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沟结构和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500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水沟结构和排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槽体,所述槽体内设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上部开口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导水孔;所述槽体的第一端为插入端部,所述槽体的第二端为承接端部,所述承接端部具有插口,插口用于所述插入端部的匹配插接;所述插口与所述槽体的排水腔之间还设有过滤挡板,所述过滤挡板上设有连通插口与排水腔的滤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水沟结构采用一个或者多个槽体的依次插接即可实现排水导流功能,加工工艺简单,施工简单,在车间厂房内加工完成之后再使用,不具有安全隐患,在一次使用之后能够取出再次使用,经济性高,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沟结构和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沟结构和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技术中的基坑排水均采用集水明排方式,即在基坑开设排水沟结构,但由于基坑100开挖尺寸要求及对基底原状土不得扰动等相关规定,因此排水沟的宽度及高度均有严格要求。在排水沟200的使用中,降雨量较多地区的降水量多,为防止排水沟因大量雨水冲刷而被堵塞或坍塌,现有技术中在明水沟中填碎石的方法,利用碎石、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粒料类材料形成暗沟进行基坑底表层排水。上述的施工结构和施工工艺存在如下问题:碎石、砂砾等回填材料对粒料直径要求严格引起材料采购成本较高;碎石、砂砾等粒料倒运、摊铺、回填过程中易产生较大扬尘,不利于环保要求;施工过程中通常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作业为辅的施工方式,交叉作业因此产生不安全因素;因粒料需均匀摊铺填满已开挖好的明沟中,而导致施工速度较为缓慢;后续对基坑进行垫层施工时无法将粒料有效清除,只能封于地下,无法循环使用,经济型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水沟结构,以解决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沟施工麻烦、具有安全隐患以及经济性差成本高;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系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水沟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槽体,所述槽体内设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上部开口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导水孔;
[0005]所述槽体的第一端为插入端部,所述槽体的第二端为承接端部,所述承接端部具有插口,插口用于所述插入端部的匹配插接;
[0006]所述插口与所述槽体的排水腔之间还设有过滤挡板,所述过滤挡板上设有连通插口与排水腔的滤孔。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槽体的形状为长方体状;
[0008]所述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连接有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形成所述的排水腔,所述插口为位于承接端部的所述排水腔。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通过锚地钉固定在地面上。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槽体具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槽体的插入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二槽体的插口内,所述第二槽体的插入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三槽体的插口内;
[0011]所述第二槽体的过滤挡板上滤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槽体的过滤挡板上滤孔的尺寸,所述第二槽体的过滤挡板上滤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槽体的过滤挡板上滤孔的尺寸。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为一体成型的塑料板。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承接端部的排水腔的径向轮廓尺寸为D,所述插入端部的外轮廓的径向尺寸为d,D-d>5mm。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水孔为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的多个。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排水腔上部的侧壁设有台阶槽,所述盖板匹配设于所述台阶槽内。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孔为多个,多个所述滤孔均为竖直的长孔,多个所述滤孔径向均匀布置。
[0017]一种排水系统,包括基坑设置于所述基坑两侧底部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内设有上述的排水沟结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技术的排水沟结构的包括至少一个槽体,各槽体内均设有排水腔,排水腔的上部开口盖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导水孔,导水孔用于使水流入到排水腔内;槽体的第一端为插入端部,槽体的第二端为承接端部,承接端部具有插口,插口用于与插入端部的匹配插接,在使用多个槽体时,相邻连接的两个槽体中,其中一个槽体的插入端部与另外一个槽体的承接端部插接;插口与槽体的排水腔之间还设有过滤挡板,过滤挡板上设有连通插口与排水腔的滤孔,通过滤孔连通插口与排水腔,以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槽体的排水腔。在多个槽体插接之后,水从导水孔进入排水腔内,依次通过过滤挡板上的滤孔流动,直至流出排水腔,实现排水功能。
[0020]采用过滤挡板一方面能够过滤排水腔内的水的杂质,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对槽体具有支撑作用,增加槽体的强度。
[0021]本技术的排水沟结构采用一个或者多个槽体的依次插接即可实现排水导流功能,加工工艺简单,施工简单,在车间厂房内加工完成之后再使用,不具有安全隐患,在一次使用之后能够取出再次使用,经济性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排水沟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00、基坑;200、排水沟;1、槽体;11、排水腔;12、插入端部;13、承接端部;14、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底板; 17、开口;2、盖板;21、导水孔;3、过滤挡板;31、滤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
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30]本技术的排水沟结构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5所示,包括至少一个槽体1,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设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可根据排水的需求设置。
[0031]具体的,槽体1内设有排水腔11,排水腔11的上部具有开口17,开口12处盖设有盖板2,盖板2上设有导水孔21,导水孔21用于使水流入到排水腔11内;槽体1的第一端为插入端部12,槽体1的第二端为承接端部13,承接端部13具有插口,插口用于与插入端部12 的匹配插接,在使用多个槽体1时,相邻的两个槽体1中,其中一个槽体1的插入端部12与另外一个槽体1的承接端部13插接,多个槽体1可依次的插接连接;插口与槽体1的排水腔之间还设有过滤挡板 3,过滤挡板3上设有连通插口与排水腔11的滤孔31,通过滤孔31 连通插口与排水腔11,以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槽体1的排水腔。在多个槽体1插接之后,水从导水孔21进入排水腔11内,依次通过过滤挡板3上的滤孔31流动,直至流出排水腔11,实现排水功能。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槽体,所述槽体内设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上部开口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导水孔;所述槽体的第一端为插入端部,所述槽体的第二端为承接端部,所述承接端部具有插口,插口用于所述插入端部的匹配插接;所述插口与所述槽体的排水腔之间还设有过滤挡板,所述过滤挡板上设有连通插口与排水腔的滤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形状为长方体状;所述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连接有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形成所述的排水腔,所述插口为位于承接端部的所述排水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通过锚地钉固定在地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具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槽体的插入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二槽体的插口内,所述第二槽体的插入端部插设在所述第三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炳舜郑辉闫树平白顺张佳锋刘胜蓝王鹤胡凤琴尤其邓启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