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照灯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10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35
前照灯模块是形成配光图案并对该配光图案进行投影的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以及光学元件,其包含第1反射面、第2反射面以及第1出射面,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所述光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前照灯模块照射光的方向侧即第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所述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形状,所述第1出射面具有正屈光力,对所述配光图案进行投影,所述第2反射面配置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未由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而未直接到达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线,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从所述第1出射面和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的第2出射面中的一方或双方出射,该第2出射面具有与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照灯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专利技术名称为“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月10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00460”、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05801.9”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车体的前方进行照射的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

技术介绍

[0003]前照灯装置必须满足由道路交通规则等确定的规定配光图案。
[0004]作为道路交通规则之一,例如,与汽车用近光有关的规定配光图案呈上下方向较窄的横长形状。而且,为了不使对向车眩目,要求配光图案的上侧光的边界线(截止线)清晰。即,要求截止线的上侧(配光图案的外侧)较暗而截止线的下侧(配光图案的内侧)较亮的清晰的截止线。
[0005]而且,要求截止线的下侧(配光图案的内侧)区域成为最大照度。将该最大照度的区域称作“高照度区域”。这里,“截止线的下侧区域”意味着配光图案的上部,在前照灯装置中相当于对远方进行照射的部分。为了实现这种清晰的截止线,截止线不得产生较大的色差或模糊等。“截止线产生模糊”是指截止线不鲜明。
[0006]为了实现这种复杂的配光图案,一般采用使用反射器、遮光板和投射透镜的组合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而且,遮光板配置在投射透镜的焦点位置。
[0007]专利文献1公开的前照灯在旋转椭圆面的反射器的第1焦点处配置有半导体光源。从半导体光源射出的光会聚在第2焦点处。而且,专利文献1公开的前照灯在利用灯罩(遮光板)对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后,通过投影透镜向前方射出。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9938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2]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中,利用遮光板生成截止线,因此,光利用效率降低。即,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一部分被遮光板遮光而未作为投射光加以利用。“光利用效率”是指光的利用效率。
[0013]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光利用效率降低的前照灯模块。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形成配光图案并对该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中,所述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以及光学元件,其包含第1反射面、第2反射面
以及第1出射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所述光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前照灯模块照射光的方向侧即第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所述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形状,所述第1出射面具有正屈光力,对所述配光图案进行投影,所述第2反射面配置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未由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且未直接到达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线,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从所述第1出射面和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的第2出射面中的一方或双方出射,该第2出射面具有与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
[0016]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形成配光图案并对该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中,所述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光学元件,其包含第1反射面和第2反射面;以及投射光学元件,其包含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出射面,对所述光学元件形成的所述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所述光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前照灯模块照射光的方向侧即第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所述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形状,所述第2反射面配置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未由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且未直接到达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线,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从所述第1出射面和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的第2出射面中的一方或双方出射,该第2出射面具有与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
[0017]专利技术效果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抑制光利用效率降低的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模块。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
[0020]图2是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投射光学元件3的立体图。
[0021]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
[0022]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位置PH的说明图。
[0023]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位置PH的说明图。
[0024]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位置PH的说明图。
[0025]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投射光学元件3的反射面32的形状的图。
[0026]图8是利用等高线显示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照度分布的图。
[0027]图9是利用等高线显示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照度分布的图。
[0028]图10是利用等高线显示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照度分布的图。
[0029]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投射光学元件3的共轭面PC上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图。
[0030]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10的结构的结构图。
[0031]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前照灯模块120的结构的结构图。
[0032]图14是实施方式2的前照灯模块120的导光投射光学元件301的立体图。
[0033]图15是搭载有实施方式3的多个前照灯模块100的前照灯装置10的结构图。
[0034]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a的结构的结构图。
[0035]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前照灯模块120a的结构的结构图。
[0036]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b的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配光”是指光源相对于空间的光度分布。即,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空间分布。并且,“光度”表示发光体发出的光的强度的程度,是在某个方向的微小立体角内通过的光束除以该微小立体角而得到的。
[0038]“截止线”是在将前照灯的光照射到墙壁或屏幕上的情况下出现的光的明暗的区分线,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区分线。即,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光的明暗的边界线。即,“截止线”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光的较亮区域(配光图案的内侧)与较暗区域(配光图案的外侧)的边界线。“截止线”是配光图案的轮廓部中出现的较亮部分与较暗部分的边界线的部分。即,截止线的上侧(配光图案的外侧)较暗,截止线的下侧(配光图案的内侧)较亮。截止线是对交错用的前照灯的照射方向进行调节时使用的用语。交错用的前照灯也被称作近光。
[0039]并且,为了生成用于遵守道路交通规则等的配光图案,需要相对于投射透镜的焦点位置高精度地配置遮光板。即,在专利文献1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中,为了生成截止线,要求遮光板相对于投射透镜的高配置精度。而且,一般情况下,如果使光学系统小型化,则反射器、遮光板和投射透镜要求的配置精度提高。因此,前照灯装置的制造性降低。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其形成配光图案并对该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中,所述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以及光学元件,其包含第1反射面、第2反射面以及第1出射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所述光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前照灯模块照射光的方向侧即第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所述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形状,所述第1出射面具有正屈光力,对所述配光图案进行投影,所述第2反射面配置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未由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且未直接到达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线,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从所述第1出射面和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的第2出射面中的一方或双方出射,该第2出射面具有与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2.一种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其形成配光图案并对该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中,所述车辆用的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光学元件,其包含第1反射面和第2反射面;以及投射光学元件,其包含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出射面,对所述光学元件形成的所述配光图案进行投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所述光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前照灯模块照射光的方向侧即第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所述配光图案的截止线的形状,所述第2反射面配置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未由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且未直接到达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线,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从所述第1出射面和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的第2出射面中的一方或双方出射,该第2出射面具有与所述第1出射面的光轴不同的光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照灯模块,其中,所述第2反射面的第2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第1反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侧的端部连接,所述第2方向侧是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照灯模块,其中,所述第2反射面是扩散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照灯模块,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包含第3反射面,在所述光学元件中,设所述车辆的上侧的面为上面,所述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诹访胜重大岛律也中村惠司小岛邦子桑田宗晴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