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带电装置2中,带电辊8相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接近设置,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从电源组件12对该带电辊8的金属芯11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感光体鼓表面均匀带电。被定电压或定电流控制的交流成份具有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能抑制臭氧发生,使感光体可靠带电,不会发生带电不匀,能得到无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摘要附图:图1)(*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往,在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带电装置,其使感光体带电。通常,采用带电充电方式,使用例如非接触型带电装置作为上述带电装置。上述带电充电方式场合,从带电均一性方面看具有带电性能良好优点,可是,也有产生臭氧(O3)对人体有坏影响的缺点。因此,近年来,主要采用接触带电方式,在使带电部件接触感光体状态下进行带电。但是,采用接触带电方式场合,由于带电辊等带电部件直接接触感光体等被带电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时污脏从带电部件转移到感光体上,从而感光体受到污染,产生异常图像。另外,也有可能在感光体上产生裂纹损伤。带电部件本身也易受附于感光体上的墨粉等污染,当污染超过一定限度时,有时会引起带电性能(均一性)低下。由于带电部件与感光体接触,感光体膜产生磨损,恐怕会引起带电电位低下。感光体上存在针孔场合,泄漏容限小。于是,考虑使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具有微小间隙,以接近配置方式使被带电体带电。但是,这种场合若以弹性辊形成带电部件,从精度上看,要保持上述微小间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能的话,成本上也是非常贵的。如果考虑采用尺寸比较容易控制的金属辊作为带电部件,则当异物进入该金属辊与被带电体之间时,易损伤被带电体表面。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产生对人体有影响的臭氧,能可靠地使被带电体带电,不会发生带电不匀以及由此引起的浓度不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另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另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通过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桥均,佐藤真澄,大年,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