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固定环和底盘,底盘位于固定环的下端,固定环内部贯穿有螺杆,螺杆与固定环转动连接,螺杆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凹槽,通过电动机带动螺杆进行转动,由于螺杆与螺母螺纹连接,在限位杆的限制下,螺母只能进行竖直方向移动,然后通过连接杆与第一铰链、第二铰链的转动连接,并且转动杆和底盘是转动连接的,所以在螺杆上下移动时,转动杆会以转动杆和底盘的连接点为中心随之上下转动,这时就可以通过万向轮进行移动或通过支撑盘抵住地面来进行固定了,这样就可以解决在移动的过程中十分不便,并且操作不当时容易损坏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
[0001]本技术涉及人工智能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智能设备是传统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人工智能设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关键内容:自我检测是人工智能设备的基础;自我诊断是人工智能设备的核心,人工智能设备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由于其结构复杂,体型较大,在移动的过程中十分不便,并且操作不当时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以解决由于人工智能设备结构复杂,体型较大,在移动的过程中十分不便,并且操作不当时容易损坏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包括固定环和底盘,所述底盘位于固定环的下端,所述固定环内部贯穿有螺杆,所述螺杆与固定环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螺杆的下端插入到所述凹槽内且与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外侧且位于固定环与固定座之间套有螺母,所述固定座的上端且位于螺杆外侧固定连接有四根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端贯穿螺母且与固定环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底盘上,所述底盘前后左右四端固定连接有四根横杆,所述横杆呈十字排布,且所述横杆与所述限位杆一一对应,四根所述横杆下端的外侧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盘外侧且位于每相邻的两根横杆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动杆,四根所述转动杆呈X字型排布,所述转动杆末端均安装有第三铰链,所述第三铰链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盘,所述转动杆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二铰链,所述第二铰链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螺母下端且位于每相邻的两根限位杆之间均安装有第一铰链,所述连接杆末端延伸至螺母的下方。
[0005]具体的,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连接杆一一对应并转动连接。
[0006]具体的,所述固定座的下端外径小于上端外径。
[0007]具体的,所述螺母与螺杆螺纹连接。
[0008]具体的,所述支撑盘底部均粘接有一层橡胶垫。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该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通过电动机带动螺杆进行转动,由于螺杆与螺母螺纹连接,在限位杆的限制下,螺母只能进行竖直方向移动,然后通过连接杆与第一铰链、第二铰链的转动连接,并且转动杆和底盘是转动连接的,所以在螺杆上下移动时,转动杆会以转动杆和底盘的连接点为中心随之上下转动,这时就可以通过万向轮进行移动或通过支撑盘抵住地面来进行固定了,这样就可以解决在移动的过程中十分不便,并且操作不当时容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整体底部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整体侧视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示意图。
[0014]图中:固定环-1、螺杆-2、螺母-3、限位杆-4、第一铰链-5、连接杆-6、固定座-7、底盘-8、第二铰链-9、横杆-10、转动杆-11、第三铰链-12、支撑盘-13、万向轮-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6]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包括固定环1和底盘8,其特征在于:底盘8位于固定环1的下端,固定环1内部贯穿有螺杆2,螺杆2与固定环1转动连接,螺杆2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座7,固定座7的上端开设有凹槽,螺杆2的下端插入到凹槽内且与固定座7转动连接,螺杆2外侧且位于固定环1与固定座7之间套有螺母3,固定座7的上端且位于螺杆2外侧固定连接有四根限位杆4,限位杆4上端贯穿螺母3且与固定环1底部固定连接,固定座7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底盘8上,底盘8前后左右四端固定连接有四根横杆10,横杆10呈十字排布,且横杆10与限位杆4一一对应,四根横杆10下端的外侧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14,底盘8外侧且位于每相邻的两根横杆10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四根转动杆11呈X字型排布,转动杆11末端均安装有第三铰链12,第三铰链12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盘13,转动杆11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二铰链9,第二铰链9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6,螺母3下端且位于每相邻的两根限位杆4之间均安装有第一铰链5,连接杆6末端延伸至螺母的下方,第一铰链5与连接杆6一一对应并转动连接,固定座7的下端外径小于上端外径,螺母3与螺杆2螺纹连接;
[0017]首先,固定环1上端与人工智能设备的内部的下侧进行固定连接,并且将人工智能设备内的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螺杆2上端固定连接,通过将电动机启动,使螺杆2进行转动,由于螺杆2与螺母3螺纹连接,并且在限位杆4的限制下,螺母3只能进行竖直方向移动,在螺母3上移的过程中,处于螺母3下端的第一铰链5会带动连接杆6向上移动,而由于连接杆6均与第一铰链5、第二铰链9转动连接,并且转动杆11和底盘8是转动连接的,所以当连接杆6上移时,转动杆11会以转动杆11和底盘8的连接点为中心向上转动,并且固定座7的下端外径小于上端外径,使得转动杆11有足够的距离进行转动,这时就可以通过横杆10末端连接的万向轮14进行移动了。
[0018]然后,当需要将设备移动到需要放置的位置时,启动电动机进行反向转动,通过螺杆2和螺母3的作用,将转动杆11向下转动,并且位于转动杆11末端的第三铰链12由于支撑盘13的重量,会在移动的过程中转动,使得支撑盘13会一直处于水平状态,通过电动机持续给的力,转动杆11会向下转动,当支撑盘13的底部接触带地面时,由于螺母3持续向下移动,导致螺母3与底盘8的距离不断变小,最终底盘8会被抬起,万向轮14离开地面,这时将电动机停住,设备将以支撑盘13为支点固定住了,通过转动杆11和支撑盘13的上移,可以实现设备在需要移动时,可以通过万向轮14进行移动,在需要固定在某一位置时,转动杆11和支撑
盘13的下移可以将设备抬起,使得万向轮14脱离地面,这样就可以将设备固定了。
[0019]进一步的,支撑盘13底部均粘接有一层橡胶垫,通过在支撑盘13底部粘接橡胶垫可以使得支撑盘13在撑起设备时底部不会滑动。
[002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工智能设备的底座,包括固定环(1)和底盘(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8)位于固定环(1)的下端,所述固定环(1)内部贯穿有螺杆(2),所述螺杆(2)与固定环(1)转动连接,所述螺杆(2)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座(7),所述固定座(7)的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螺杆(2)的下端插入到所述凹槽内且与固定座(7)转动连接,所述螺杆(2)外侧且位于固定环(1)与固定座(7)之间套有螺母(3),所述固定座(7)的上端且位于螺杆(2)外侧固定连接有四根限位杆(4),所述限位杆(4)上端贯穿螺母(3)且与固定环(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7)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底盘(8)上,所述底盘(8)前后左右四端固定连接有四根横杆(10),所述横杆(10)呈十字排布,且所述横杆(10)与所述限位杆(4)一一对应,四根所述横杆(10)下端的外侧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14),所述底盘(8)外侧且位于每相邻的两根横杆(10)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凯士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