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5665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成像方法和成像设备,该成像方法具有将感光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步骤,将承载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二次转印步骤,以及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通过使清洁装置与中间转印部件相接触,清除掉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调色剂的清洁步骤,清洁装置是毛刷或者充电辊,中间转印部件具有特定的最大位移量Sb和特定的弹性变形率Eb;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具有特定的平均圆度、特定的最大位移量St,以及特定的弹性变形率Et;并且,中间转印部件的弹性变形率和调色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75%≤Eb+Et≤1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设备和一种应用于该成像设备的成像方法
技术介绍
采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可以有效用作全色成像设备或者多色成像设备,其中,对应于全色图像信息或多色图像信息的多个彩色成分图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到转印介质上,以输出其上合成再现了全色图像或多色图像的成像材料,或者有效用作使其具有全色图像信息功能或多色图像信息功能的成像设备。与将调色剂图像从第一载像部件(感光部件)转印到粘附或者吸附在转印带上的第二载像部件(转印介质)上的成像设备(请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告第S63-301960号)相比,采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的优点是,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第二载像部件,而不考虑其宽度和长度,包括薄纸(40g/m2的纸)和诸如信封、明信片和标签的厚纸(200g/m2的纸)。这是因为不需要对第二载像部件转印介质进行任何处理或者控制(例如,利用夹纸器保持该转印介质,利用吸附保持它以及使它具有弧度)。此外,采用中间转印带的形式可以有效利用空间,使得该设备的主体小型化,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因为在成像设备内布置它的自由度比使用诸如中间转印鼓的硬质圆柱体情况的自由度高。其它建议是在其内使用弹性中间转印带的系统。这样可以在诸如感光部件的第一载像部件与中间转印带之间的一次转印区域上和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第二载像部件上的二次转印区域上保证足够转印区,该转印区被称为转印压接部(nip)。特别是,对于大量调色剂位于整个像区上的全色图像,上述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在使用没有弹性的传统中间转印带时,趋向于出现局部有缺陷转印;彩色调色剂可能不同;以及因为字符图像各条线的中心区未被转印,而仅转印了其边缘区,可能出现白空心(white hollowed)图像、或者“不良转印引起的空白区(或者空心字符)”。例如,日本申请专利公报第H11-231683号和第H11-024429号公开了具有弹性的中间转印带。然而,尽管在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中均使转印性能和空心字符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或者补救,但是因为转印产生的糙像(coarse image)未得到补救。现在,在清洁调色剂输送部件时,通常使用刮刀方法或毛刷方法。刮刀方法是使诸如橡胶刮刀的清洁刮刀紧压调色剂输送部件,以利用机械方法刮落调色剂的方法。关于毛刷方法,它是使毛刷粘附在其表面上的圆柱形基底在旋转的同时接触目标部件,与此同时,保证毛刷与要清洁的目标部件之间的电位不同,以使调色剂吸附到毛刷侧,然后,利用机械方法或者静电方法从目标部件上清除调色剂的方法。在清洁弹性中间转印带的过程中,使用刮刀方法导致清洁刮刀对弹性中间转印带产生大接触负荷,而且清洁刮刀以很强的摩擦力接触弹性中间转印带,以致前者会吃入后者内。这趋向于例如使开始时的力矩增加、使刮刀被卡住、因为摩擦擦伤产生条纹、以及因为摩擦力不均匀导致转印带偏向一侧,这些之任一均是导致转印带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中间转印带是需要较高成本的组成部分,而不局限于这种弹性中间转印带。因此,中间转印带较短的寿命导致更换中间转印带的时间间隔较短,显著影响成像成本。中间转印带是以固定间隔更换的组成部分,因此,中间转印带的成本增加了成像成本。此外,最近几年,对于彩色成像,非常需要降低成像成本,因此,需要使中间转印带具有更长的寿命。因此,为了清洁弹性中间转印带,最好采用具有小接触负荷的清洁方法。将上面的两种方法进行相比,毛刷方法比刮刀方法更适当。第日本专利申请公报H10-254251号、第H8-292623号、以及第2002-229344号公开了利用毛刷方法清洁转印带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均享有小接触负荷,而且不再使弹性中间转印带具有短寿命。然而,对于清洁高速电子照相设备内的弹性中间转印带,这些方法不能令人满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具有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设备的成像方法,特别是,一种弹性中间转印带,其能够实现良好转印率、可以防止由于不良转印产生空白区这样的有缺陷图像、或者由于转印产生的粗糙图像,还可以对中间转印部件实现良好的清洁性能,而不缩短其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成像方法的成像设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一种成像方法,包括一次转印步骤,其将在感光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二次转印步骤,其将承载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以及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的清洁步骤,该清洁步骤通过使清洁装置与中间转印部件相接触,清除掉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的清洁装置是毛刷或者充电辊;对于9.8×10-5N的负荷,所述的中间转印部件具有0.10μm至1.00μm的最大位移量Sb,并且具有50%或者更大的弹性变形率Eb,该弹性变形率Eb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b=(Sb-Ib)×100/Sb这里,Ib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中间转印部件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b的单位是μm;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在具有2μm或者更大的等效圆直径的颗粒中,具有0.920至0.960的平均圆度;对于9.8×10-5N的负荷,具有0.06μm至0.24μm的最大位移量St;并且具有25%至60%的弹性变形率Et,该弹性变形率Et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t=(St-It)×100/St这里,It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调色剂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t的单位是μm;以及中间转印部件的弹性变形率和调色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75≤Eb+Et≤135。(2)根据(1)中所述的成像方法,其中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颗粒,该调色剂颗粒具有至少i)调色剂基底颗粒以及ii)具有70nm至150nm的平均主颗粒直径的微细颗粒,并且在100重量份的调色剂基底颗粒中,微细颗粒的含量为0.5至4.0重量份或者更多。(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感光部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清洁装置,所述成像设备被用于成像方法中,所述成像方法包括将在感光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步骤;将承载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二次转印步骤;以及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通过使清洁装置与中间转印部件相接触,清除掉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的清洁步骤,其中,所述的清洁装置是毛刷或者充电辊;对于9.8×10-5N的负荷,所述中间转印部件具有0.10μm至1.00μm的最大位移量Sb,并且具有50%或者更大的弹性变形率Eb,该弹性变形率Eb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b=(Sb-Ib)×100/Sb这里,Ib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中间转印部件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b的单位是μm;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在具有2μm或者更大的等效圆直径的颗粒中,具有0.920至0.960的平均圆度;对于9.8×10-5N的负荷,具有0.06μm至0.24μm的最大位移量St;并且具有25%至60%的弹性变形率Et,该弹性变形率Et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t=(St-It)×100/St这里,It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调色剂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t的单位是μm;以及中间转印部件的弹性变形率和调色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75≤Eb+Et≤135。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转印步骤,其将在感光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二次转印步骤,其将承载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以及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的清洁步骤,该清洁步骤通过使清 洁装置与中间转印部件相接触,清除掉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的清洁装置是毛刷或者充电辊;对于9.8×10↑[-5]N的负荷,所述的中间转印部件具有0.10μm至1.00μm的最大位移量Sb,并且具有50%或者更 大的弹性变形率Eb,该弹性变形率Eb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b=(Sb-Ib)×100/Sb这里,Ib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中间转印部件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b的单位是μm;形成调色剂 图像的调色剂,在具有2μm或者更大的等效圆直径的颗粒中,具有0.920至0.960的平均圆度;对于9.8×10↑[-5]N的负荷,具有0.06μm至0.24μm的最大位移量St;并且具有25%至60%的弹性变形率Et,该弹性变形率Et的单位是%,由以下表达式表示:Et=(St-It)×100/St这里,It代表对于9.8×10↑[-5]N的负荷,调色剂的塑性位移量,该塑性位移量It的单位是μm;以及中间转印部件的弹性变形率和调色剂的弹性变形率满足以下条 件表达式75≤Eb+Et≤13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原庸好藤川博之石上恒冈本直树马场善信板仓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