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136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包括底板,以及固设于底板上的治具板,所述治具板被构造为真空吸附式结构,其上表面具有吸附孔,所述底板上设有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治具板的一端,并与治具板的端部平行设置,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线与治具板上表面平行,并高于所述治具板的上表面,其超出治具板上表面的高度与待检导光板的厚度相适应。组合式结构满足治具移动检测及安装需求,能够更好的配合自动化检测设备,同时采用独有的光源位置及光源导光片结构设计等,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可靠性。靠性。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零部件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

技术介绍

[0002]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而手机导光板作为手机背光模组的重要部件,其作用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面板的亮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通过高精度注塑形成,具有严格的外观和尺寸要求,特别是导光板打点面对光的扩散效果,直接影响导光板的整体质量。
[0003]对于导光板打点面的检测目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工人将导光板放到治具上,从不同角度打强光,再通过肉眼进行识别检测,长时间工作,极易对工人造成视觉损伤,且对员工的自身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导致检测效率相对较低,难以保证良好的检测质量,不能满足大批量的生产需求,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检测治具,如公告号为“CN105572145B”,名称为“导光板检验治具”的专利技术专利,其主要通过调整治具角度,以改变导光板倾斜角度,以降低对检测人员的伤害,减少因为检验人员的视觉模糊而导致的检测失误,但因为光线以倾斜姿态直接入射到导光板的表面,很容易在导光板内形成明暗区域,从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增加检测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以提高导光板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等。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其关键在于:包括底板,以及固设于底板上的治具板,所述治具板被构造为真空吸附式结构,其上表面具有吸附孔,所述底板上设有光源;
[0007]所述光源位于治具板的一端,并与治具板的端部平行设置,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线与治具板上表面平行,并高于所述治具板的上表面,其超出治具板上表面的高度与待检导光板的厚度相适应。
[0008]采用以上方案,检测时将待检导光板放置在治具板上,并依靠真空吸附孔将其吸附,充分保证其稳定性,使其能够适应移动扫描检测的自动化检测机构,同时光源从导光板的端部入射,而非传统以倾斜方式从导光板表面入射,能够使光源在导光板内传播更均匀稳定,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可靠性,另外治具主体由底板和治具板构成,通过底板可以更好的与驱动机构连接或安装,满足治具移动需求,而治具板则满足导光板的放置需求,不会因为过硬而对导光板造成损伤,适应自动化检测需要。
[0009]作为优选:所述治具板靠近光源的一端上表面固设有光源导光片,所述光源导光片呈薄片状,沿治具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其厚度与所述待检导光板的厚度相适应,所述光源
出光侧与光源导光片的后侧贴合,所述光源导光片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前侧与光源导光片的前侧齐平。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光源导光片对光源发出光线进行匀光,即发散光源,将光源的点束光线转变成光面,以更均匀的方式入射到导光板内,且仅能从端部入射,从而避免光线之间的明暗交替影响检测结果,同时还能起到增强光强度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精度。
[0010]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沉台A和沉台B,其中沉台B高于所述沉台A,所述沉台A和沉台B之间具有台阶部,治具板固设于沉台A内,沉台B内设有散热器,所述光源位于散热器与光源导光片之间,光源后侧与散热器前侧贴合。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紧凑性及延长光源使用寿命。
[0011]作为优选:所述光源设置在台阶部的一侧,其上表面与散热器上表面齐平,并高于所述光源导光片的上表面,所述盖板底部呈台阶状,并与所述光源导光片和光源之间的高度差相适应。采用以上方案,可通过盖板同时将光源和光源导光片压紧,提高安装可靠性。
[0012]作为优选:所述盖板、散热器和底板上具有正对设置的螺孔。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定依次穿过盖板、散热器上的螺孔后,伸入底板螺孔中,实现盖板和散热器在底板上的快速安装,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0013]作为优选:所述光源与治具板端面之间留有缝隙。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减少光源对治具板的热传导,避免治具板温度上升对导光板的检测造成干扰等。
[0014]作为优选:所述光源为LED线光源。采用线光源配合光源导光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源导光片出射侧光强度的均匀度,进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组合式结构满足治具移动检测及安装需求,能够更好的配合自动化检测设备,同时采用独有的光源位置及光源导光片结构设计等,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参考图1至图4所示的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其主要包括构成治具主体的底板100和治具板200,治具板200固设与底板100上,其中底板100通常采用轻质金属制成,起安装固定或与驱动结构配合的作用,而治具板200采用特氟龙材料制成亦或是喷涂特氟龙涂层,或者表面覆膜结构,主要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导光板直接与硬质的底板100接触造成损伤,并采用真空吸附结构,其上配置有真空吸附接头210,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吸附孔,主要起到固定导光板作用,提高治具移动过程中导光板的稳定性,且避免对导光板造成损伤。
[0023]底板100上设有光源300,光源300外部构造大体呈条状结构,其位于治具板200的
后端外侧,并与治具板200的端部平行设置,光源300的出射光线与治具板200的上表面平行,并略高于治具板200的上表面,其高度差主要视待检导光板的厚度而定。
[0024]具体如图所示,底板100具有两个沿长度方向分布的沉台,分别为沉台A110和沉台B120,其中沉台B120略高于沉台A110,沉台A110与沉台B120之间具有台阶部130,治具板200固设于沉台A110内,治具板200的上表面比台阶部130的上表面高,光源300沿底板100的宽度方向支撑在台阶部130上,沉台B120内设有散热器600,散热器600的前侧与光源300的后表面紧贴。
[0025]治具板200的上表面靠近光源300的一端设有光源导光片400,如图所示,光源导光片400呈薄片状,其厚度与待检导光板的厚度基本一致或比之略厚,同时比光源300上表面低,光源导光片400的后侧至少部分凸出至台阶部130的上方,并与光源300的出光侧紧贴,确保光源300与治具板200之间具有散热缝隙,避免发生热传导,导致治具板200温度过高的情况发生,最后依靠盖板500对光源导光片400进行固定。
[0026]盖板500的底部呈台阶状,台阶高度与光源导光片400和光源300上缘之间的高度差相适应,同时光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0),以及固设于底板(100)上的治具板(200),所述治具板(200)被构造为真空吸附式结构,其上表面具有吸附孔,所述底板(100)上设有光源(300);所述光源(300)位于治具板(200)的一端,并与治具板(200)的端部平行设置,所述光源(300)的出射光线与治具板(200)上表面平行,并高于所述治具板(200)的上表面,其超出治具板(200)上表面的高度与待检导光板的厚度相适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板(200)靠近光源(300)的一端上表面固设有光源导光片(400),所述光源导光片(400)呈薄片状,沿治具板(200)的宽度方向设置,其厚度与所述待检导光板的厚度相适应,所述光源(300)出光侧与光源导光片(400)的后侧贴合,所述光源导光片(400)顶部设有盖板(500),所述盖板(500)前侧与光源导光片(400)的前侧齐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外观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0)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沉台A(110)和沉台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英伟沈浩尹建群张东东宋培华
申请(专利权)人:雷澳视觉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