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5352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该方法通过水稻育秧移栽技术,能够减少稻秧在大田的生育期达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和田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前播种面积达到8.17万亩,平均单产512公斤,远远低于环境条件相似的阿克苏地区(平均单产在700公斤以上)。因此,和田地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巨大。阻碍和田地区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水稻管理技术落后。人均耕地少,投入水平低,大多数稻农依然采用撒播的种植方式。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是另外一个制约和田水稻高产的因素。每年四月至五月水稻播种的关键时间,正是当地农业缺水季节,水稻种植需水量大,稻农只能选择延后播种,或者改种其它作物。利用冬小麦在春季需水量低的特点,在六月初冬小麦收获后,来自于昆仑山融雪的河水开始充沛,选择在麦收后撒播种植短生育期水稻品种(生育期100-110天)是一个常用的办法,和田地区墨玉县21.7%的水稻为麦茬复播水稻。由于短生育期水稻品种品质偏差,叠加麦收后有效积温偏低的限制,水稻产量低、品质差、商品性低。和田地区2020年麦茬撒播水稻平均单产仅320公斤左右(表1)。
[0003]新疆和田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生产中亟需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是十分成熟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大面积高产、稳产、优质的关键技术,能够减少稻秧在大田的生育期达40-50天,为复播水稻提供更长的生育期,能够解决当前复播水稻麦收后积温条件限制,选种产量高品质好的生育期在150-160天的中熟水稻品种,可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大幅提升,大幅提高稻农的收益。同时还能有效协调当地春季农业缺水的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该方法通过水稻育秧移栽技术,能够减少稻秧在大田的生育期达40-50天的特点,在冬小麦收获后,移栽提前育好的中熟优质水稻,为复播水稻提供更长的生育期,能够解决当前复播水稻由于麦收后积温条件限制,充分利用和田地区的光热资源,实现冬小麦和优质中熟水稻的轮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大幅提升,大幅提高稻农的收益。同时还能有效协调当地春季农业缺水的矛盾。
[000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
[0006]a、水稻品种选择: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适宜于当地环境的生育期在150-160d的中熟水稻品种,如新稻11号、新稻36号、新稻49号、新梗2号或新梗4号;
[0007]b、水稻育秧:在5月初开始育秧;
[0008]c、整地:在6月上旬冬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施用基肥,每亩8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10kg尿素,翻耕,整地;
[0009]d、插秧:将正处于3叶1心阶段的水稻秧苗插入整好的地块,插秧行穴距为30cm
×
12cm,每穴5-7株基本苗,插秧后立即灌3-5cm的护苗水;
[0010]e、水稻生育期管理:水稻插秧后15d,进行一次封闭除草,灌溉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方式,每次灌水3-5cm,下次灌水前落干2-3d,分蘖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1-2kg,拔节孕穗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2-3kg,灌浆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1-2kg;
[0011]f、收获:10月上旬,根据水稻品种特性,适期收获;
[0012]g、整地:水稻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施用基肥,每亩8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10kg尿素,翻耕,整地;
[0013]h、冬小麦品种选择:选择新冬60号等适宜于当地的早熟高产品种;
[0014]I、冬小麦播种:完成整地后及时播种冬小麦,每亩播种量10-12kg,行距15-20cm,播深4-5cm;
[0015]J、冬小麦生育期管理: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分别施尿素5-8kg,15-18kg,20-25kg;结合灌水分次施入。
[0016]K、冬小麦收获:在6月上旬,冬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该方法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0018]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能够充分的利用和适应和田地区现有水资源和热量资源特点,实现了冬小麦后中熟优质水稻的种植,大幅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和田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表1)
[0019]表1.和田地区2020年冬小麦套作水稻种植效益表
[0020][0021]2.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基于当地农户已经掌握的常规冬小麦和水稻种植技术,相关技术稻农易于理解和掌握。水稻育秧环节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可以企业化运作。总体而言技术模式易于在和田地区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稻育秧现场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冬小麦收获后水稻插秧缓苗后的生长情况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冬小麦后轮作的插秧水稻生长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202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在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开展了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在加汗巴格乡阿亚格依稀克拉村建立水稻育秧核心示范基地10亩地,育成苗盘16000多个,水稻品种为新稻11号和新稻36号,秧苗免费分发给本乡213个示范户,进行麦后复播移栽水稻技术大田示范,合计示范570余亩地。
[0026]实施例1
[0027]a、水稻品种选择: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适宜于当地环境的生育期在150-160d的中熟水稻品种新稻11号;
[0028]b、水稻育秧:在5月初开始育秧;
[0029]c、整地:在6月上旬冬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施用基肥,每亩8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10kg尿素,翻耕,整地;
[0030]d、插秧:将正处于3叶1心阶段的新稻11号水稻秧苗插入整好的地块,插秧行穴距为30cm
×
12cm,每穴5株基本苗,插秧后立即灌3-5cm的护苗水;
[0031]e、水稻生育期管理:新稻11号水稻插秧后15d,进行一次封闭除草,灌溉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方式,每次灌水3cm,下次灌水前落干2d,分蘖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1kg,拔节孕穗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2kg,灌浆期每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尿素1kg;
[0032]f、收获:10月上旬,根据水稻品种特性,适期收获;
[0033]g、整地:新稻11号水稻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施用基肥,每亩8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10kg尿素,翻耕,整地;
[0034]h、冬小麦品种选择:选择新冬60号等适宜于当地的早熟高产品种;
[0035]I、冬小麦播种:完成整地后及时播种冬小麦,每亩播种量10kg,行距15cm,播深4cm;
[0036]J、冬小麦生育期管理: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分别施尿素5kg,15kg,20kg,结合灌水分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宜于和田地区的冬小麦夏水稻轮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a、水稻品种选择: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适宜于当地环境的生育期在150-160 d的中熟水稻品种,如新稻11号、新稻36号、新稻49号、新梗2号或新梗4号;b、水稻育秧:在5月初开始育秧;c、整地:在6月上旬冬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施用基肥,每亩8 kg磷酸二铵,5 kg硫酸钾,10 kg尿素,翻耕,整地;d、插秧:将正处于3叶1心阶段的水稻秧苗插入整好的地块,插秧行穴距为30 cm
×
12 cm,每穴5-7株基本苗,插秧后立即灌3-5cm的护苗水;e、水稻生育期管理:水稻插秧后15d,进行一次封闭除草,灌溉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方式,每次灌水3-5 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马新辉热甫开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