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2731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涉及心血管内科技术领域,包括上躺板,所述上躺板上表面右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所述上躺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护栏柱,所述上躺板的左侧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下躺板,所述下躺板的右端与凹槽铰接,所述下躺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架,所述上躺板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架的上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人躺在上躺板和下躺板上,手握着护栏柱,两只脚分别踩在两个踏板中,像蹬自行车一样蹬两个踏板,使下肢的各个部位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能提升下肢各部分的协调性,可以提高下肢各个部分的训练效果。可以提高下肢各个部分的训练效果。可以提高下肢各个部分的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心血管内科
,具体为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血管内科经过大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长期生活难以自理,且在病人久卧病床之后肌体僵硬、血液流动不畅、肌肉疼痛等,需要对病人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使得患者身体得到放松而加快恢复,而下肢作为患者肌体中十分重要的部位,下肢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胫部和足部,股部分前、内和后区,膝部分为前、后区,小腿部分前、外和后区,足部分踝、足背、足底和趾,急需一种护理装置对下肢的各个部位进行快速有效的康复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不能对下肢进行快速有效的康复训练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包括上躺板,所述上躺板上表面右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所述上躺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护栏柱,所述上躺板的左侧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下躺板,所述下躺板的右端与凹槽铰接,所述下躺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架,所述上躺板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架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一个L型板和两个斜柱,两个所述斜柱之间设置有液压伸缩柱,所述液压伸缩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L型板右端的上表面中部,所述液压伸缩柱的伸缩端与上躺板右端的下表面中部铰接,所述下躺板远离上躺板一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装置架,所述装置架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配重桶,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远离转杆一端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驱动杆,两个所述驱动杆的外表面均转动连接有踏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枕头的中部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表面设置有软性皮套。
[0009]进一步的,所述护栏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护栏柱分别位于枕头的两侧,两个所述护栏柱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下表面与上躺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柱分别固定连接在L型板右端的两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架呈凹字型,所述配重桶位于装置架的内部且不与装置架接
触。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驱动杆和踏板均位于装置架的外部,所述踏板与连接板不接触。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人躺在上躺板和下躺板上,手握着护栏柱,两只脚分别踩在两个踏板中,像蹬自行车一样蹬两个踏板,使下肢的各个部位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能提升下肢各部分的协调性,可以提高下肢各个部分的训练效果。
[0016](2)、该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液压伸缩柱来调节上躺板和下躺板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可以保证腰部的舒适感,在运动过程中,更好的控制下肢发力,达到有效的康复训练,通过在固定板上固定连接升降柱,如果使用者在使用时感觉到下肢不舒适,那么可以通过调节升降柱的高度,来使得装置架、连接板、转杆、配重桶和踏板的高度得到调节,可以减轻康复训练过程中腿部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的初始形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的调整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的训练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上躺板;2、枕头;3、固定块;4、护栏柱;5、第二支撑架;6、第一支撑架;7、液压伸缩柱;8、下躺板;9、固定板;10、升降柱;11、装置架;12、配重桶;13、连接板;14、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6]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7]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包括上躺板1,上躺板1上表面右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枕头2,枕头2的中部设置有弧形槽,弧形槽表面设置有软性皮套,软性皮套可以更好的保护使用者头部,提升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上躺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护栏柱4,护栏柱4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护栏柱4分别位于枕头2的两侧,两个护栏柱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固定块3的下表面与上躺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上躺板1的左侧中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下躺板8,下躺板8的右端与凹槽铰接,下躺板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6,第一支撑架6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架5,上躺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架5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支撑架5包括一个L型板和两个斜柱,第一支撑架6和第二支撑架5固定连接,两个斜柱分别固定连接在L型板右端的两侧,两个斜柱之间设置有液压伸缩柱7,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液压伸缩柱7来调节上躺板1和下躺板8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可以保证腰部的舒适感,在运动过程中,更好的控制下肢发力,达到有效的康复训练,液压伸缩柱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L型板右端的上表面中部,液压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包括上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躺板(1)上表面右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枕头(2),所述上躺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护栏柱(4),所述上躺板(1)的左侧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下躺板(8),所述下躺板(8)的右端与凹槽铰接,所述下躺板(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6),所述第一支撑架(6)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架(5),所述上躺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架(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架(5)包括一个L型板和两个斜柱,两个所述斜柱之间设置有液压伸缩柱(7),所述液压伸缩柱(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L型板右端的上表面中部,所述液压伸缩柱(7)的伸缩端与上躺板(1)右端的下表面中部铰接,所述下躺板(8)远离上躺板(1)一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柱(10),所述升降柱(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装置架(11),所述装置架(11)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配重桶(12),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3),两个所述连接板(13)远离转杆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慧良乔旭瑶
申请(专利权)人:咸宁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