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834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串联的厌氧处理池、好氧处理池和过滤池;厌氧处理池设有直通腔底的进水管,顶侧设有接好氧处理池顶侧的溢流管;好氧处理池内置若干填料层,腔底布设曝气管,通过底侧的出水管接过滤池的底侧;过滤池内置若干层吸附层,出水口设于顶侧;且溢流管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其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易维护,运行方便,制作成本低;装置内的物料于农村当地易获取,不易损耗且成本低,污水的净化效果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BOD、污泥、悬浮物、胶质颗粒及微生物,并强化脱氮除磷,可就地排放,有效降低了农村当地的水污染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绿色节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村镇地域范围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差别较大,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水质、水量复杂多样,因而决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工程建设与投资、运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复杂性。
[0003]在居民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修建大面积、长距离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不仅投资大,而且长距离的污水输送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污水收集率不高,因此不宜采用集中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
[0004]现有的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技术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式,包括曝气池、生物滤池、氧化沟、SBR反应器等,这类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基建费用低、占地面积小,但管理复杂且运行成本较高;第二类是土地处理方法,例如稳定塘、人工湿地等,这类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高、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农村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串联的厌氧处理池、好氧处理池和过滤池;
[0008]所述厌氧处理池设有直通腔底的进水管,顶侧设有接好氧处理池顶侧的溢流管;
[0009]所述好氧处理池内置若干填料层,腔底布设曝气管,通过底侧的出水管接过滤池的底侧;
[0010]所述过滤池内置若干层吸附层,出水口设于顶侧。
[0011]上述溢流管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
[0012]上述厌氧处理池的腔内设有若干层折流板。
[0013]进一步的,上述折流板交错的固定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壁,且折流板的宽度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宽度相同,长度小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长度。
[0014]上述厌氧处理池的顶部设有沼气阀,底侧设有排泥口。
[0015]上述好氧处理池的顶部均布若干与溢流管连接的布水管。
[0016]上述填料层包括聚氨酯泡沫。
[0017]进一步的,上述聚氨酯泡沫以自然堆积状置于好氧处理池腔内。
[0018]上述吸附层包括高炉渣层、沸石层;且,高炉渣层置于沸石层的底部。
[0019]上述出水管的管口设有筛网。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2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由厌氧处理池、好氧处理池和过滤池依次串联组成;通过厌氧处理池的厌氧消化能大量去除水中的COD和BOD,厌氧区交错的折流板增大污水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接触面积,使污水与厌氧菌反应充分;好氧处理区的填料在曝气气流作用下,呈流化状态,无堵塞现象,附着在填料上的活性污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过滤池的过滤过程可进一步截留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质颗粒及微生物,同时特定吸附层的加入强化脱氮除磷效果,使得出水达到生活杂用水质标准,缓解农村缺水地区的用水状况。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易维护,运行方便,制作成本低;装置内的物料于农村当地易获取,不易损耗且成本低,污水的净化效果好,可就地排放,有效降低了农村当地的水污染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绿色节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1、进水管,2、密封盖,3、厌氧处理池,4、折流板,5、排泥口,6、沼气阀,7、溢流管,8、好氧处理池,9、聚氨酯泡沫,10、曝气管,11、过滤池,12、高炉渣,13、沸石,14、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具体的介绍。
[0026]如图1所示,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由依次串联的厌氧处理池3、好氧处理池8和过滤池11组成。
[0027]厌氧处理池3的顶部设有带沼气阀6的密封盖2,底侧设有排泥口5;进水管1穿过密封盖2于厌氧处理池3的腔中心,从顶部直通腔底;腔内设有3层折流板4,折流板4的宽度与厌氧处理池3的腔内宽度相同,长度为厌氧处理池3的腔内长度的3/4;交错的固定于厌氧处理池3的腔内壁,层高间隔为0.3-0.5m。
[0028]沼气阀6外接相应的气体净化系统。
[0029]厌氧处理池3和好氧处理池8通过顶侧的溢流管7连接,好氧处理池8的腔顶均匀的布置与溢流管7连接的布水管,腔底均匀的布置曝气管10;聚氨酯泡沫9以自然堆积的状态置于腔内,构成填料层。
[0030]好氧处理池8和过滤池11通过底侧的出水管连接,且出水管的管口设有筛网;过滤池11腔内设有双层吸附层,分别为底部的高度为40-50cm的高炉渣12层、顶部的高度为20-30cm沸石13层;出水口14设于过滤池11的顶侧。
[0031]溢流管7的溢流口位置高于折流板4,且与密封盖2之间保持有高差。溢流管7的高度大于出水口14的高度。
[0032]使用时:
[0033]污水经进水管1从厌氧处理池3顶部的密封盖2进入腔体底部,在进水水流的高速冲击下,底部污水与污泥进行混合,污水在压力作用下经过折流板4之间交错的间隙由下往
上流动,折流板4保证了水流在上升过程中并不是直线运动,延长了污水在厌氧区的流程,同时污水上升过程中,水流与折流板4频繁碰撞,污水混合效果好,颗粒物上升过程中受到碰撞后更容易沉降至底部或折流板4上,不仅增强了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还可以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量。
[0034]上升的污水从溢流管7进入好氧处理池8,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则上升至顶部,从密封盖2上的沼气阀6逸出,由相应的气体净化系统收集,污泥从排泥口5排出。
[0035]进入好氧处理池8的污水在布水管作用下均匀分布,从上往下流动,形成跌水曝气,同时底部的曝气管10持续曝气,在曝气气流作用下,内部的聚氨酯泡沫9填料呈流化状态,污染物被附着在聚氨酯泡沫9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分解。
[0036]经过好氧处理的污水从好氧处理池8底部经过筛网拦截后,水平流入过滤池11;经高炉渣12填料层,往上进入沸石13填料层,最后从排水口排出。高炉渣12可吸附污水中的磷,沸石13可大量吸附污水中的氨氮和吸附少部分磷。
[0037]利用水流的重力及管的高低差,通过溢流,保证水流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依次流经各过滤装置,最后从排水口排出,完成污水净化。
[00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厌氧处理池、好氧处理池和过滤池;所述厌氧处理池设有直通腔底的进水管,顶侧设有接好氧处理池顶侧的溢流管;所述好氧处理池内置若干填料层,腔底布设曝气管,通过底侧的出水管接过滤池的底侧;所述过滤池内置若干层吸附层,出水口设于顶侧;所述厌氧处理池的腔内设有若干层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交错的固定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壁,且折流板的宽度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宽度相同,长度小于厌氧处理池的腔内长度;所述好氧处理池的顶部均布若干与溢流管连接的布水管;所述吸附层包括高炉渣层、沸石层;且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凯顾晋饴李凌琪李舒张丹刘姝芳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