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9711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包括机箱,在所述机箱内设置有腔体隔断,所述腔体隔断将机箱分割成风机腔和出风降噪腔,腔体隔断上开有过风孔,所述机箱上设置有与风机腔相通的进风口、与出风降噪腔相通的出风口,且所述过风孔与出风口错开设置;还包括在所述风机腔内安装有一台智适应风机,过风孔供从智适应风机出来的气流进入出风降噪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智适应风机智能调节风机的转速。转速。转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通风系统开发成果显著,现有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其控制过程如下:每个支路末端均有支路风机,将支路风机的控制信号(0-10V)传输到PLC进行加权计算以得出主风机的运行电压信号值,从而实现主风机根据系统变化进行调速运行。专利申请号2019216413962,名称为“动力分布式自平衡通风系统”,公开了干路和若干支路,所述干路上安装有主风机,全部或者部分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风机,所有支路并联后再与干路串联,支路的末端接入各自对应的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压力传感器的直流无刷风机,支路风机采用自适应风机或配备风速传感器的直流无刷风机;当主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干路上,并位于该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当支路风机采用直流无刷风机时,配备的风速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支路上,并位于对应的直流无刷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所述主风机和支路风机,至少一个为自适应风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
[0004]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包括机箱,在所述机箱内设置有腔体隔断,所述腔体隔断将机箱分割成风机腔和出风降噪腔,腔体隔断上开有过风孔,所述机箱上设置有与风机腔相通的进风口、与出风降噪腔相通的出风口,且所述过风孔与出风口错开设置;还包括在所述风机腔内安装有一台智适应风机,过风孔供从智适应风机出来的气流进入出风降噪腔。
[0005]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智适应风机包括风机和与所述风机相连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器U1及与所述处理器U1相连的风机转速采集模块;
[0006]风机转速采集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入端PC4(HS)/TIM1_CH4分别与电阻R60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60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三极管Q7的发射极分别与电源地和电阻R4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6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7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第一端和风机接口P2的风机转速输出端speed相连,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38的第一端和风机接口P2的电源输出端+10V相连,电容C38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通过风机输出的转速与风机接口P2的风机转速输出端speed相连,实现风机转速采集模块采集风机输出的转速输入到处理器U1,其利用风机输出的+10V电压,为风机输出的转速提供上拉电压。
[0007]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器上还包括风机转速输入模块,风机转速输入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出端PC2(HS)TIM1_CH2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4的第一端和电容C1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的第
二端分别与电容C15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3A的正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14的第二端和电容C15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放大器U3A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9的第一端和电阻R10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放大器U3A的输出端和电阻R4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31的第一端、二极管DZ2的负极和风机接口P2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入端pwm相连,电容C31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二极管DZ2的正极与电源地相连;风机接口P2的接地端与电源地相连。通过风机接口P2的转速数据输入端pwm与风机转速数据输入相连,其处理器U1输出不同占空比的PWM通过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14和电容C15构成的滤波电路后输入放大器U3A,放大器U3A输出不同电压值输入到风机,风机根据接收到转速数据,智能调节风机的转速。
[0008]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器上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J1的电源负端与电源地相连,电源接口J1的电源正端分别与电容C34的第一端、电容C13的第一端和电压芯片U2的电源电压端IN相连,电容C34的第二端和电容C1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电压芯片U2的开关输出端SW分别与电容C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1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的第二端与电压芯片U2的引导端BST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1的第一端、电容C12的第一端、指示灯LED1的正极、电容C35的第一端和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11的第二端和电容C12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指示灯LED1的负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7的第一端和电阻R2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容C35的第二端与电阻R2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3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压芯片U2的反馈端FB相连;电压芯片U2的使能端EN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源接口J1的电源正端相连。通过电源接口J1与+12V电源电压相连,电源接口J1输出+12V电源电压,+12V电源电压经电压芯片U2后输出稳定的+5V电源。
[0009]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器上还包括按键测试输入模块,按键测试输入模块包括:按键K1的第一端与电源地相连,按键K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3的第一端和电阻R3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3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电阻R34的第二端与处理器U1的按键数据输入端PD3(HS)/TIM2_CH2[ADC_ETR]相连。对风机进行测试时,长按按键K1后,系统进入测试模式,通过短按按键K1对风机档位进行设置。实现对风机档位测试。
[0010]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器上还包括数据转换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使能端PD7/TLI[TIM1_CH4]分别与电阻R30的第一端、数据转换芯片U7的驱动器输出使能端DE和数据转换芯片U7的接收器输出使能端RE相连,电阻R30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接收器输出端RO与处理器U1的数据输入端PD6/UART2_RX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驱动器输入端DI与处理器U1的数据输出端PD5/UART2_TX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电源电压端VCC分别与+5V电源和电容C26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26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电源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数据端B与电阻R27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一端、电阻R32的第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Z2的第一端和熔断器F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数据端A与电阻R29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9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二端、电阻R31的第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Z1的第一端和熔断器F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包括机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箱内设置有腔体隔断,所述腔体隔断将机箱分割成风机腔和出风降噪腔,腔体隔断上开有过风孔,所述机箱上设置有与风机腔相通的进风口、与出风降噪腔相通的出风口,且所述过风孔与出风口错开设置;还包括在所述风机腔内安装有一台智适应风机,过风孔供从智适应风机出来的气流进入出风降噪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智适应风机包括风机和与所述风机相连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器U1及与所述处理器U1相连的风机转速采集模块;风机转速采集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入端PC4(HS)/TIM1_CH4分别与电阻R60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60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三极管Q7的发射极分别与电源地和电阻R4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6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7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第一端和风机接口P2的风机转速输出端speed相连,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38的第一端和风机接口P2的电源输出端+10V相连,电容C38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器上还包括风机转速输入模块,风机转速输入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出端PC2(HS)TIM1_CH2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4的第一端和电容C1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5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3A的正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14的第二端和电容C15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放大器U3A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9的第一端和电阻R10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放大器U3A的输出端和电阻R4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31的第一端、二极管DZ2的负极和风机接口P2的风机转速数据输入端pwm相连,电容C31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二极管DZ2的正极与电源地相连;风机接口P2的接地端与电源地相连;或/和在控制器上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接口J1的电源负端与电源地相连,电源接口J1的电源正端分别与电容C34的第一端、电容C13的第一端和电压芯片U2的电源电压端IN相连,电容C34的第二端和电容C1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电压芯片U2的开关输出端SW分别与电容C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1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的第二端与电压芯片U2的引导端BST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1的第一端、电容C12的第一端、指示灯LED1的正极、电容C35的第一端和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11的第二端和电容C12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指示灯LED1的负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7的第一端和电阻R2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容C35的第二端与电阻R2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3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电压芯片U2的反馈端FB相连;电压芯片U2的使能端EN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源接口J1的电源正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器上还包括按键测试输入模块,按键测试输入模块包括:按键K1的第一端与电源地相连,按键K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3的第一端和电阻R3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3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电阻R34的第二端与处理器U1的按键数据输入端PD3(HS)/TIM2_CH2[ADC_ETR]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器上还包括数据
转换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使能端PD7/TLI[TIM1_CH4]分别与电阻R30的第一端、数据转换芯片U7的驱动器输出使能端DE和数据转换芯片U7的接收器输出使能端RE相连,电阻R30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接收器输出端RO与处理器U1的数据输入端PD6/UART2_RX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驱动器输入端DI与处理器U1的数据输出端PD5/UART2_TX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电源电压端VCC分别与+5V电源和电容C26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26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电源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数据端B与电阻R27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7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一端、电阻R32的第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Z2的第一端和熔断器F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2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数据转换芯片U7的数据端A与电阻R29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9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二端、电阻R31的第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Z1的第一端和熔断器F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1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瞬态抑制二极管Z1的第二端和瞬态抑制二极管Z2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熔断器F1的第二端与数据接口P8的数据第一端相连,熔断器F2的第二端与数据接口P8的数据第二端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智适应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器上还包括风机驱动模块,风机驱动模块包括:处理器U1的驱动数据端[TIM1_CH3N]AIN2/PB2与驱动芯片U5的驱动输入端1B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成闫润雷维
申请(专利权)人:海润新风重庆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