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129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包括出风口外壳、发热模组、卡接板以及风扇,出风口外壳设置在发热模组的一侧,卡接板设置在发热模组的另一侧,卡接板上开设有装纳槽,装纳槽内壁上设有一圈铝片,所述风扇设置在装纳槽内;通过开启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进行加热升温,从而实现了车内温度的加温速度快以及加温效果好,有效降低功率消耗过,拉长行车里程长度,低功率的电热转换过程降低电磁波,避免车内无线通信设备干扰,解决了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有极高的疑虑、热泵式供暖设备体积大、影响车体内部机件摆放设计等三大隐忧。大隐忧。大隐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车的出风口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是涉及新能源车的出风口。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新能源车出风口设置直热式供暖加热设备,有功率消耗过大,开机后直接影响行车里程长度,大功率的电热转换过程容易产生电磁波,间接或直接的对车内无线通信设备造成干扰,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有极高的影响,热泵式供暖设备体积大,影响车体内部机件摆放设计等隐忧。
[0003]硅烯是一种硅原子呈平面蜂窝状排列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二维晶体结构和电学性质。与零带隙的石墨烯相比,硅烯具有一定的禁带宽度,因此在半导体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硅烯的sp
2-sp3结构特性表面极其敏感,导致其化学环境非常活泼,这使得制备硅烯具有较强的局限性。
[0004]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2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0005]现有技术中,采用石墨烯包覆硅烯技术制备发热材料,中国专利CN 108975318 A公开了一种一种石墨烯包覆硅烯、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金属催化基底放置在反应腔体中,去除金属催化基底上的自然氧化层,暴露出金属层,选择气态烃类碳源作为前驱体,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金属层上形成石墨烯;关闭反应腔体的气态烃类碳源,通入含硅气体源以及还原性气体,使蒸发的硅原子在石墨烯表层上外延生长硅烯;仅关闭含硅气体源,或者同时关闭含硅气体源和还原性气体,并通入气态烃类碳源,以在硅烯表面包覆碳原子,从而获得石墨烯包覆硅烯,该技术制备得到的石墨烯包覆硅烯作为发热材料耗时较长,制备设备昂贵,且石墨烯包覆硅烯材料的阻抗高,功率高。
[0006]因此,如何规模化将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出风口的关键,是如何规模化制备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能源车的出风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空调在冬天的使用过程中加温速度不够快以及加热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包括出风口外壳、发热模组、卡接板以及风扇,所述出风口外壳设置在发热模组的一侧,所述卡接板设置在发热模组的另一侧,所述卡接板上开设有装纳槽,所述装纳槽内壁上设有一圈铝片,所述风扇设置在装纳槽内。
[0009]所述发热模组包括连接框以及多个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所述连接框上设有若干个将连接框内壁分割成等同大小容纳槽的隔板,隔板分别为两个连接板以及两个延伸板,两个所述延伸板以及两个连接板之间两两对称设置,多个所述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分别设置在每个容纳槽内。
[0010]所述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步骤一:将硅粉末原料置于供料系统中,所述硅粉末原料从供料系统漏出在800-1500℃温度下熔化形成熔滴,熔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冷却为纳米级硅晶体;
[0012]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备得到的纳米级硅晶体置于工业纯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A,所述工业纯水的重量:纳米级硅晶体的重量为=(60-90):(10-40);
[0013]步骤三:取纳米级石墨烯置于工业纯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B,所述工业纯水的重量:纳米级石墨烯的重量为=(5-20):(80-95);
[0014]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得到的悬浊液A采用高精密快速印刷设备涂布在平板状基材上,第一次加热所述的平板状基材,在所述的平板状基材上形成一层纳米级硅晶体层;
[0015]步骤五:在步骤二的纳米级硅晶体层上采用高精密快速喷涂设备喷涂步骤三制得到的悬浊液B,然后第二次加热所述的平板状基材,在所述纳米级硅晶体层上形成一层纳米级石墨烯层;
[0016]步骤六:往步骤五制备好的依次覆盖有纳米级硅晶体层和纳米级石墨烯层的平板状基材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干燥30-60min后得到复合晶体薄膜;
[0017]步骤七:将步骤六制得的复合晶体薄膜置于-5-0℃环境中处理20-30min,即得所述的硅烯包覆石墨烯固体。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一中硅粉末原料的中值粒径为3-6μm。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一中制得的纳米级硅晶体的中值粒径为100-500nm。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一中高温融化产生的热量为氢气和氧气燃烧所提供的,所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2:3。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工业纯水的电阻率为20-30mΩ.cm。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三中的纳米级石墨烯的中值粒径为100-500nm。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四和步骤五中的第一次加热和第二次加热的加热温度为60-80℃,加热时间为0.5-1h。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硅烯包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的步骤六中二氧化碳气体流量为10-100sccm。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6]其一,首先通过开启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进行加热升温,再通过铝片与风扇的配合将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内的温度更快的导出至出风口外,与此同时,通过铝片将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加热过程中的噪音进行吸收,减少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在使用时的噪音,之后通过出风口将热气排入车内,进行车内加温作业,从而实现了车内温度的加温速度快以及加温效果好,避免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
[0027]其二,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的制备方法得到生产成本更低廉、生产速度更快的硅烯包覆石墨烯材料,该方法可廉价快速生成的纳米级硅烯的能隙功能,经过石墨烯超导特性与硅烯能隙功能的结合,创造出与量子芯片相近的结构,并经过该结构得到因电子于
能隙跳动所产生的热源,作为低阻抗特性的发热材料,此一工艺可以省去生产速度缓慢设备昂贵的气象沉积设备与制造程序;
[0028]其三,采用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实现了车内温度的加温速度快以及加温效果好,有效降低功率消耗过,拉长行车里程长度,低功率的电热转换过程降低电磁波,避免车内无线通信设备干扰,解决了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有极高的疑虑,热泵式供暖设备体积大,影响车体内部机件摆放设计等三大隐忧。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口外壳(1)、发热模组(2)、卡接板(3)以及风扇(4),所述出风口外壳(1)设置在发热模组(2)的一侧,所述卡接板(3)设置在发热模组(2)的另一侧,所述卡接板(3)上开设有装纳槽,所述装纳槽内壁上设有一圈铝片(31),所述风扇(4)设置在装纳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2)包括连接框(21)以及多个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22),所述连接框(21)上设有若干个将连接框(21)内壁分割成等同大小容纳槽的隔板,隔板分别为两个连接板(22)以及两个延伸板(21),两个所述延伸板(21)以及两个连接板(22)之间两两对称设置,多个所述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22)分别设置在每个容纳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烯包覆石墨烯发热片(22)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硅粉末原料置于供料系统中,所述硅粉末原料从供料系统漏出在800-1500℃温度下熔化形成熔滴,熔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冷却为纳米级硅晶体;步骤二:将步骤一制备得到的纳米级硅晶体置于工业纯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A,所述工业纯水的重量:纳米级硅晶体的重量为=(60-90):(10-40);步骤三:取纳米级石墨烯置于工业纯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B,所述工业纯水的重量:纳米级石墨烯的重量为=(5-20):(80-95);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得到的悬浊液A采用高精密快速印刷设备涂布在平板状基材上,第一次加热所述的平板状基材,在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一帆梁誉曦梁家维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佳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