模板均开设有用于灌注热油或冷油的流道,其中流道由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以及连通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内流道构成;内流道包括第一直流道、第二直流道、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以及第五直流道依次连通而成,其中第一直流道与进液口连通,第五直流道与出液口连通。通过模具内的流道的流道设计,可以将进出液口对接油管,通过调换冷热油管来完成加热及冷却,无需机台加热与机台冷却,操作灵活,减少热量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传统的轮圈模具需要在加热机台上进行加热模具型芯内的原材料以便塑造成型的产品,而且在加热后也需要放置在机台上进行冷却,这样一方面会浪费一大部分的热能,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固定的机台进行加工,整个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其结构简单,模具的结构本身以及模具内的流道设计,可以快速的进行模具加热和冷却,无需机台,操作更加灵活。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上模板、模仁及下模板,其中所述上模板面向所述下模板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导向卡块,在所述模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向卡块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卡槽,每个所述导向卡块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导向卡槽中以限制所述模仁相对所述上模板发生相对位移达到定位作用;所述上、下模板均开设有用于灌注热油或冷油的流道,其中所述流道由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的内流道构成;所述内流道包括第一直流道、第二直流道、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以及第五直流道依次连通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直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五直流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所述第一直流道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四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四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五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五直流道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直流道与所述第二直流道交叉且互相连通,多个流道堵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四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用于堵塞隔断各直流道与外界的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所述第一直流道与所述第二直流道之间的夹角为135°、所述第二直流道与所述第三直流道之间的夹角为135°、所述第三直流道与所述第四直流道之间的夹角为135°,所述第四直流道与所述第五直流道之间的夹角为135°,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平行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所述模仁包括依次布置上板、中板以及下板,在所述上板、所述中板以及所述下板分别形成有第一缺口、第二缺口以及第三缺口,所述导向卡槽是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以及所述第三缺口自上而下组合而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所述导向卡槽自上而下开设,且所述导向卡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所述导向卡块的横截面形状呈楔形,所述导向卡块自所述上模板端部向下逐渐收敛使整个所述导向卡块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在所述上模板上设置有三组所述导向卡块,每组包括三个所述导向卡块,其中一个导向卡块远离另外两个导向卡块,三组所述导向卡块相对圆心等间距布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上、下模板具有导向槽用于配合所述上、下板的外轮廓以完成合模。本技术有益效果:通过模具内的流道设计,可以将进出液口对接外部的冷油或热油管,通过调换冷热油管来完成加热及冷却,无需机台加热与机台冷却,操作灵活,减少热量浪费,效率高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的模具的爆炸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的模具的横截面剖视图;图4是所述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关于上模板流道的纵截面剖视图;图5是所述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关于下模板流道的纵截面剖视图;图6是图2的所述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的导向卡槽的局部放大图。其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所示:A-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10-上模板;101-上模板进液口;102-上模板出液口;103-上模板内流道;20-下模板;201-下模板进液口;202-下模板出液口;203-下模板内流道;30-模仁;301-上板;302-中板;303-下板;S-导向卡槽;Q-导向卡块;R-流道堵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的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A,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上模板10、模仁30及下模板20。如图2所示,其中上模板10面向下模板20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导向卡块Q,在模仁30上开设有与多个导向卡块Q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卡槽S,每个导向卡块Q可插入对应的导向卡槽S中以限制模仁30相对上模板20发生相对位移达到定位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卡块Q的横截面形状呈楔形,导向卡块Q自上模板10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上模板、模仁及下模板,其中所述上模板面向所述下模板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导向卡块,在所述模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向卡块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卡槽,每个所述导向卡块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导向卡槽中以限制所述模仁相对所述上模板发生相对位移达到定位作用;所述上、下模板均开设有用于灌注热油或冷油的流道,其中所述流道由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的内流道构成;/n所述内流道包括第一直流道、第二直流道、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以及第五直流道依次连通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直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五直流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布置的上模板、模仁及下模板,其中所述上模板面向所述下模板的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导向卡块,在所述模仁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导向卡块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卡槽,每个所述导向卡块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导向卡槽中以限制所述模仁相对所述上模板发生相对位移达到定位作用;所述上、下模板均开设有用于灌注热油或冷油的流道,其中所述流道由一进液口和一出液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的内流道构成;
所述内流道包括第一直流道、第二直流道、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以及第五直流道依次连通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直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五直流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轮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道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四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四直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五直流道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五直流道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其另一端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直流道与所述第二直流道交叉且互相连通,多个流道堵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所述第四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壁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直流道开通至所述上模板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拓精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