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37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输出极连接片、跨电路板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电路板。电池以中轴线为中心,并顺着中轴线方向排列并相互紧贴,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各电池之间通过跨电路板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串联成电池组。电路板呈长条形,沿着中轴线方向设置在电池的顶面,并跨各个电池。跨电路板连接片横跨在电路板上方。电路板和跨电路板连接片相交错之处设置有泡棉垫片。泡棉垫片夹持于电路板和跨电路板连接片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泡棉垫板可以减轻电路板的磨损并实现对电路板的隔热。板的隔热。板的隔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方形电池的电池模组装配。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CN 110931694 A公开了一种同侧电极输出的电池模组。该同侧电极输出的电池模组要求奇数个按顺序排列的方形电池。在实际的动力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生产中,电池模组的尺寸受限于动力电池包电池箱的尺寸,电池模组的尺寸需要参照动力电池包电池箱的尺寸。而电池的尺寸受限于电池生产厂家所生产电池。因此在实际的装配中,电池模组的尺寸很难刚好容纳奇数个电池。一般而言,基于动力电池包能量密度的考虑,电池模组需要尽可能的塞入电池。在一定的动力电池包电池箱的尺寸下,其对应的电池模组的尺寸可能容纳偶数个电池。电池模组包含偶数个电池的情形下,参照专利文献CN 110931694 A所公开的电池串联方案实现同侧电极输出,必然存在着有母线跨跃中轴线的情形。而中轴线则是安装电路板的位置。该电路板一般为柔性电路板,用于采集电池模组各个电池的温度和电压。也就是,此种情形下,母线需要横跨电路板并与电路板叠合。显而易见地,此时,母线与电路板之间需要绝缘相隔。但母线与电路板绝缘相隔若采用普通材料存在着母线与电路板相对移动所产生的磨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电池模组包含偶数个电池的情形下采用专利文献CN 110931694 A所公开技术方案实现同侧电极输出时存在母线跨电路板的情形所带来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5]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输出极连接片、跨电路板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电路板;电电池以中轴线为中心,并顺着所述中轴线方向排列,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两侧;各电池之间通过跨电路板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串联成电池组,串联而成的所述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的输出极连接片,并通过所述输出极连接片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电路板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设置在电池的顶面,使得各电池的两个电池极柱分别位于电路板的两侧;第二连接片位于电路板的一侧;跨电路板连接片横跨电路板;电路板和跨电路板连接片相交错之处设置有泡棉垫片;泡棉垫片夹持于电路板和跨电路板连接片之间。
[0006]进一步,电池为方形电池,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均位于其顶面;电路板呈长条形,并跨各个电池。
[0007]进一步,所述电池的数量为N个;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第2i+1个电池正极和第2i+2个电池正极的电池极柱位于所述中轴线同侧,其中0≤i≤N-1;第2i+2个电池正极和第2i+3个电池负极的电池极柱位于所述中轴线同侧,其中0≤i≤N-2。
[0008]进一步,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第1个电池正极的电池极柱和第2个电池负极的电
池极柱分别连接所述输出极连接片;第2i+2个电池正极的电池极柱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串接第2i+4个电池负极的电池极柱,其中,0≤i≤N-1;第2i+1个电池负极的电池极柱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串接第2i+3个电池正极的电池极柱,其中,0≤i≤N-1;第2N-1个电池负极的电池极柱通过所述跨电路板连接片串接第2N个电池正极的电池极柱。
[0009]进一步,跨电路板连接片横跨在电路板的上方,并压持泡棉垫片和电路板。
[0010]进一步,跨电路板连接片具有与电路板相垂直的垂直部。
[0011]进一步,泡棉垫片为由泡棉制成的方形片,厚度为0.2~2.0毫米。
[0012]进一步,泡棉垫片的尺寸大于跨电路板连接片垂直部的宽度,使得泡棉垫片边缘凸出于跨电路板连接片垂直部的边缘;泡棉垫片的尺寸大于电路板的宽度,使得泡棉垫片边缘凸出于电路板的边缘。
[0013]进一步,泡棉垫片边缘凸出于跨电路板连接片垂直部的边缘的宽度不少于0.2毫米;泡棉垫片边缘凸出于电路板的边缘的宽度不少于0.2毫米。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5]1、泡棉材料较为柔软,在电路板和跨电路板连接片之间相对移动时,泡棉材料可减轻电路板所遭受的磨损。
[0016]2、泡棉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隔热性能,因此跨电路板连接片的发热能通过泡棉材料实现对电路板的隔热。
[0017]3、跨电路板连接片通过泡棉压持电路板,对电路板起到限位和固定作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跨电路板连接片和泡棉垫片的分解图。
[0020]图3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21]图4是跨电路板连接片、泡棉垫片、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2]其中,
[0023]1是电池,11是电池极柱;
[0024]21是正极输出极连接片,22是负极输出极连接片;
[0025]31是跨电路板连接片,311是垂直部,32是第二连接片;
[0026]41是电路板;
[0027]5是泡棉垫片;
[0028]X为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包括收容于模组容纳腔的多个电池1和电气组件。其中,电气组件包括输出极连接片、跨电路板连接片31、第二连接片32以及电路板41。电池1为方形电池,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11均位于其顶面。电池1有偶数个。偶数个电池1以中轴线X为中心,并顺着中轴线X方向排列并相互紧贴,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11分别位于中轴线X的两侧。各电池1之间通过跨电路板连接片31和第二连接片
32串联成电池组,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连接两个的输出极连接片,并通过输出极连接片连接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
[0031]具体来说,参照图3,偶数个电池1,可以设电池1的数量为2N个。沿着中轴线X方向,第2i+1个电池1正极和第2i+2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位于中轴线X同侧,其中0≤i≤N-1;第2i+2个电池1正极和第2i+3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位于中轴线X同侧,其中0≤i≤N-2。也就是每两个相邻的电池为一组,同组内的电池1的正负极位于中轴线X的同侧,相邻组的电池1的正负极分别位于中轴线X的异侧。沿着中轴线X方向,第1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和第2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分别连接输出极连接片。具体来说,输出极连接片包括正极输出极连接片21和负极输出极连接片22。沿着中轴线X方向,第1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通过正极输出极连接片21连接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的正极,第2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通过负极输出极连接片22连接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的负极。电池1与电池1之间串联连接方式如下:沿着中轴线X方向,第2i+2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通过第二连接片32串接第2i+4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其中,0≤i≤N-1;第2i+1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通过第二连接片32串接第2i+3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其中,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1)、输出极连接片、跨电路板连接片(31)、第二连接片(32)以及电路板(41);电池(1)以中轴线为中心,并顺着所述中轴线方向排列,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11)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的两侧;各电池(1)之间通过跨电路板连接片(31)和第二连接片(32)串联成电池组,串联而成的所述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的输出极连接片,并通过所述输出极连接片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电极;电路板(41)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设置在电池(1)的顶面,使得各电池(1)的两个电池极柱(11)分别位于电路板(41)的两侧;第二连接片(32)位于电路板(41)的一侧;跨电路板连接片(31)横跨电路板(41);电路板(41)和跨电路板连接片(31)相交错之处设置有泡棉垫片(5);泡棉垫片(5)夹持于电路板(41)和跨电路板连接片(31)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池(1)为方形电池,其两个电极的电池极柱(11)均位于其顶面;电路板(41)呈长条形,并跨各个电池(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的数量为2N个;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第2i+1个电池(1)正极和第2i+2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位于所述中轴线同侧,其中0≤i≤N-1;第2i+2个电池(1)正极和第2i+3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位于所述中轴线同侧,其中0≤i≤N-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跨电路板连接片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中轴线方向,第1个电池(1)正极的电池极柱(11)和第2个电池(1)负极的电池极柱(11)分别连接所述输出极连接片;第2i+2个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杨娇杨秋立张鹏马姜浩安婷王佳周游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塔菲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