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0500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拟人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拟人机器人根据认知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关系模型之间的关系,将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目标,并通过约束集的约束对选中的目标输出决策,更好的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拟人机器人上。人上。人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拟人机器人控制
,具体涉及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应用到机器人领域、语言识别领域、图像识别领域和专家领域等领域中。而人工智能从本质上来讲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特别是拟人机器人,如何根据认知主体即拟人机器人的需求、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来实现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了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根据认知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关系模型来更好的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拟人机器人上。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S1拟人机器人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原始观点集中的观点,原始观点集中的每个观点都有各自的观点重要性值,原始观点集中前N 个观点重要性值最大的观点组成观点集,其余的观点组成潜在观点集,如果观点集中观点的观点重要性值大于观点重要性阈值,则该观点被选中;
[0006]S2:拟人机器人将步骤S1中观点集中选中的观点转化为意愿,每个意愿都有各自的意愿重要性值,所有意愿中前M个意愿重要性值最大的意愿组成意愿集,其余的意愿组成潜在意愿集,如果意愿集中意愿的意愿重要性值大于意愿重要性阈值,则该意愿被选中;
[0007]S3:拟人机器人将步骤S2中选中的意愿转换为目标,所有的目标组成目标集,每个目标都有各自的目标重要性值,如果目标的目标重要性值大于目标重要性阈值,则该目标被选中,选中的目标会进入约束集,如果选中的目标符合约束集的约束条件,拟人机器人将该目标转换为行为,并根据该行为输出决策,输出的所有决策组成决策集。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法,观点集与决策集存在理性平衡,理性平衡是指拟人机器人经过一个周期的计算,观点集的观点、意愿集的意愿和目标集的目标都符合各自计算阈值的条件,并无新的信息输入或输入的信息对各个集合没有产生变化。
[000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应用时拟人机器人根据认知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关系模型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的方法将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目标,并通过约束集的约束对选中的目标输出决策,更好的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拟人机器人上。
附图说明
[0010]本专利技术有如下附图:
[0011]图1为实施例中的认知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关系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实施例中的拟人机器人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4]本实施例中的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有以下观念词:观点、意愿、目标、行为、动机和需要。
[0015]其中,观点是处于一定立场,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代表了主体的信息状态,观点是主体对信息加工和催化后的有效信息,含描述环境特性的数据和描述自身功能的数据,是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观点也可以包括推理规则,允许向前链接以产生新的观点。观点可以认识到主体所相信的未必是真实的(事实上,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观点有可能真,也有可能为伪,随着信息不断更新而能不断更新。主体有维护自身观点集平衡的意愿。
[0016]意愿是主体的最初动机,最初的意愿是想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尽自己的能力去达成那个目标和方向。是其希望达到的状态或希望保持的状态的集合。意愿是主体希望达到的状态,因此意愿可以激发主体的规划和行动。主体可以拥有互不相容的意愿,而且也不需要相信它的意愿是绝对可以实现的。
[0017]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目标具有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例如目标驱动手段目的推理、目标约束未来的思考过程(或目标的选择)、目标持续地控制着主体的行为和目标影响未来实际推理所基于的观点。最明显的性质是它会产生行为。
[0018]目标也是承诺实现的意愿中选取的当前最需要完成或者最适合完成的一个,是当前主体将要或正在实现的目的,它是属于思维状态的意向方向。当前意愿对主体的当前动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已实现的系统中,这意味着主体已开始执行计划。
[0019]行为指的是目标与动机在认知主体思维中的明确性与能动性程度,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与潜意识行为。
[0020]动机是激发和维持认知主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动力。
[002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认知主体思维中的反应。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0022]认知主体的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的关系可参考如下:行为指的是目标与动机在认知主体思维中的明确性与能动性程度,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与潜意识行为。目标是认知主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认知主体期望的未来状态。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认知主体的认知,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成为行为的动机,并推动行为。
[0023]由此可以看出,认知主体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从这三者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详细阐述。需求最简单的解释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此种状态如达到体内均衡必须调节的程度时,个体就会感到需求的存在。扩展到认知主体,认知主体的思维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认知主体内在的需求是不断维持认知主体思维平衡状态,以及维持认知主体生理状态存在的平衡态。由此,需求是认知主体生理和思维状态的不平衡产生的。我们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来了解影响需求产生的因素。
[0024]如图1所示,首先从认知主体的内部环境来看,认知主体是首先要维持自己的存在,在存在的基础上,认知主体要维持自身生理与精神状态平衡。以人为例,主体是通过摄入食物和水来补充主体的能量,补充多少和什么时候补充是由消化系统和大脑共同完成的。消化系统是一个人体内部一个自动运行的系统,而大脑通过消化系统发出的信号来产生行为以满足系统的要求。简单来说,在大脑里有两个区域对于饥饿有直接作用,一个区域叫外侧下丘脑(LH),另一个叫腹内侧下丘脑(VMH),LH和VMH通过血液判断你是否需要进食。当血液里的感受器发现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已经很低时,肝脏会分解肝糖原制造葡萄糖,同时传递信息给LH,大脑就知道你饿了。当你吃饱后,食物的重力使得胃下坠,鼓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认知主体动机和行为关系模型的拟人机器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拟人机器人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原始观点集中的观点,原始观点集中的每个观点都有各自的观点重要性值,原始观点集中前N个观点重要性值最大的观点组成观点集,其余的观点组成潜在观点集,如果观点集中观点的观点重要性值大于观点重要性阈值,则该观点被选中;S2:拟人机器人将步骤S1中观点集中选中的观点转化为意愿,每个意愿都有各自的意愿重要性值,所有意愿中前M个意愿重要性值最大的意愿组成意愿集,其余的意愿组成潜在意愿集,如果意愿集中意愿的意愿重要性值大于意愿重要性阈值,则该意愿被选中;S3:拟人机器人将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齐佳音李志斌杨峰王晗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