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流体增压装置及液体增压系统,其中,流体增压装置,包括外壳、驱动结构、供电结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流体进出控制机构及由驱动结构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将液体引入加压腔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排出的活塞,流体进口位于外壳的近端,流体进口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流体进出控制机构的进口。本方案在与外部流体供应管路时,整个管路位于操作者握持位置的后方,因此对操作者的移动和操作的干扰减小的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性。并且由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点位于整个设备的后方,因此,外部管路的重力对操作者的负重可以减低到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的灵活性和减小了操作的难度,便于操作者长时间的使用。便于操作者长时间的使用。便于操作者长时间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增压装置及液体增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增压设备,尤其是流体增压装置及液体增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高压清洗机是通过是一种利用往复移动的活塞对缸体内的液体进行压缩使其加压后形成高压水流对物体进行清洗的设备,其可用来清洗汽车、地面、墙面、门窗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压清洗机也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
[0003]为了满足用户在家用及户外活动中,均能实现清洗方便且机器便于携带。目前市面上已有通过单直流电池包供电的手持式高压清洗机,如申请号为201910468873 .8所揭示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中的进水接头位于手持式机身的中、前方,而操作者的握持部位于进水接头的后方,因此在连接外部供液管路后,外部管路也会位于操作者的握持部的前方,这样的布局存在的问题在于:
[0004](1)操作者的身体通常需要位于供液管路的后方,而位于握持部前方的管路会对操作者的移动产生一定的干涉,容易限制使用者的移动范围 ,降低使用的灵活性。
[0005](2)由于供液管路存在一定的重力,因此连接点位于手持式机身的中、前方,使得整个清洗机的中心前移,而握持部在后方,这就势必会给操作者的手和手臂造成较大的负重,导致操作者无法长时间的单手操作,并且为了保证使用的稳定性,操作者通常可能需要双手操作,这对于操作者的操作显然是不利的。
[0006](3)整个清洗机的外壳为一枪形的手持式机身,其整体的尺寸较大,不便于携带和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流体增压装置及液体增压系统。
[0008]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流体增压装置,包括外壳、驱动结构、供电结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允许流体仅从流体进口进入加压腔并从流体出口排出的流体进出控制机构及由驱动结构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将液体引入加压腔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排出的活塞,所述流体进口位于所述外壳的近端端面或靠近近端端面的侧壁处,所述流体进口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所述流体进出控制机构的进口。
[0010]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外壳为一沿直线延伸的直筒。
[0011]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驱动结构以马达作为动力源,所述马达通过滚珠或滚针在斜端面上的环形凸轮槽或侧壁上的螺旋环槽中移动以将其转轴的旋转运动切换为活塞的直线移动。
[0012]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马达由外壳的近端端面处设置的触发按钮控制启停。
[0013]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马达由所述供电结构的电池供电,所述电池与所述马达的轴线平行或共轴。
[0014]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外壳的近端端面处设置有用于为蓄电池充电的接电接口。
[0015]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流体进口连接延伸到所述外壳的近端端面外的管接头。
[0016]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管接头的管径与所述流体进口的管径相当;
[0017]或,所述管接头的管径与所述外壳的近端的管径相当且管接头与外壳共轴,所述外壳的近端端面具有端板。
[0018]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流体出口连接出口管接头,所述出口管接头与所述流体出口的管径相当;
[0019]或,所述出口管接头的管径与所述外壳的远端的管径相当且出口管接头与外壳共轴。
[0020]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管接头和/或出口管接头的内圆周壁和/或外圆周壁形成有螺纹。
[0021]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活塞设置于一导向套中,所述活塞与所述导向套滑动连接或滚动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中,所述流体通道围设在所述驱动结构的马达和/或所述供电结构的电池的外周。
[0023]液体增压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的流体增压装置及用于为所述流体增压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供应管路。
[002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0025]1.本方案通过使电机的轴线及活塞的轴线与外壳的轴线平行或共轴,可以最大化的减小外壳的内腔的尺寸,同时,所述外壳为直筒状,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所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设备的微型化生产。并且在使用时,用户可以握持在外壳的任何位置,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操作者的手掌及手臂的负重,使用便利;同时,方便地实现了单手操作,操作的灵活性极大地改善,同时不需要双手作业,解放了一只手可以进行其他的操作,设计更加人性化。
[0026]2.整个设备的外观为一筒状,外形美观,尺寸小,携带方便,易于存储,便于使用,具有极大地市场推广前景。
[0027]3.整个方案中马达、蓄电池、电路板、接电接口及启停按钮的布局一方面有效地方便了接线,另一方面能够有利于使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节约空间,有利于设备的微型化生产。
[0028]4.本方案活塞的驱动方式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灵活选择,并且当采用斜端面环形凸轮槽与滚珠或滚针配合的结构时,可以最大可能的减小活塞及驱动结构所需安装空间,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动力源有效地实现多活塞驱动,能够极大的根据需要来调整设备的增压能力,从而改善清洗效果。
[0029]5.本方案的活塞采用内嵌的弹簧来复位,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活塞驱动结构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占用的外壳内部空间,为多活塞结构的实现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030]6.活塞与外壳或导向套或缸体之间采用滚动连接的方式,滚动连接一方面能有效地减小活塞与外壳或直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部件之间的磨损和发热,延长使用寿命,并有利于减小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滚珠或滚针在导向槽中滑动还可以充分地对活塞地自转进行限定,避免活塞自转对驱动结构的干扰,有效保证了驱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31]7.本方案的流体进口设置于外壳的近端端面处,在与外部流体供应管路时,整个管路位于操作者握持位置的后方,因此对操作者的移动和操作的干扰减小的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性。并且由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点位于整个设备的后方,因此,外部管路的重力对操作者的负重可以减低到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的灵活性和减小了操作的难度,便于操作者长时间的使用。
[0032]8.流体进口位于外壳的近端,在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流体进口与流体进出控制机构时,流体通道可以围设在电机和电池的外围,可以有效地对电机和电池实现水冷,从而可以不用在外壳上开设通气孔已实现气冷,这有利于极大地改善整体结构的IP防护等级,因而可以结合外壳的密封结构以是整个设备的防水等级能够达到IPX7级,甚至IPX8级,这使得整个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广泛,甚至可以在水下使用。
[0033]9.本方案在外壳上同时设置有通气孔与水冷结构配合使用,在对于IP防护要求较低的使用场景中,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性能,同时通气孔的设计难度可以极大地降低。
[0034]10.外壳两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流体增压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结构(2)、供电结构(3)、流体进口(4)、流体出口(5)、允许流体仅从流体进口(4)进入加压腔并从流体出口(5)排出的流体进出控制机构及由驱动结构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4)将液体引入加压腔(6)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5)排出的活塞(7),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4)位于所述外壳(1)的近端端面或靠近近端端面的侧壁处,所述流体进口(4)通过流体通道(300)连接所述流体进出控制机构的进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一沿直线延伸的直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2)以马达(21)作为动力源,所述马达(21)通过滚珠或滚针(10)在环形凸轮槽中移动并持续改变滚珠或滚针到马达(21)的距离以将其转轴的旋转运动切换为活塞(7)的直线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21)由外壳的近端端面处设置的触发按钮(8)控制启停。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21)由所述供电结构的电池(31)供电,所述电池(31)与所述马达(21)的轴线平行或共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为电池(31)充电的接电接口(9)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近端端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良兵,赵殿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贝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