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533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身框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动机舱框架、前地板框架和后地板框架;发动机舱框架包括前纵梁及前纵梁接头,前地板框架包括门槛梁,后地板框架包括后纵梁及后纵梁接头,两个前纵梁之间、两个前纵梁接头之间、两个门槛梁之间、两个后纵梁接头之间、以及两个后纵梁之间均设有横向梁体和/或纵向梁体;各梁体均为横截面呈封闭结构的挤压件,当需要对下车体框架结构进行拓展时,按照比例改变各梁体的尺寸,实现改变相应各框架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以改变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尺寸,无需对下车体车身的各个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且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能大幅降低研究开发投入费用及开发周期。能大幅降低研究开发投入费用及开发周期。能大幅降低研究开发投入费用及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身框架
,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动汽车的下车体车身普遍采用钢板冲压成型,按照一定的工艺顺序将各冲压件焊接装配起来组成下车体,但是现有的钢板冲压技术,其成型工艺复杂,成本高,制成的下车体质量大,不利于汽车整体的轻量化,冲压件制作装配及维护成本均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而且当下车体下车体框架结构需要进行尺寸拓展时,需要重新进行结构设计,并重新开发模具,以适应新尺寸的下车体车身,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费用及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快速拓展成不同尺寸的下车体框架结构且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发动机舱框架、前地板框架和后地板框架;
[0005]所述发动机舱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及前纵梁接头,所述前纵梁接头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
[0006]所述前地板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门槛梁,各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一一相对应与各所述前纵梁接头的后端相连,
[0007]所述后地板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后纵梁总成,所述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及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相连的后纵梁接头,各所述后纵梁接头的前端一一相对应与各所述门槛梁的后端相连,
[0008]两所述前纵梁之间、两所述前纵梁接头之间、两所述门槛梁之间、两所述后纵梁接头之间、以及两所述后纵梁之间均设有横向梁体和/或纵向梁体;
[0009]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所述横向梁体及所述纵向梁体均为横截面呈封闭结构的挤压件。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各所述横向梁体及各所述纵向梁体均为铝合金件。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纵梁接头及所述后纵梁接头均为铸造件。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纵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竖向的“日”字型。
[0013]作为优选方案,两所述前纵梁之间设有两所述横向梁体,其分别为前防撞梁及前横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前纵梁的前端,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前纵梁的后端;
[0014]两所述前纵梁接头之间连接有一所述横向梁体,其为前围下横梁。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防撞梁的横截面呈竖向的“目”字形,所述前横梁的横截面呈“口”字形;
[0016]所述前围下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前侧壁沿竖直向延伸且限定成该梯形的一腰,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下侧壁沿横向延伸且限定成该梯形的另一腰,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内腔中设有至少一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加强板及至少一个沿竖直向延伸的第二加强板,以将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内腔分隔成若干第一加强室。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门槛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矩形,且所述门槛梁的下侧壁与其外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内凹部;
[0018]所述门槛梁的内腔中设有至少一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三加强板及至少一个沿竖直向延伸的第四加强板,以将所述门槛梁的内腔分隔成若干第二加强室。
[0019]作为优选方案,两所述门槛梁之间设有两所述横向梁体,其均为座椅横梁,两所述座椅横梁从前至后间隔分布,所述座椅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门槛梁的中部,
[0020]两所述门槛梁之间还设有一所述纵向梁体,其为中通道,所述中通道依次连接于各所述座椅横梁。
[00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座椅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横向的“日”字形,且所述座椅横梁的下侧壁沿横向分别往前、后两侧延伸,均形成有第一外延部;
[0022]所述中通道的横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中通道的上侧壁及下侧壁均沿横向延伸且分别限定成该梯形的一底边,所述中通道的下侧壁沿横向分别往左、右两侧延伸,均形成有第二外延部,所述中通道的内腔中设有至少一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五加强板及至少一个沿竖直向延伸的第六加强板,以将所述中通道的内腔分隔成若干第三加强室。
[002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纵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竖向的“日”字型,且所述后纵梁的上侧壁沿横向分别往左、右两侧延伸,均形成有第三外延部。
[0024]作为优选方案,两所述后纵梁接头之间设有四个所述横向梁体,其分别为第一后横梁、第二后横梁、第三后横梁及第四后横梁,所述第一后横梁、所述第二后横梁、所述第三后横梁和所述第四后横梁从前至后依次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后纵梁接头的前端,所述第四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后纵梁接头的后端,所述第三后横梁的两端和所述第四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后纵梁接头的中部,
[0025]两所述后纵梁之间设有一所述横向梁体,其为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后纵梁的后端。
[002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防撞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竖向的“日”字型;
[0027]所述第一后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第一后横梁的上侧壁及下侧壁均沿横向延伸,并分别限定成该梯形的两底边,所述第一后横梁的下侧壁沿横向分别往前、后两侧延伸,均形成有第四外延部;
[0028]所述第二后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底部向前侧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后横梁的上侧壁及下侧壁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二后横梁的上侧壁的后侧往后上方延伸形成有第五外延部,所述第二后横梁的下侧壁的前侧沿横向往前延伸形成有第六外延部;
[0029]所述第三后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口”字形,所述第三后横梁的上侧壁的后侧沿横向往后延伸形成有第七外延部,所述第三后横梁的上侧壁的前侧往前下方延伸形成有第八外延部。
[003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31]本技术将下车体框架结构分成发动机舱框架、前地板框架和后地板框架,当
需要对下车体框架结构进行拓展时,按照比例改变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各所述横向梁体及各所述纵向梁体长度方向的尺寸,实现改变相应各框架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以改变下车体框架的整体尺寸,由于各个框架的部件都是挤压件,改变尺寸后可直接进行生产装配,无需对下车体车身的各个构件进行重新设计,从而达到拓展下车体框架结构整体尺寸的目的,且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所述横向梁体及所述纵向梁体均为横截面呈封闭结构的挤压件,保证下车体车身在延长或缩短尺寸后,还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能大幅降低研究开发投入费用及开发周期。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技术优先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中A-A的前纵梁截面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中B-B的前防撞梁截面示意图。
[0035]图4为图1中C-C的前横梁截面示意图。
[0036]图5为图1中D-D的前围下横梁截面示意图。
[0037]图6为图1中E-E的门槛梁截面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发动机舱框架、前地板框架和后地板框架;所述发动机舱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及前纵梁接头,所述前纵梁接头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前地板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门槛梁,各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一一相对应与各所述前纵梁接头的后端相连,所述后地板框架包括两条沿纵向延伸的后纵梁总成,所述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及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相连的后纵梁接头,各所述后纵梁接头的前端一一相对应与各所述门槛梁的后端相连,两所述前纵梁之间、两所述前纵梁接头之间、两所述门槛梁之间、两所述后纵梁接头之间、以及两所述后纵梁之间均设有横向梁体和/或纵向梁体;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所述横向梁体及所述纵向梁体均为横截面呈封闭结构的挤压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所述后纵梁、各所述横向梁体及各所述纵向梁体均为铝合金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接头及所述后纵梁接头均为铸造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竖向的“日”字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前纵梁之间设有两所述横向梁体,其分别为前防撞梁及前横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前纵梁的前端,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两所述前纵梁接头之间连接有一所述横向梁体,其为前围下横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的横截面呈竖向的“目”字形,所述前横梁的横截面呈“口”字形;所述前围下横梁的横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前侧壁沿竖直向延伸且限定成该梯形的一腰,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下侧壁沿横向延伸且限定成该梯形的另一腰,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内腔中设有至少一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加强板及至少一个沿竖直向延伸的第二加强板,以将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内腔分隔成若干第一加强室。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的横截面整体呈矩形,且所述门槛梁的下侧壁与其外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内凹部;所述门槛梁的内腔中设有至少一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三加强板及至少一个沿竖直向延伸的第四加强板,以将所述门槛梁的内腔分隔成若干第二加强室。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宏林佳武邱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