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987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多个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且用以发出多个光束。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且包括基板、多个上棱镜微结构以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多个上棱镜微结构设置于基板的上表面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设置于基板的下表面上,其中每一下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每一上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一棱镜片设置于光学膜片的上表面的一侧,且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之间。第一棱镜片设置于光学膜片与第二棱镜片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块能使光源所发出的光束有效地被转换为辉度。效地被转换为辉度。效地被转换为辉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导光板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导引光线的方向,提高面板的光学辉度,以及调控亮度的均匀性。利用导光板的全反射特性,在光从导光板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可将光往导光板的另一端传递。并且为了控制光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会在导光板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布上网点等微结构。当光的传递遇到网点时,因改变光的行进方向,使光可以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
[0003]然而,如何能提高辉度效率,使得显示器能在较少耗电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相同辉度的效果,一直是背光模块的发展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能使光源所发出的光束有效地被转换为辉度。
[000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其中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及底面之间,且出光面相对于底面。多个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且用以发出多个光束。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且包括基板、多个上棱镜微结构以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基板包括上表面及相对的下表面。多个上棱镜微结构设置于上表面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设置于下表面上,其中每一下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每一上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一棱镜片设置于光学膜片的上表面的一侧,且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与第一棱镜片之间。第一棱镜片设置于光学膜片与第二棱镜片之间。
[0006]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由于背光模块在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了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在上与下表面分别设有上棱镜微结构与下棱镜微结构,且下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与上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因此,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束从光学膜片出光后的光型可相似于光学模拟后的较佳的视角等辉线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A及图2B是分别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及剖面示意图。
[0009]图3A至图3C是分别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立体、前视及侧视示意图。
[0010]图4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一棱镜片的立体示意图。
[0011]图5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棱镜片的立体示意图。
[0012]图6是依据光学模拟,光束传递至第一棱镜片前,背光模块的一较佳的实施例的视
角等辉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图1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1,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100,其包括导光板120、多个光源11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光源110设置于导光板120的一侧面,且导光板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及第二棱镜片150依序叠置。
[0014]图2A及图2B是分别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及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图2A及图2B,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20的材质可为塑胶、玻璃或其他合适的材质,但本技术不局限于此。导光板120具有入光面120S1、出光面120S2以及底面120S3,其中入光面120S1连接于出光面120S2及底面120S3之间,且出光面120S2相对于底面120S3,举例来说,出光面120S2平行于底面120S3,且入光面120S1垂直于出光面120S2,但本技术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20还可具有多个侧面120S4。侧面120S4可与入光面120S1、出光面120S2以及底面120S3相连接,或侧面120S4可与出光面120S2以及底面120S3相连接。
[0015]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20的底面120S3可设置多个光学微结构122。光学微结构122例如是网点结构或棱镜结构,但本技术不局限于此。
[0016]进一步来说,请参考图2B,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0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其他合适的光源。光源110设置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0S1的一侧,且用以发出多个光束B。光束B在穿透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0S1而入射导光板120后,光束B于导光板120中以全反射的方式传递。当光束B传递至光学微结构122时,光学微结构122改变光束B的行进方向,并使得光束B穿透出光面120S2而朝向光学膜片130传递。
[0017]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反射片160,反射片160设置于导光板120的底面120S3的一侧。由于光源110所发出的光束B的一部份,在经由导光板120传递的过程中会从导光板120的底面120S3出射而无法顺利朝向光学膜片130传递,造成光能损耗。因此,透过反射片160的设置,可将从导光板120的底面120S3出射的光束B反射而传递回导光板120并朝向光学膜片130传递,以提高光源110的光能利用率。
[0018]图3A至图3C是分别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学膜片的立体、前视及侧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图2A、图3A至图3C,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设置于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0S2的一侧,且包括基板136、多个上棱镜微结构132以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134。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36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其他合适的材质。上棱镜微结构132以及下棱镜微结构134的材质可为紫外线硬化胶材(UV glue)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0019]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的材质可选择性地包括扩散粒子(图未示),用以提高光学膜片130的雾度值(Haze value)。扩散粒子例如可设置于基板136、上棱镜微结构132或下棱镜微结构134。由于光学膜片130的材质可包括扩散粒子,因此,背光模块100的遮瑕性较佳,进而提高背光模块100的组装良率。换句话说,也可增加背光模块100的各组件的制程容许度(process latitude)。另一方面,由于光学膜片130的雾度值提高了,因此背光模块100的扩散片(diffuser)数量可进一步缩减,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002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36包括上表面136S1及相对的下表面136S2。上棱镜微结构132设置于上表面136S1上。下棱镜微结构134设置于下表面136S2上。光学膜片130的下棱镜微结构134与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0S2可为直接接触,以使光束B能有效地从导光板120传递至光学膜片130。因此,背光模块100的光能利用率较高。
[0021]请再参考图1与图3A,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的每一下棱镜微结构134的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多个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其中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及所述底面之间,且所述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底面;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用以发出多个光束;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并且包括基板、多个上棱镜微结构以及多个下棱镜微结构,其中:所述基板包括上表面及相对的下表面;所述多个上棱镜微结构设置于所述上表面上;以及所述多个下棱镜微结构设置于所述下表面上,其中每一所述多个下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每一所述多个上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上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一棱镜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片,其中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多个下棱镜微结构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直接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每一所述多个下棱镜微结构在垂直所述多个下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上的切面呈等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谕刘冠彣郭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