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8693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在无端状像载置带的表面形成墨像、通过转印装置将该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图像形成装置。辊2等若干辊支承中间转印带1,转印辊3与辊2对向配置,辊2和转印辊3之间形成压接部5,将中间转印带1上墨像转印在转印材4上,固定配置带导向部件29,沿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该带导向部件29位于上述压接部5上游侧的中间转印带1的背面。能防止墨粉飞散在所转印墨像周围,防止因墨像紊乱引起图像脱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无端状像载置带的表面形成墨像、通过转印装置将该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至少具备两种功能的复合机等构成的上述型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公众所知。像载置带以例如通过显影装置在表面形成墨像的感光体带、或从感光体转印墨像的中间转印带等构成。图10是表示像载置带作为中间转印带构成的以往图像形成装置转印部构成的概略图。图中所示的中间转印带1A卷绕在若干辊上被驱动朝箭头A方向移动,上述若干辊包括辊2A及没有图示的辊,从没有图示的感光体顺序将互相不同色的墨像叠合转印在其表面上。图10所示辊2A通过中间转印带1A与作为转印装置一例的转印辊3A对向配置。中间转印带1A表面的墨像转印到由记录媒体所构成的转印材4A上时,如图10所示,转印辊3A通过中间转印带1A与辊2A压接。这时,转印辊3A朝箭头方向回转,转印材4A朝箭头B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转印辊3A与中间转印带1A之间。这样,转印辊3A通过中间转印带1A和转印材4A与辊2A压接。这时,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A表面的墨像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电压施加在转印辊3A上,这样,转印材4A一边与中间转印带1A表面相接一边沿箭头B方向移动,中间转印带1A上的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材4A的表面上。通过辊2A和转印辊3A之间压接部(接触部)5A的转印材4A经没有图示的定影装置,使得转印在其表面的墨像定影在该表面上。如上所述,转印材4A从入口侧I送入辊2A和转印辊3A之间,这时,在该入口侧I区域由中间转印带1A和转印材4A形成楔状间隙G。这时,由于转印电压施加在转印辊3A上,位于辊2A和转印辊3A之间压接部5A附近的转印材4A部分也带电,其所带电极性与墨粉带电极性相反。因此,中间转印带1A表面上的墨粉如图中箭头C所示静电飞散附着到转印材4A表面上。这种现象称为“墨粉散落”,若发生这种墨粉散落,在通过压接部5A的转印材表面上,上述飞散墨粉以渗透状态附在被转印的墨像周围,引起墨像质量低劣。上述不良状况在像载置带由感光体带或电介体带构成、转印材由中间转印体或记录媒体构成场合也同样发生,通常,中间转印带1A大多由中电阻体构成,其体积电阻率为例如108Ωcm-1013Ωcm左右,使用这种中间转印带1A场合,上述墨粉散落现象显著。其原因可以列举如下墨粉静电密接在由中电阻体构成的中间转印带1A的表面上的力比绝缘体与墨粉之间的静电密接力弱,墨粉以比较易动状态附着在中间转印带1A表面上。尤其当若干色墨像叠合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A表面上场合,中间转印带1A上的单位面积的墨粉量多,尤其最上层的墨粉处于非常易动状态。墨粉以这种易动状态附着的中间转印带1A表面若与带电的转印材4A以微小间隙G对向,中间转印带1A上的墨粉易静电地飞散到转印材上,易发生上述那种墨粉飞散。于是,考虑下述方案如图11所示,配置辊7A,其支承中间转印带1A,使得与转印辊3A对向的辊2A和上述辊7A之间的中间转印带部分相对向压接部5A移动的转印材4A的移动方向B大致平行,使得转印材4A在沿中间转印带1A移动方向离压接部5A较远处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1A表面开始相接。这样,到达压接部5A附近的转印材4A的部分8A已经与中间转印带1A表面密接,中间转印带1A表面的墨粉不会飞散到转印材8A部分,或者飞散的墨粉量非常少。这样能抑制发生墨粉飞散。若支承中间转印带1A的辊2A和7A的直径过小,通过辊2A和7A的中间转印带1A会发生卷曲,这样,从中间转印带1A向转印材4A转印墨像时,会发生转印不匀,引起所转印墨像质量低劣。另外,若与转印辊3A对向的辊2A的直径过小,在转印材运送方向,压接部5A的距离(接触长度)变小,恐怕会降低转印效率。因此,不能使辊2A和7A的直径太小。根据上述理由,若使辊2A和7A的直径变大,则转印材4A到达压接部5A前,与中间转印带1A表面密接的密接部的距离D变大,转印材4A在沿移动方向离压接部5A较远处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1A表面开始相接触。那时,与中间转印带1A相接的转印材4A部分中,转印材移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9A远离转印辊3A,所以,该转印材部分9A不会受施加在转印辊3A上的电压影响带电,或者即使带电其电位也非常低。因此,该转印材部分9A不会以静电强力吸附在中间转印带1A表面上成密接状态。这样,转印材部分9A不会随从中间转印带1A上发生的微小卷曲而引起的表面凹凸或松驰等密接,有时,转印材部分9A相对中间转印带1A会发生少量偏移。这样,中间转印带1A表面与转印材部分9A之间会发生局部墨像紊乱,由于该紊乱,恐怕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墨像浓度局部变淡,通过压接部5A的转印材会发生图像脱落,图像质量劣化。一般经常用的是白色转印材,所以,这种图像脱落也称“空白”。上述不良状况在使用非转印辊的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同样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抑制发生墨粉飞散及因墨像紊乱发生图像脱落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无端状像载置带以及转印装置,上述像载置带卷绕张架在若干辊上被驱动移动,且在其表面上形成墨像,上述转印装置通过该像载置带与上述若干辊中一个辊对向配置,将转印电压施加在上述转印装置上,该转印电压极性与上述形成在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通过施加转印电压,将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该转印材一边与像载置带表面相接一边在上述转印装置和上述一个辊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固定配置带导向部件,沿像载置带移动方向,该带导向部件与位于上述一个辊和转印装置的对向区域上游侧的像载置带部分的背面压接,使得该像载置带部分朝其表面侧突出; 在带导向部件的与上述像载置带背面相接的面上施以植毛处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另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无端状像载置带以及转印辊,上述像载置带卷绕张架在若干辊上被驱动移动,且在其表面上形成墨像,上述转印辊通过该像载置带与上述若干辊中一个辊对向配置,转印材在上述转印辊和上述一个辊之间移动,使得该转印辊通过上述转印材和像载置带与上述一个辊压接,将转印电压施加在上述转印辊上,该转印电压极性与上述形成在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通过施加转印电压,将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转印在上述移动的转印材上,上述一个辊和转印辊在转印墨像时压接形成压接部;其特征在于固定配置带导向部件,沿像载置带移动方向,该带导向部件与位于上述压接部的上游侧的像载置带部分的背面压接,使得该像载置带部分朝其表面侧突出,使得沿像载置带移动方向在上述压接部的上游侧,上述转印材与像载置带表面开始相接;在带导向部件的与上述像载置带背面相接的面上施以植毛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到达上述压接部前,转印材与上述像载置带表面密接的密接部的沿像载置带移动方向的距离设定为2mm-3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带导向部件朝上述像载置带的表面侧突出形成弯曲,其曲率半径设定为10mm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像载置带由无端状中间转印带构成,形成在感光体表面的墨像一次转印在该中间转印带上,上述转印材由记录媒体构成,上述中间转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无端状像载置带以及转印装置,上述像载置带卷绕张架在若干辊上被驱动移动,且在其表面上形成墨像,上述转印装置通过该像载置带与上述若干辊中一个辊对向配置,将转印电压施加在上述转印装置上,该转印电压极性与上述形成在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通过施加转印电压,将像载置带表面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该转印材一边与像载置带表面相接一边在上述转印装置和上述一个辊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 固定配置带导向部件,沿像载置带移动方向,该带导向部件与位于上述一个辊和转印装置的对向区域上游侧的像载置带部分的背面压接,使得该像载置带部分朝其表面侧突出; 在带导向部件的与上述像载置带背面相接的面上施以植毛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越克哉本桥俊昭泽井雄次茅原伸武市隆太高桥充小野博司荻山宏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