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方法及使用该显影方法的显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6653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如下显影装置的显影方法,该显影装置至少包括与图像承载体相对设置的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相对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配置在该图像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剂承载体,由该显影剂将该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潜像显影;该显影剂是包括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剂;该显影剂的压缩度C为20~32%,通过进行剪切应力测定,在压实负荷4.0×10↑[-4]N/mm↑[2]下的剪切应力为0.5×10↑[-4]~2.5×10↑[-4]N/mm↑[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电子照相法中,通过双成分系显影剂使在电子照相感光体或者静电记录感应体等静电潜象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方法。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作为电子照相法已知许多种方法,但是通常是使用光导电性物质,通过各种方法在静电潜像承载体(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通过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显影化,根据需要在纸等转印材料上转印调色剂图像后,通过热、压力等在转印材料上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得到复印物品。电子照相法中的显影方法主要分为不需要载体的单成分系显影方法和具有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方法,特别是在要求高画质的数字复合机和全色复印机中使用的显影方法适合使用双成分系显影方法。作为双成分系显影方法已知如下方法。该方法是在内包磁石的显影剂承载体(显影套筒)上形成具有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剂的磁刷,通过显影剂层厚度控制部件将该磁刷涂布到规定厚度后,输送到与感光鼓相对的显影区域。然后,在该显影区域中,在感光鼓和显影套筒之间施加规定的显影偏压,同时使该磁刷接近或接触感光鼓表面,从而将上述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图像显影。近年来,在使用双成分系显影方法的数字复合机和全色复印机中,随着高画质化和高速化,还大量提出了使用多种显影剂承载体进行显影的所谓的多级显影方式。该多级显影方式由于磁刷和感光鼓表面的摩擦机会较多,可以确保显影区域较宽,所以可以得到高精度且高浓度的图像,因此是优选的。但是,难以在多个显影套筒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特别是显影套筒间的交接不佳时容易产生显影剂飞散或涂斑等问题。另外,由于在显影套筒-显影剂层厚控制部件间(S-B间)和显影套筒-显影套筒间(S-S)间的施加到显影剂上的应力较大,所以容易出现显影剂变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时,可以认为控制显影剂的流动性是重要的。关于双成分系显影剂的流动性,例如,在特开平11-073005号公报和特开平11-174731号公报中,提出了双成分系显影剂,其特征为双成分系显影剂的表观密度为1.2~2.0g/cm3、压缩度为5~19%。由此,通过抑制体积密度的变化,可以使用线圈的电感检测双成分系显影剂的导磁率的变化,控制调色剂浓度,在这种图像形成方法中,具有抑制图像浓度变化和色感变化的效果。但是,在前述的多级显影方式中,如果是这种具有流动性的双成分系显影剂,则难以在多个显影套筒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特别是显影套筒间的显影剂的交接容易变得不均匀,可能产生涂布不佳等情形。另外,关于使用双成分系显影剂的多级显影方式,例如,如特开2003-295602号公报、特开2003-323043号公报、特开2003-323052号公报中所提出的那样,为了在显影套筒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且防止显影器内的显影剂变坏,对磁极结构、搅拌方式等进行改良。但是,关于具有适于多级显影方式的流动性的显影剂的改良,进行的研究还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方法,该显影方法是使用多级显影方式的显影方法,显影套筒上的显影剂层不产生条纹和斑点等涂布不佳的问题,而且,可以防止外添剂向载体表面蓄积和调色剂残余,即使在不同环境中经过较长时间,全面均匀性也较高,图像浓度变化和摩擦变化也较少。上述目的可以由以下的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实现。(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影方法,该显影方法是使用如下显影装置的显影方法,该显影装置至少包括与图像承载体相对设置的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用于在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层厚度控制部件、相对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设置在该图像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剂承载体,由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承载显影剂并将显影剂输送到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与该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由该显影剂将该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潜像显影,其特征在于该显影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将供应到由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的显影剂,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交接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上,将交接的显影剂供应到由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上的结构;该显影剂是包括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剂,其中调色剂具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该显影剂由下述式(1)压缩度C(%)=100×(P-A)/P (1)求得的压缩度C为20~32%;且通过进行剪切应力测定,该显影剂在压实负荷为4.0×10-4N/mm2下的剪切应力为0.5×10-4~2.5×10-4N/mm2。(2)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1)所记载的显影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磁性载体为,至少含有磁性微粒和粘合树脂的磁性微粒分散树脂芯部的表面上具有覆盖层的载体。(3)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1)所记载的显影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调色剂是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无机微粒而形成的,该无机微粒在调色剂粒子表面的长宽比(长轴/短轴)为1.0~1.5,调色剂粒子表面的个数平均粒径为0.06~0.30μm。(4)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1)所记载的显影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显影装置具有用于将显影剂供应到前述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室,和设置在该显影室下方的、用于从前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回收显影剂的搅拌室,该被回收的显影剂通过搅拌室端部处的显影剂的压力而从该搅拌室向上推压而进入该显影室。(5)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1)所记载的显影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包括非旋转地设置的第一磁场产生装置和内含前述第一磁场产生装置,且可以旋转地设置的第一显影套筒;第一磁场产生装置至少包括在前述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显影区域下游的第一磁极,和在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的移动方向上与该第一磁极的下游侧邻接地设置的与前述第一磁极同极性的第二磁极;前述显影剂层厚度控制部件设置在与前述第二磁极相对的区域上;前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包括非旋转地设置的第二磁场产生装置和内含前述第二磁场产生装置、且可以旋转地设置的第二显影套筒;前述第二磁场产生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与前述第一磁极大致相对的区域上的与前述第一磁极反磁性的第三磁极、和与前述第三磁极的前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旋转方向上游侧邻接而设置的与前述第三磁极同极性的第四磁极。(6)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1)所记载的显影方法,特征在于,前述显影装置具有显影剂排出机构,通过该显影剂排出机构排出剩余的显影剂,而且,在前述显影装置上补给至少含有前述调色剂和前述磁性载体的补给用显影剂。(7)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至少包括与图像承载体相对设置的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用于在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层厚度控制部件、相对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配置在该图像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剂承载体,由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将显影剂承载并输送到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与该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由该显影剂将该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潜像显影,其特征在于,该显影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将供应到由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的显影剂,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交接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上,将交接的显影剂供应到由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上的结构;该显影剂是包括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剂,其中调色剂具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该显影剂由下述式(1)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影方法,该显影方法是使用如下显影装置的显影方法,该显影装置至少包括与图像承载体相对设置的第一显影剂承载体、用于在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层厚度控制部件、相对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配置在该图像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剂承载体,由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承载显影剂并将该显影剂输送到该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该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与该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由该显影剂将该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潜像显影,其特征在于:该显影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将供应到 由第一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的显影剂,从第一显影剂承载体交接到第二显影剂承载体上,将交接的显影剂供应到由第二显影剂承载体和图像承载体形成的显影区域中的结构;该显影剂是包括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系显影剂,其中调色剂具 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该显影剂由下述式(1)压缩度C(%)=100×(P-A)/P(1)[式中,A是松表观密度(g/cm↑[3]),P是实表观密度(g/cm↑[3])]求得的压缩度C为2 0~32%;且该通过进行剪切应力测定,显影剂在压实负荷为4.0×10↑[.4]N/mm↑[2]下的剪切应力为0.5×10↑[.4]~2.5×10↑[.4]N/mm↑[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直树藤川博之石上恒菅原庸好马场善信板仓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