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极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901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绝缘极柱,它用于与外部负载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所述绝缘极柱包括:绝缘外壳,其侧壁上设有不封闭的开口;动导电杆,其与所述绝缘外壳同轴地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导电块,其连接至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软连接片,其一端连接至所述导电块并且另一端从所述开口延伸出所述绝缘外壳而直接与所述外部负载连接。部负载连接。部负载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绝缘极柱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尤其涉及绝缘极柱。

技术介绍

[0002]绝缘极柱作为真空开关装置的关键部件通常包括上出线座、下出线座和真空灭弧室,其中由于软连接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及安装便利性等优点,因此真空灭弧室的动导电杆一般通过软连接结构来连接下出线座进而连接外部负载,由此形成导电通路。然而,现有技术的软连接结构必须经过下出线座转接方可连接至外部负载,在此,下出线座通常紧密连接至绝缘外壳而使得动导电杆的下端处于密封状态,这就会存在成本过高且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3]因此,本领域内对于成本较低且散热效果较高的绝缘极柱存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部分问题的绝缘极柱。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极柱,它用于与外部负载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所述绝缘极柱包括:绝缘外壳,其侧壁上设有不封闭的开口;动导电杆,其与所述绝缘外壳同轴地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导电块,其连接至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软连接片,其一端连接至所述导电块并且另一端从所述开口延伸出所述绝缘外壳而直接与所述外部负载连接。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绝缘极柱直接通过导电块和软连接片实现动导电杆和外部负载之间的连接,避免了必须搭配下出线座来连接至外部负载,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而且由动导电杆至外部负载的导电通路至少减少了一个搭接面,由此减小了回路电阻。此外,通过在绝缘外壳上设置用于软连接片穿过的不封闭的开口,有利于绝缘外壳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空气流动,从而便于对动导电杆的下端进行散热。
[0007]优选地,所述导电块的数量被设计为一个,所述软连接片的数量被设计为一片,所述软连接片被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导电块的上端面。
[0008]优选地,所述导电块被构造成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延伸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贯穿孔连通的第二贯穿孔,其中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贯穿孔和所述延伸部的第二贯穿孔连通形成适配于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的第一通孔以套接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
[0009]优选地,所述软连接片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以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接至该导电块的延伸部的外周面且其下端面抵接该导电块的主体部的上端面。
[0010]优选地,所述导电块的数量被设计为一个,所述软连接片的数量被设计为一片,所述软连接片被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导电块的下端面。
[0011]优选地,所述导电块的数量被设计为一个,所述软连接片的数量被设计为两片,所述软连接片被构造成分别连接至所述导电块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0012]优选地,所述导电块的数量被设计为两个以上,所述软连接片的数量被设计为两片以上,所述导电块和所述软连接片被构造成沿所述动导电杆的轴向交替布置。
[0013]优选地,所述导电块和所述软连接片可拆卸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绝缘极柱还包括平行于所述动导电杆的轴向延伸地布置的多个紧固件以连接所述导电块和所述软连接片。
[0015]优选地,所述紧固件被构造成连接螺栓,其中所述导电块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所述软连接片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螺纹孔地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其中该连接螺栓被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以连接所述导电块和所述软连接片。
[0016]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0017]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绝缘极柱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绝缘极柱的剖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中绝缘极柱与外部负载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导电块和软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具有一个导电块和分别连接至该导电块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两片软连接片;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导电块和软连接片的部分剖视侧视图;
[0023]图6是图5中沿AA剖面线截取的剖视图;
[0024]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导电块和软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具有一个导电块和连接至该导电块的上端面的软连接片;
[0025]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导电块和软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具有一个导电块和连接至该导电块的下端面的软连接片;
[0026]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导电块和软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具有交替布置的两个导电块和三片软连接片。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绝缘极柱;11-动导电杆;12-绝缘外壳;121-开口;13-绝缘拉杆;21-导电块;211-第一通孔;212-主体部;213-延伸部;214-第一贯穿孔;215-第二贯穿孔;22-第一软连接片;23-第二软连接片;231-第一连接孔;24-第二连接孔;25-紧固件;26-收容孔;3-外部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绝缘极柱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技术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0030]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
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0031]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技术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0032]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接合”、“连接”及其类似术语,在本技术中既包括两个部件借助中间层(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如连接件、过渡件等)间接地连接在一起,也包括两个部件不借助任何中间层(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如连接件、过渡件等)直接地连接在一起。
[0033]图1-9举例示出了本技术的绝缘极柱1。该示例中的可适用于连接绝缘极柱1的动导电杆11和外部负载3,以形成自绝缘极柱1的动导电杆11、导电块21、软连接片至外部负载3的导电回路。
[0034]具体说,绝缘极柱1可包括由绝缘材料如环氧树脂制成的绝缘外壳12、容置在绝缘外壳12内且与绝缘外壳12同轴的动导电杆11、连接至动导电杆11的下端的导电块21、以及两端分别与导电块21和外部负载3连接的软连接片。其中,导电块21设有与动导电杆11同轴的收容孔26,以收容动导电杆11的下端。并且绝缘外壳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极柱,它用于与外部负载连接形成导电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极柱包括:绝缘外壳,其侧壁上设有不封闭的开口;动导电杆,其与所述绝缘外壳同轴地容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导电块,其连接至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软连接片,其一端连接至所述导电块并且另一端从所述开口延伸出所述绝缘外壳而直接与所述外部负载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块的数量被设计为一个,所述软连接片的数量被设计为一片,所述软连接片被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导电块的上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块被构造成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延伸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贯穿孔连通的第二贯穿孔,其中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贯穿孔和所述延伸部的第二贯穿孔连通形成适配于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的第一通孔以套接所述动导电杆的下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绝缘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连接片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以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接至该导电块的延伸部的外周面且其下端面抵接该导电块的主体部的上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极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英杨和范承勇胡标许汉斌
申请(专利权)人: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