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柱加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569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柱加强板,包括近似纵向延伸的下连接部以及与下连接部上方连接并向上弯曲延伸的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具有用于与门槛梁加强件连接的下连接翻边,所述下连接部上具有延其弯曲方向延伸用于与后轮罩外板连接的上连接翻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C柱加强板对C柱根部得到加强,有效提升了C柱下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进而提高了此处的耐疲劳耐强度,改善了侧围外板开裂、生锈的情况。生锈的情况。生锈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C柱加强板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涉及一种C柱加强板。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各个立柱作用是连接车体和车顶,是支撑车辆结构强度、刚度的重要部分,对驾驶舱内成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这各立柱常需要重点加强;
[0003]现有技术中,往往对A柱及B柱进行了重点加强,C柱加强则将原来的后侧围内板重新分块,改为上端连接侧围后内蒙皮上段、下端连接后轮罩外板的后侧围内板加强件上;C柱下部在后轮罩外板前端,截面惯性矩最薄弱处,只有侧围外板与后轮罩外板焊接,此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较差,车身经过疲劳耐久后,侧围外板在此处容易出现开裂、生锈的问题。
[0004]因此,基于以上问题,需要一种C柱加强板,该加强板对C柱下部的位置加强,有效提升了C柱下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进而提高了此处的耐疲劳耐强度,改善了侧围外板开裂、生锈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C柱加强板,该加强板对C柱下部的位置加强,有效提升了C柱下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进而提高了此处的耐疲劳耐强度,改善了侧围外板开裂、生锈的情况。
[0006]本技术的C柱加强板,包括近似纵向延伸的下连接部以及与下连接部上方连接并向上弯曲延伸的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具有用于与门槛梁加强件连接的下连接翻边,所述下连接部上具有延其弯曲方向延伸用于与后轮罩外板连接的上连接翻边。
[0007]进一步,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边沿处冲压向下沉陷形成下连接翻边。
[0008]进一步,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间隔布置,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连续布置。
[0009]进一步,所述下连接部内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型腔。
[0010]进一步,所述上连接部延其宽度方向为阶梯结构,所述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近似纵向弯曲,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近似横向弯曲。
[0011]进一步,所述上连接部上具有冲压形成的若干个加强筋。
[0012]进一步,所述上连接部上设有若干个减重孔。
[0013]进一步,各所述加强筋和各减重孔沿上连接部长度方向排列,所述减重孔与加强筋交错设置。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C柱加强板对C柱根部得到加强,有效提升了C柱下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进而提高了此处的耐疲劳耐强度,改善了侧围外板开裂、生锈的情况;
[0016]本技术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与后轮罩外板之间的盒状内腔,使得车辆在侧面
碰撞过程中,有效减少对车身结构的侵入,降低侵入量和侵入速度,保护后排乘员,降低风险,同时改造成本低,改造后不影响车身装配及整车正面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C柱加强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C柱加强板安装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C柱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为C柱加强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C柱加强板安装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C柱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002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柱加强板,包括近似纵向延伸的下连接部10以及与下连接部上方连接并向上弯曲延伸的上连接部20,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具有用于与门槛梁加强件连接的下连接翻边11,所述下连接部上具有延其弯曲方向延伸用于与后轮罩外板连接的上连接翻边21。本实施例中纵向和横向均以C柱加强板安装于车体上时为基准,其中纵向与汽车的前后向一致,横向与汽车的宽度方向一致,竖向与汽车的高度方向一致,上下方向与竖向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纵向方向一致,后侧为靠近车尾一侧,近似纵向延伸含义为在纵向延伸的基础上允许具有一定的角度偏差,结合附图所示,整个C柱加强板呈类似犁形结构,C柱加强板优选采用B1500HS热成型材料且厚度较大,本实施中厚度为1.4mm,以提升C柱下部的刚强度及模态;其中下连接部后侧的下连接翻边连接于门槛梁加强件30上,下连接部内侧与纵梁40连接,上连接部通过上连接翻边与后轮罩外板50连接,后轮罩外板50外侧还连接有侧围外板60,侧围外板罩于C柱加强板上,上连接部随着后轮罩外板形状弯曲设计,上连接部延伸范围超过C柱下部截面薄弱区域,使下车体与C柱连接更加紧密,该结构对C柱根部得到加强,有效提升了C柱下部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及模态,进而提高了此处的耐疲劳耐强度,改善了侧围外板开裂、生锈的情况。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边沿处冲压向下沉陷形成下连接翻边。结合图所示,下连接翻边为下沉的台阶状结构,既作为加强结构提高下连接部后侧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也利于门槛梁加强件搭接于下连接部的外侧并与下连接部外侧面保持平齐,提高整体一致性。
[0024]本实施例中,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间隔布置,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连续布置。结合附图所示,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为上连接翻边Ⅰ21a,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为上连接翻边Ⅱ21b,其中上连接翻边Ⅰ位于弯曲方向外侧,成型时该处的连接翻边受到拉力弹性伸长,上连接翻边Ⅱ受到压缩力弹性收缩,通过上连接翻边间隔布置结构利于成型,且相邻上连接翻边Ⅰ之间可形成避让空间,利于与后轮罩外板50的装配,并可提高上连接翻边Ⅰ与后轮罩外板的贴合紧密度。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部内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型腔。结合图3所示,下连接部竖向截面呈近似“几”字结构,下连接部与后轮罩外板焊接为盒型结构,可有效的增加C柱下部
区域的结构强度。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部延其宽度方向为阶梯结构,所述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近似纵向弯曲,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近似横向弯曲。向上弯曲延伸方向为上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为近似纵向方向,近似纵向延伸含义为在纵向方向的基础上允许有一定的角度偏差;近似横向弯曲含义为在横向方向的基础上允许有一定的角度偏差;结合图2所示,上连接部连接于后轮罩外板的拐角处,其中上连接翻边Ⅰ21a近似纵向延伸并与后轮罩外板的纵向平面处连接,上连接翻边Ⅱ21b近似横向延伸并与后轮罩外板的横向平面处连接,且上连接部与后轮罩外板之间合围呈近似矩形内腔,进一步增加C柱下部区域的结构强度,结合下连接部与后轮罩外板之间的盒状内腔,使得车辆在侧面碰撞过程中,有效减少对车身结构的侵入,降低侵入量和侵入速度,保护后排乘员,降低风险,同时改造成本低,改造后不影响车身装配及整车正面安全性能。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部20上具有冲压形成的若干个加强筋22。结合图3所示,在上连接部的外表面冲压形成外凹内凸的加强筋,通过加强筋提高上连接部的结构强度和抗扭刚度。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部20上设有若干个减重孔23。减重孔为圆形孔、椭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近似纵向延伸的下连接部以及与下连接部上方连接并向上弯曲延伸的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具有用于与门槛梁加强件连接的下连接翻边,所述下连接部上具有延其弯曲方向延伸用于与后轮罩外板连接的上连接翻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纵向后侧边沿处冲压向下沉陷形成下连接翻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外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间隔布置,位于下连接部弯曲内侧的上连接翻边沿弯曲走向方向连续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学青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