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包括散装卸料收尘装置,散装卸料收尘装置包括升降式卸料管道,升降式卸料管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升降式收尘管道,二者底端与卸料收尘罩连接,二者的顶端分别与料仓和风管连接;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的上部穿过第一支架设置,升降式卸料管道与升降式收尘管道之间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滑轮,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二滑轮,第二滑轮与位于前侧位置的第一滑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第一支架的后侧边缘设有与第二滑轮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第三滑轮;第一支架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安装电动葫芦,电动葫芦上的两根钢丝绳分别经过第三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后与第一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的底端固定连接。的底端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属于散装卸料收尘
技术介绍
[0002]灰仓、料仓、渣仓卸料装车的现场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各个行业的难题。因多由斗式工程车辆装载,受车斗形式影响在装车卸料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扬尘,且装载现场多为贯通式结构,自然风的涌入极易造成扬尘逃逸,污染周边环境。
[0003]常规处理结构是可升降卸料口+顶吸收尘罩结构,本结构受装车车体高度影响,顶吸收尘罩架设高度距离扬尘点距离过高,极易受自然风影响,扬尘难以有效控制,装车点烟尘弥漫,造成严重岗位污染,且影响操作人员观察装车情况,因无法准确判断和指挥装车而造成少装、多装溢出车斗等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和岗位及周边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包括散装卸料收尘装置,所述散装卸料收尘装置包括升降式卸料管道,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升降式收尘管道,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底端与卸料收尘罩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的顶端分别与料仓和风管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的上部穿过第一支架设置,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与升降式收尘管道之间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与位于前侧位置的第一滑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所述第一支架的后侧边缘设有与第二滑轮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第三滑轮;所述第一支架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安装电动葫芦,所述电动葫芦上的两根钢丝绳分别经过第三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后与第一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风管的底端固定连接固定收尘管,所述固定收尘管的末端设有收尘罩副罩,所述固定收尘管位于第二支架的后侧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的顶部设有气动插板阀,所述升降式收尘管道的顶部和固定收尘管上均设有手动涡轮蝶阀。
[0008]优选的,所述风管与袋式除尘装置的进风口连接,所述袋式除尘装置的出风口连接除尘风机,所述除尘风机与烟囱连接;所述袋式除尘装置底部的灰斗与气力输送装置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气力输送装置包括仓泵和输灰管道,所述仓泵的顶端分别与袋式除尘装置的灰斗连接,所述输灰管道依次与仓泵的底部连通,所述输灰管道的前端连接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0010]进一步的,所述仓泵的底端通过流化阀连接伴吹支管,所述伴吹支管与伴吹总管连接,所述输灰管道的后侧设有输灰阀。
[0011]进一步的,所述仓泵的顶端中心通过圆顶阀与灰斗连接,所述仓泵的顶端还设有排气阀和仓泵料位开关。
[0012]本技术将卸料与收尘集成于一体,与卸料收尘罩同步升降,克服卸料收尘罩距离扬尘点距离大的问题,合理布置收尘口与卸料口,做到卸料的同时,于扬尘点就近收尘,在扬尘大面积扩散前收走大部分烟尘,然后通过收尘罩副罩收集少部分逃逸烟尘。配套袋式除尘装置收尘后,通过气力输送装置回送料仓,杜绝收集物料因转运造成二次污染,使卸料装车的过程中达到国家环保所规定的粉尘浓度要求。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散装卸料收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升降式卸料管道;2、升降式收尘管道;3、卸料收尘罩;4、料仓;5、风管;6、第一支架;7、第一滑轮;8、第二滑轮;9、第二支架;10、电动葫芦;11、钢丝绳;12、固定收尘管;13、收尘罩副罩;14、气动闸板阀;15、手动涡轮蝶阀;16、袋式除尘装置;17、除尘风机;18、烟囱;19、仓泵;20、输灰管道;21、进气阀;22、流化阀;23、伴吹支管;24、伴吹总管;25、输灰阀;26、圆顶阀;27、排气阀;28、仓泵料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包括散装卸料收尘装置,所述散装卸料收尘装置包括升降式卸料管道1,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升降式收尘管道2,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和升降式收尘管道2底端与卸料收尘罩3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和升降式收尘管2道的顶端分别与料仓4和风管5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和升降式收尘管道2的上部穿过第一支架6设置,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与升降式收尘管道2之间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滑轮7,所述第一支架6上设有第二滑轮8,所述第二滑轮8与位于前侧位置的第一滑轮7在同一竖直直线上,所述第一支架6的后侧边缘设有与第二滑轮8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第三滑轮;所述第一支架6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架9,所述第二支架9上安装电动葫芦10,所述电动葫芦10上的两根钢丝绳11分别经过第三滑轮、第二滑轮8和第一滑轮7后与第一支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
[0018]所述风管5的底端固定连接固定收尘管12,所述固定收尘管12的末端设有收尘罩副罩13,所述固定收尘管12位于第二支架9的后侧设置。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1的顶部设有气动插板阀14,所述升降式收尘管道2的顶部和固定收尘管12上均设有手动涡轮蝶阀15。
[0019]所述风管5与袋式除尘装置16的进风口连接,所述袋式除尘装置16的出风口连接除尘风机17,所述除尘风机17与烟囱18连接;所述袋式除尘装置16底部的灰斗与气力输送装置连接。所述气力输送装置包括仓泵19和输灰管道20,所述仓泵19的顶端分别与袋式除尘装置16的灰斗连接,所述输灰管道20依次与仓泵19的底部连通,所述输灰管道20的前端
连接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21。所述仓泵19的底端通过流化阀22连接伴吹支管23,所述伴吹支管23与伴吹总管24连接,所述输灰管道20的后侧设有输灰阀25。所述仓泵19的顶端中心通过圆顶阀26与灰斗连接,所述仓泵19的顶端还设有排气阀27和仓泵料位开关28。
[002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1]卸料收尘罩3的升降式收尘管2连接至风管5,风管5与袋式除尘装置16进风口连接,收尘风机17提供动力,在卸料收尘罩3口形成负压,吸走因卸料造成的扬尘;袋式除尘装置16的灰斗与下引式仓泵19配套连接,经袋式除尘装置16收集的粉尘落到灰斗,待积攒到一定量,灰斗上的高料位开关检测并发出信号后,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气力输送装置开始工作。
[0022]现场操作人员通过观察车辆状态,由现场控制电动葫芦10,使得钢丝绳11带动卸料收尘罩3进行上下高度的调整,以满足斗式工程车装载,装载完成后通过控制电动葫芦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散装卸料收尘装置,所述散装卸料收尘装置包括升降式卸料管道,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升降式收尘管道,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底端与卸料收尘罩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的顶端分别与料仓和风管连接;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和升降式收尘管道的上部穿过第一支架设置,所述升降式卸料管道与升降式收尘管道之间设有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与位于前侧位置的第一滑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所述第一支架的后侧边缘设有与第二滑轮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第三滑轮;所述第一支架的后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安装电动葫芦,所述电动葫芦上的两根钢丝绳分别经过第三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后与第一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散装卸料收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的底端固定连接固定收尘管,所述固定收尘管的末端设有收尘罩副罩,所述固定收尘管位于第二支架的后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辉,庞庆州,刘海翠,庄新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海汇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