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223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包括装置本体和内部机构,漏斗的内壁设置有诱饵挂件,可以将飞行的害虫吸引到其内侧,且机身的内腔两侧安装有诱虫灯,可以使害虫通过漏斗下端的连接管进入的机身的内侧,转动叶片转动时,其表面的锯齿将对机身内腔害虫的生理结构进行破坏,将其完全杀死,且当害虫通过连接管进入机身的内侧时,设置的CCD图像传感器将对飞行的动态害虫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对动态的害虫进行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从而使培养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害虫的信息,对兰科植物进行防治,漏斗通过两侧的支撑杆安装在插孔的内侧,当支撑杆插入插孔的内侧后,因支撑杆为铁质材料所制成的构件,使其可以被吸铁板进行吸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培养
,具体为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
技术介绍
兰科是仅次于菊科的一个大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自然界中尚有许多有观赏价值的野生兰花有待开发、保护和利用。然而当种植培养兰科植物时,会有许多的害虫对兰科植物造成破坏,且一些飞行的害虫多种多样,不易捕获,造成培养人员无法及时针对害虫的种类对兰科植物进行防护,且若不对这些害虫进行捕捉消灭,害虫将持续性的对兰科植物造成危害,使整体的防护性、实用性和便捷性不理想。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为提高整体的防护性、实用性和便捷性。为此,提出了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提高了整体的防护性、实用性和便捷性,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包括装置本体和内部机构,内部机构安装在装置本体的内腔,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机身、底座、移动轮、推板、把手、控制面板、漏斗和卡紧组件,机身的下端安装有底座,底座的底端安装有移动轮,机身与底座的一侧安装有推板,推板远离机身的一侧上端安装有把手,机身远离推板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机身的顶端中间安装有漏斗,机身的顶端两侧安装有卡紧组件;所述内部机构包括固定杆、CCD图像传感器、蓄电池、诱虫灯和转动组件,机身的内腔上端安装有固定杆,固定杆远离机身内壁的一侧安装有CCD图像传感器,固定杆的下端安装有蓄电池,且蓄电池位于机身的内腔两侧,蓄电池远离机身内壁的一侧安装有诱虫灯,机身的内腔中间安装有转动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漏斗包括连接管、凸耳和诱饵挂件,漏斗的下端安装有连接管,且连接管通过机身的顶端中间进行贯穿,漏斗的两侧安装有凸耳,漏斗的内壁上端安装有诱饵挂件。进一步地,所述凸耳包括支撑杆和卡槽,凸耳的下端焊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为铁质材料所制成的构件,支撑杆的下端两侧开设有卡槽,且卡槽呈对称状开设。进一步地,所述卡紧组件包括插孔、橡胶层和缓冲腔,机身的顶端两侧开设有插孔,插孔的内壁安装有橡胶层,插孔的下端两侧开设有缓冲腔,且支撑杆通过插孔贯穿缓冲腔。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包括吸铁板、缓冲弹簧和卡珠,缓冲腔的内腔底端安装有吸铁板,且吸铁板与支撑杆活动连接,缓冲腔的两侧安装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一侧安装有卡珠,且卡珠与卡槽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转轴、驱动杆和负压叶片,机身的内腔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上端安装有转轴,转轴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杆,驱动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安装有负压叶片。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包括转动叶片和锯齿,驱动杆的两侧安装有转动叶片,转动叶片的外表面开设有锯齿。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叶片包括连接轴和镂空防护罩,驱动杆的顶端安装有连接轴,且连接轴位于负压叶片的下端,负压叶片的外表面安装有镂空防护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漏斗的内壁设置有诱饵挂件,可以将飞行的害虫吸引到其内侧,且机身的内腔两侧安装有诱虫灯,可以使害虫通过漏斗下端的连接管进入的机身的内侧,驱动杆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负压叶片转动时,其上端的空气由上至下流动,从而使空气产生负压,将害虫从漏斗与连接管的内侧吸入到机身的内腔,防止害虫在漏斗与连接管的内壁停留不动造成堵塞,负压叶片表面的镂空防护罩可以对其进行防护,防止害虫或其他杂质落到负压叶片的表面,提高整体的防护性。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当驱动杆带动负压叶片转动时,转动叶片也将跟随驱动杆进行同步转动,转动叶片转动时,其表面的锯齿将对机身内腔害虫的生理结构进行破坏,将其完全杀死,且当害虫通过连接管进入机身的内侧时,设置的CCD图像传感器将对飞行的动态害虫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对动态的害虫进行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从而使培养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害虫的信息,对兰科植物进行防治,提高整体的实用性。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漏斗通过两侧的支撑杆安装在插孔的内侧,当支撑杆插入插孔的内侧后,因支撑杆为铁质材料所制成的构件,使其可以被吸铁板进行吸附固定,缓冲腔内侧的卡珠若被支撑杆抵紧时,卡珠将挤压两侧的缓冲弹簧进行回缩,当卡珠与支撑杆表面的卡槽对齐时,卡珠将被缓冲弹簧回弹卡入卡槽的内侧进行二次固定,当需要将漏斗拆卸时,培养人员只需用力将漏斗拔出即可,简单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漏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动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装置本体;11、机身;12、底座;13、移动轮;14、推板;15、把手;16、控制面板;17、漏斗;171、连接管;172、凸耳;1721、支撑杆;1722、卡槽;173、诱饵挂件;18、卡紧组件;181、插孔;182、橡胶层;183、缓冲腔;1831、吸铁板;1832、缓冲弹簧;1833、卡珠;2、内部机构;21、固定杆;22、CCD图像传感器;23、蓄电池;24、诱虫灯;25、转动组件;251、驱动电机;252、转轴;253、驱动杆;2531、转动叶片;2532、锯齿;254、负压叶片;2541、连接轴;2542、镂空防护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包括装置本体1和内部机构2,内部机构2安装在装置本体1的内腔,装置本体1包括机身11、底座12、移动轮13、推板14、把手15、控制面板16、漏斗17和卡紧组件18,机身11的下端安装有底座12,底座12的底端安装有移动轮13,机身11与底座12的一侧安装有推板14,推板14远离机身11的一侧上端安装有把手15,机身11远离推板14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6,机身11的顶端中间安装有漏斗17,机身11的顶端两侧安装有卡紧组件18,内部机构2包括固定杆21、CCD图像传感器22、蓄电池23、诱虫灯24和转动组件25,机身11的内腔上端安装有固定杆21,固定杆21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CCD图像传感器22,固定杆21的下端安装有蓄电池23,且蓄电池23位于机身11的内腔两侧,蓄电池23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诱虫灯24,机身11的内腔中间安装有转动组件25。请参阅图2-4,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漏斗17包括连接管171、凸耳172和诱饵挂件173,漏斗17的下端安装有连接管171,且连接管171通过机身11的顶端中间进行贯穿,漏斗17的两侧安装有凸耳172,漏斗17的内壁上端安装有诱饵挂件17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包括装置本体(1)和内部机构(2),内部机构(2)安装在装置本体(1)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机身(11)、底座(12)、移动轮(13)、推板(14)、把手(15)、控制面板(16)、漏斗(17)和卡紧组件(18),机身(11)的下端安装有底座(12),底座(12)的底端安装有移动轮(13),机身(11)与底座(12)的一侧安装有推板(14),推板(14)远离机身(11)的一侧上端安装有把手(15),机身(11)远离推板(14)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6),机身(11)的顶端中间安装有漏斗(17),机身(11)的顶端两侧安装有卡紧组件(18);/n所述内部机构(2)包括固定杆(21)、CCD图像传感器(22)、蓄电池(23)、诱虫灯(24)和转动组件(25),机身(11)的内腔上端安装有固定杆(21),固定杆(21)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CCD图像传感器(22),固定杆(21)的下端安装有蓄电池(23),且蓄电池(23)位于机身(11)的内腔两侧,蓄电池(23)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诱虫灯(24),机身(11)的内腔中间安装有转动组件(25)。/n...

【技术特征摘要】
1.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包括装置本体(1)和内部机构(2),内部机构(2)安装在装置本体(1)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机身(11)、底座(12)、移动轮(13)、推板(14)、把手(15)、控制面板(16)、漏斗(17)和卡紧组件(18),机身(11)的下端安装有底座(12),底座(12)的底端安装有移动轮(13),机身(11)与底座(12)的一侧安装有推板(14),推板(14)远离机身(11)的一侧上端安装有把手(15),机身(11)远离推板(14)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6),机身(11)的顶端中间安装有漏斗(17),机身(11)的顶端两侧安装有卡紧组件(18);
所述内部机构(2)包括固定杆(21)、CCD图像传感器(22)、蓄电池(23)、诱虫灯(24)和转动组件(25),机身(11)的内腔上端安装有固定杆(21),固定杆(21)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CCD图像传感器(22),固定杆(21)的下端安装有蓄电池(23),且蓄电池(23)位于机身(11)的内腔两侧,蓄电池(23)远离机身(11)内壁的一侧安装有诱虫灯(24),机身(11)的内腔中间安装有转动组件(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17)包括连接管(171)、凸耳(172)和诱饵挂件(173),漏斗(17)的下端安装有连接管(171),且连接管(171)通过机身(11)的顶端中间进行贯穿,漏斗(17)的两侧安装有凸耳(172),漏斗(17)的内壁上端安装有诱饵挂件(17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兰科植物害虫危害动态检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耳(172)包括支撑杆(1721)和卡槽(1722),凸耳(172)的下端焊接有支撑杆(1721),且支撑杆(1721)为铁质材料所制成的构件,支撑杆(1721)的下端两侧开设有卡槽(1722),且卡槽(1722)呈对称状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春燕黄佳云董文明王春玲张延亮
申请(专利权)人:青州市亚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