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51516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棉花育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黄萎病抗性棉花品种通过自然感病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可缩短整个培育周期;同时在感病阶段利用不同种的植物携带的黄萎病病菌来感染棉花品种,提高了培育环境中的黄萎病病菌种类的复杂性,使最终获得的品种的抗黄萎病范围更广,具有广谱抗性,从而提高抗病性,从而使其黄萎病抗性持续时间更长。而使其黄萎病抗性持续时间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棉花育种
,具体涉及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植物黄萎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黄萎病的寄主植株十分广泛,例如棉花、苜蓿、茄子、向日葵等。其中黄萎病是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有棉花的“癌症”之称,棉花在幼苗期几乎不会出现、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作的真菌病害。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容易导致整个植株枯死或萎蔫。
[0003]棉花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主要产棉国之一,棉花黄萎病也是世界性的棉花重要病害。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已达几十年,现有的育种方式由于病原菌不足,加上寄主与病菌之间强烈的协同进化关系,使得培育出来的抗性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持续时间不长,并且,目前的自然感病育种方法育种周期长,抗病性差。因此,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本专利技术在已有黄萎病抗性品种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感病的方式培育可抗多种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培育周期短,用于感病的病原菌品种繁多,可提高最终品种的抗病性和广谱抗性,黄萎病抗性持续时间长。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r/>[0006]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S1:选取多种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将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混合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温度控制在35-42℃,发酵时间控制在45-60d,酸碱度6-7.5,发酵完成后得有机肥,备用,有机肥中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450个/g-680个/g;
[0008]S2:选取多种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将上述植株风干后粉碎成粉末状渣粉,备用,渣粉中的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150个/g-200个/g;
[0009]S3: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栽种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一,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栽种土壤的质量比为1:2:20;之后选取黄萎病抗性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一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一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1棉种;
[0010]S4: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步骤S3中播种棉花后的病圃一中的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二,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播种棉花后的病圃一土壤的质量比为1.5:
3:20;之后将步骤S3中获得的F1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二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二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2棉种;
[0011]S5: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步骤S4中播种F1棉种后的病圃二中的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三,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播种F1棉种后的病圃二土壤的质量比为2:4:20;之后将步骤S4中获得的F2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三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三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3棉种;
[0012]S6:重复进行与步骤S4和步骤S5的操作规律相同的操作,直至整个病圃中除了对照组外所有植株的抗黄萎病性状一致,且连续三代抗黄萎病形状表现稳定、品质优良,即得抗黄萎病棉花品种。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黄萎病抗性棉花品种通过自然感病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可缩短整个培育周期;同时在感病阶段利用不同种的植物携带的黄萎病病菌来感染棉花品种,提高了培育环境中的黄萎病病菌种类的复杂性,使最终获得的品种的抗黄萎病范围更广,具有广谱抗性,从而提高抗病性,从而使其黄萎病抗性持续时间更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5]实施例1:
[0016]本实施例选用的黄萎病抗性棉花品种为冀棉616,选取的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品种为以下品种:黄萎病感病棉花秸秆(来源于新疆)、黄萎病感病番茄秸秆(来源于东北地区)、黄萎病感病向日葵秸秆(来源于东北)、黄萎病感病苜蓿(来源于甘肃)、黄萎病感病茄子秸秆(江苏省)。
[0017]本实施例的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S1:将黄萎病感病棉花秸秆(来源于新疆)、黄萎病感病番茄秸秆(来源于东北地区)和黄萎病感病向日葵秸秆(来源于东北)混合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温度控制在35℃,发酵时间控制在45d,酸碱度6-7.5,其他发酵操作与现有农作物秸秆发酵操作相同;发酵完成后得有机肥,备用;经检测该有机肥中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450个/g;
[0019]S2:将黄萎病感病棉花秸秆(来源于新疆)、黄萎病感病苜蓿(来源于甘肃)和黄萎病感病茄子秸秆(江苏省)风干后粉碎成粉末状渣粉,备用,渣粉中的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150个/g;
[0020]S3: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栽种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一,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栽种土壤的质量比为1:2:20;之后选取黄萎病抗性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一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一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1棉种;
[0021]S4: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步骤S3中播种棉花后的病圃一中的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二,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播种棉花后的病圃一土壤的质量比为1.5:3:20;之后将步骤S3中获得的F1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二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二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2棉种;
[0022]S5: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步骤S4中播种F1棉种后的病圃二中的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三,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播种F1棉种后的病圃二土壤的质量比为2:4:20;之后将步骤S4中获得的F2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三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三中;至此,除了对照组的品种外,F2棉种培育之后的所有植株的抗黄萎病性状一致,之后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3棉种,并将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选取多种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将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混合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温度控制在35-42℃,发酵时间控制在45-60d,酸碱度6-7.5,发酵完成后得有机肥,备用,有机肥中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450个/g-680个/g;S2:选取多种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上述黄萎病感病农作物植株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将上述植株风干后粉碎成粉末状渣粉,备用,渣粉中的黄萎病菌活菌孢子数量为150个/g-200个/g;S3: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栽种土壤混合得栽种用病圃一,其中有机肥、渣粉和栽种土壤的质量比为1:2:20;之后选取黄萎病抗性棉种,用水浸泡,晾至籽毛发白时播种至上述病圃一中,与此同时,设置一个黄萎病非抗性棉种做对照组,播种于病圃一中;之后结合抗黄萎病性评价的鉴定标准,筛选出抗病植株,随机去雄或去雌,进行杂交得F1棉种;S4:将步骤S1中的有机肥和步骤S2中的渣粉与步骤S3中播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博张成孟庆忠韩光明陈全求张胜昔蓝家样李国荣易先达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