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7238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游览车,包括车体、前门、后门、复数个车轮、行李车厢门以及一移动放置部。前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后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车轮连接于车体。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移动放置部可拆卸地设置于车体的容置部。移动放置部包括放置平台与支撑结构,放置平台能在容置部内与车体之外之间移动。支撑结构可转动地连接于该放置平台,放置平台被移动至车体之外时,凭借支撑结构以支撑放置平台。凭借支撑结构以支撑放置平台。凭借支撑结构以支撑放置平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游览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游览车。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因其具有较高移动性与便利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之中。人们可以根据目标地,选择路线,利用车辆到达需要服务的各个区域,有效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并且随着社会型态多元化,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具备某方面专业功能的车辆,将商品展览、商品零售、工程作业、娱乐休闲等专业设备应用在车辆上的技术,比如捐血车、洒水车、广告车、游览车等等。
[0003]游览车又称观光巴士(tourist shuttle)或旅游巴士(sightseeing coach),是一种集体的运输工具。游览车的车体侧面设置有一行李车厢(luggage compartment),可供搭乘者放置行李之用。现有行李车厢的型态包含一车厢门与一容置部,该容置部为系处在车体之内的一空间,使用者开启车厢门后,将行李一一放置于容置部。然而,当若需取走行李时,使用者往往需要弯曲身体并深入至容置部之内提领行李,造成使用者不便利,若车厢门突然移动,也可能伤害到使用者,让使用者处在危险状态,且也不适用于年长者。
[0004]除此之外,一般车体内配置有容置空间,可供使用者放置物体,若使用者需要提取物体时,也会有上述问题产生,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利。
[0005]因此,如何改良并能提供一种游览车来避免上述所遭遇到的问题,系业界所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游览车,凭借将移动放置部装设于容置部,除便于使用者取放行李,并能降低行李车厢门碰撞伤害到使用者的机会,且也适用于年长者使用,再凭借支撑结构的设计来强化放置平台在车体外的支撑力,并进一步提升放置平台的可移动性,更能因应各种车体型态,放置平台也可先额外独立制作后再设置车体后使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游览车,包括一车体、一前门、一后门、复数个车轮、一行李车厢门以及一移动放置部。车体包括一容置部。前门设置于车体的一侧边,前门能连通于车体之内。后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后门能连通于车体之内。复数个车轮连接于车体之下,复数个车轮移动车体。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车体的侧边,且行李车厢门位于前门与后门之间,行李车厢门能连通于车体内的容置部,且行李车厢门的位置对应于容置部的位置。移动放置部可拆卸地设置于容置部之内,移动放置部包括一驱动元件、一枢接部、一传动元件、一放置平台与一支撑结构,驱动元件连接于传动元件,传动元件连接于放置平台,枢接部连接于放置平台该与支撑结构之间,凭借枢接部使支撑结构可转动地连接于放置平台,驱动元件驱动传动元件,以带动放置平台沿着一移动方向能在容置部内与车体之外之间移动,该放置平台位于容置部内时,支撑结构经转动,使支撑结构相对于放置平台形成一收纳位置,以使支撑结构被收纳至容置部之内,放置平台沿着移动方向被移动至车体之外时,支撑结
下壁;H1-长度距离;H2-长度距离;H3-高度距离;L-移动方向;P1-第一收纳位置;P2-第二收纳位置;P3-支撑位置;R1,R2-转动行程;S1-顶面;S2-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图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系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各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之下,均仍应落在本案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涵盖的范围内。
[0029]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游览车的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的游览车中开启行李车厢门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游览车中移动放置部移动至车体之外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游览车1包括一车体11、复数个车轮12、13、一前门14、一后门15以及一行李车厢门16,其中车轮12、13连接于车体11的底部,凭借车轮12、13以移动车体11,其中车轮12为前车轮,车轮13为后车轮。
[0030]在本实施例中,前门14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后门15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乘客可经由前门14或后门15进入至车体11内,车体11内可配置座椅、导游座、冷气出风口、电视、厕所、无线网路、充电座等设备,端视实际游览车产品而可增减所需设备。行李车厢门16设置于车体11的侧边,且行李车厢门16位于前门14与后门15之间。行李车厢门16内包括一容置部17与一移动放置部20,容置部17是形成于车体11内的一空间。当行李车厢门16经开启后(如图2所示),以露出容置部17,可供使用者看到容置部17的内部,且移动放置部2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7的底部,使得移动放置部20能由容置部17朝一移动方向L移动至车体11之外,使得行李50得以放置在移动放置部20之上,使用者无需弯曲身体并深入至容置部17之内提领行李50,而行李车厢门16即便移动也不会碰撞到使用者。
[0031]本专利技术不对移动放置部20的型态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如图3A与图3B所示,图3A与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放置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容置部17的底面171设有一第一移动元件172,移动放置部20设有一第二移动元件201,第一移动元件172的位置与第二移动元件201的位置相对应,凭借第一移动元件172与第二移动元件201的作动,即第一移动元件172与第二移动元件201的相对运动关系,以驱动移动放置部20移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凭借第一移动元件172与第二移动元件201的驱动,使移动放置部20能朝一移动方向L并相对于容置部17的底面171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元件与第二移动元件为一滑槽与一滑轨的组合,即通过滑轨于滑槽上的滑动关系,以使移动放置部20能朝移动方向L并相对于容置部17的底面171移动。以图3A与图3B为例,第一移动元件172为一滑槽,而第二移动元件21为一滑轨,使用者得以拉取移动放置部20,使得滑轨在滑槽上移动,使移动放置部20从容置部17之内移动至车体11之外。在一未绘示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元件为一滑轨,而第二移动元件为一滑槽,即在移动放置部20的底部设置滑槽,而容置部17的底面171的上设置滑轨,通过滑槽与滑轨的相对运动关系,使用者也能拉取移动放置部20。
[0032]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A与图4B所示,图4A与图4B为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放置部另一实
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图4A与图4B省略行李车厢门16。移动放置部30包括一放置平台31、一枢接部32、一支撑结构33、一驱动元件34与一传动元件35。放置平台31设置于容置部17之内,枢接部32连接于放置平台31与支撑结构33之间,凭借枢接部32使得支撑结构33可转动地连接于放置平台31。以图4A为例,支撑结构33经转动后,而贴合在放置平台31的底面,放置平台31的底面也可设置复数个滚轮来协助移动。传动元件35连接于放置平台31与驱动元件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体,包括一容置部;一前门,设置于该车体的一侧边,该前门能连通于该车体之内;一后门,设置于该车体的该侧边,该后门能连通于该车体之内;复数个车轮,连接于该车体之下,该复数个车轮移动该车体;一行李车厢门,设置于该车体的该侧边,且该行李车厢门位于该前门与该后门之间,该行李车厢门能连通于该车体内的该容置部,且该行李车厢门的位置对应于该容置部的位置;以及一移动放置部,可拆卸地设置于该容置部之内,该移动放置部包括一驱动元件、一枢接部、一传动元件、一放置平台与一支撑结构,该驱动元件连接于该传动元件,该传动元件连接于该放置平台,该枢接部连接于该放置平台该与该支撑结构之间,凭借该枢接部使该支撑结构可转动地连接于该放置平台,该驱动元件驱动该传动元件,以带动该放置平台沿着一移动方向能在该容置部内与该车体之外之间移动,该放置平台位于该容置部内时,该支撑结构经转动,使该支撑结构相对于该放置平台形成一收纳位置,以使该支撑结构被收纳至该容置部之内,该放置平台沿着该移动方向被移动至该车体之外时,该支撑结构相对于该放置平台转动,该支撑结构移离该收纳位置,使该支撑结构相对于该放置平台形成一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原赖家德
申请(专利权)人:讯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