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61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气囊骑行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骑行背板主体,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上设有若干沿骑行背板主体中心线对称的助滑防撞块,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远离助滑防撞块一端设有安全气囊,所述的安全气囊内设有套头口,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上设有缓冲海绵层,所述的安全气囊位于骑行背板主体与缓冲海绵层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助滑防撞块有助于骑行人员进行翻滚,减小阻力,同时在翻滚过程中通过缓冲弹簧与缓冲海绵层尽可能多的吸收翻滚中产生的动能,避免冲击力直接作用于骑行人员身上,减小了对骑行人的伤害,提高了保护效果,安全性能较好。安全性能较好。安全性能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


[0001]本技术属于气囊骑行服
,涉及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球摩托车的数量大约有20000多万辆,中国国内摩托车保有量也超过5000万辆,摩托车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是摩托车的安全驾驶问题便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及中国国内各摩托车生产厂家对摩托车的安全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车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的考核更加严格,以满足社会对安全性日益增长的要求,与汽车相比,从驾驶的安全性来说摩托车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没有驾驶舱把人员和外部环境隔离,天然的保护性差;二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安全带;三是没有安全气囊,这项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三个特点均是摩托车驾驶安全性差的主要原因。虽然安全头盔对头部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鉴于摩托车发生车祸时驾驶员通常是被弹射出去的,而对驾驶员身体的其它部位该如何保护却没有做出更多的考虑,现有的骑行服在人员被甩出去后,无法在翻滚中将产生的动能有效的吸收,产生的动能容易直接作用于骑行人员身上,对骑行人造成较大的伤害,保护作用较差。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气囊式骑行防护服[申请号:201520862159.4],由气囊背心、压缩气体钢瓶、阀门、拉绳、连接索和球形栓组成;球形栓、拉绳、和连接索依次相连;使用时连接索钩挂于骑行物上。气囊背心由管状的塑料薄膜空腔体互联互通构成并在未充气时呈扁平折叠状。正常骑行时骑行防护服对骑行者的运动无限制;发生摔落事故时骑行者脱离正常骑行位置,在连接索上产生拉力,连接索将此拉力传导至拉绳,拉绳拽出球形栓,启动阀门撞击压缩气体钢瓶,快速释放压缩气体至气囊背心的管状空腔体,气囊弹开,在人体胸背部、胯部、尾椎和颈部形成气垫,在跌落时对人体关键部位提供保护。但是该方案然在人员被甩出去后,仍然存在无法在翻滚中将产生的动能有效的吸收,产生的动能容易直接作用于骑行人员身上,对骑行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包括骑行背板主体,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上设有若干沿骑行背板主体中心线对称的助滑防撞块,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远离助滑防撞块一端设有安全气囊,所述的安全气囊内设有套头口,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上设有缓冲海绵层,所述的安全气囊位于骑行背板主体与缓冲海绵层之间,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与缓冲海绵层之间设有弹簧缓冲组件,所述的弹簧缓冲组件与安全气囊相紧贴配合。
[0007]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弹簧缓冲组件包括设置于骑行背板主体与缓冲海绵层之间的缓冲弹簧,所述的缓冲弹簧一端与骑行背板主体相连,所述
的缓冲弹簧另一端与缓冲海绵层相连。
[0008]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缓冲弹簧上套设有防刮伸缩套,所述的防刮伸缩套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的防刮伸缩套内壁与缓冲弹簧相紧贴配合,所述的防刮伸缩套外壁与安全气囊相紧贴配合。
[0009]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缓冲海绵层内设有弹簧支撑板,所述的防刮伸缩套与缓冲弹簧分别与弹簧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支撑板与骑行背板主体相互平行。
[0010]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弹簧支撑板与骑行背板主体之间还设有缓冲柱,所述的缓冲柱上设有两个沿缓冲柱中心线对称的缓冲弹性块,一个缓冲弹性块与骑行背板主体固定连接,另一个缓冲弹性块与弹簧支撑板固定连接。
[0011]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缓冲弹性块的横截面积由远离向靠近缓冲柱一端逐渐变小,所述的缓冲柱由碳纤维材料制成,所述的缓冲弹性块与缓冲弹簧的位置相对应。
[0012]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弹簧支撑板与骑行背板主体之间还设有封挡板,所述的封挡板上设有若干沿封挡板中心线对称的定位插板,所述的弹簧支撑板与骑行背板主体内各设有一个定位插孔,所述的定位插板与定位插孔的形状相配适。
[0013]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内设有若干沿骑行背板主体中心线对称的减重孔,所述的减重孔与助滑防撞块相交错设置。
[0014]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防摔保护安全气囊远离魔术贴布一端设有若干侧部定位插板,所述的助滑防撞块远离骑行背板主体一端呈弧形,所述的缓冲海绵层底部设有粘贴扣。
[0015]在上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中,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顶部设有弹性橡胶支撑架,所述的套头口内设有颈部缓冲护具,所述的颈部缓冲护具与弹性橡胶支撑架相连。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技术通过设置助滑防撞块有助于骑行人员进行翻滚,减小阻力,同时在翻滚过程中通过缓冲弹簧与缓冲海绵层尽可能多的吸收翻滚中产生的动能,避免冲击力直接作用于骑行人员身上,减小了对骑行人的伤害,提高了保护效果,安全性能较好。
[0018]2、本技术通过设置减重孔,可适当减轻骑行背板主体的质量,避免骑行背板主体过于笨重,提高舒适度。
[0019]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骑行背板主体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0023]图中:骑行背板主体1、助滑防撞块2、安全气囊3、套头口 4、缓冲海绵层5、缓冲弹
簧6、防刮伸缩套7、弹簧支撑板8、缓冲柱9、缓冲弹性块10、封挡板11、定位插板12、定位插孔13、减重孔14、粘贴扣15、弹性橡胶支撑架16、颈部缓冲护具17、弹簧缓冲组件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包括骑行背板主体1,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上设有若干沿骑行背板主体1中心线对称的助滑防撞块2,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 远离助滑防撞块2一端设有安全气囊3,所述的安全气囊3内设有套头口4,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上设有缓冲海绵层5,所述的安全气囊3位于骑行背板主体1与缓冲海绵层5之间,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与缓冲海绵层5之间设有弹簧缓冲组件50,所述的弹簧缓冲组件50与安全气囊3相紧贴配合。
[0026]在本实施例中,骑行背板主体1和安全气囊3放置在驾驶人员所使用的骑行服内,骑行服上设有与安全气囊3连接的压缩气体钢瓶,压缩气体钢瓶和通过拉绳与车体连接,一旦在骑行过程中摔倒,人在甩出去的过程中拉动拉绳,使压缩气体钢瓶打开并使其内的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包括骑行背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上设有若干沿骑行背板主体(1)中心线对称的助滑防撞块(2),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远离助滑防撞块(2)一端设有安全气囊(3),所述的安全气囊(3)内设有套头口(4),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上设有缓冲海绵层(5),所述的安全气囊(3)位于骑行背板主体(1)与缓冲海绵层(5)之间,所述的骑行背板主体(1)与缓冲海绵层(5)之间设有弹簧缓冲组件(50),所述的弹簧缓冲组件(50)与安全气囊(3)相紧贴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缓冲组件(50)包括设置于骑行背板主体(1)与缓冲海绵层(5)之间的缓冲弹簧(6),所述的缓冲弹簧(6)一端与骑行背板主体(1)相连,所述的缓冲弹簧(6)另一端与缓冲海绵层(5)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弹簧(6)上套设有防刮伸缩套(7),所述的防刮伸缩套(7)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的防刮伸缩套(7)内壁与缓冲弹簧(6)相紧贴配合,所述的防刮伸缩套(7)外壁与安全气囊(3)相紧贴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海绵层(5)内设有弹簧支撑板(8),所述的防刮伸缩套(7)与缓冲弹簧(6)分别与弹簧支撑板(8)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支撑板(8)与骑行背板主体(1)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部多重缓冲式气囊骑行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支撑板(8)与骑行背板主体(1)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黎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路盾安防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