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812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箱,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和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后腔包括通过所述透气隔离件空气连通的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壳体以及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其中,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第一后腔内设有用于阻挡气流的吸音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有效改善了虚拟声腔长度较大的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善了虚拟声腔长度较大的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善了虚拟声腔长度较大的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箱


[0001]本技术涉及声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通常会在扬声器箱的辅助发声腔内填设吸音颗粒形成D-BASS虚拟声腔,但是当D-BASS虚拟声腔的长度较长时,研究发现经过长期功率类实验(48H以上),bass运动剧烈并会造成bass颗粒磨损严重,引起最低共振频率(F0)的巨大变化,振幅降低,丧失扩容效果,降低低频性能,安装于移动终端时,整机功耗变高。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缓bass运动并减少对bass颗粒磨损的扬声器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箱,以解决因bass运动剧烈引起bass颗粒磨损严重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声器箱,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和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后腔包括通过所述透气隔离件空气连通的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壳体以及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其中,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第一后腔内设有用于阻挡气流的吸音件。
[0006]进一步地,所述吸音件为吸音棉。
[0007]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棉固定于所述透气隔离件且自所述透气隔离件朝所述第一后腔内延伸。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透气隔离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后腔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吸音棉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吸音棉沿所述第二后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棉沿所述透气隔离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棉远离所述透气隔离件一侧抵接于所述壳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上盖、盖设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下盖以及固定于所述上盖远离所述下盖一侧的背板,所述透气隔离件固定于所述上盖且位于所述下盖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上盖与所述发声单体围合形成所述前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下盖、所述上盖以及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所述上盖、所述透气隔离件以及所述背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所述吸音棉远离所述透气隔离件一侧抵接于所述下盖。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盖设有朝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下盖间隔设置的围壁,所述透气隔离件固定于所述围壁。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贯穿所述背板设置的灌粉孔,所述灌粉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使第二后腔形成
D-BASS虚拟声腔,以改善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在第二后腔的长度较大时,通过在第一后腔内设置吸音棉,吸音棉对从第一后腔进入第二后腔的气流进行阻挡,从而起到减缓吸音颗粒运动的作用,降低因吸音颗粒运动剧烈而造成的磨损,进而降低因吸音颗粒磨损带来的最低共振频率(F0)的变化,因此,有效改善了虚拟声腔长度较大的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爆炸图;
[0017]图3为图1中沿线A-A的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箱去除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00、扬声器箱;1、壳体;11、上盖;111、围壁;12、下盖;13、背板;131、灌粉孔;2、收容空间;21、前腔;22、后腔;221、第一后腔;222、第二后腔;3、发声单体;4、透气隔离件;5、吸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扬声器箱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2的壳体1以及收容于收容空间2内的发声单体3和透气隔离件4,发声单体3将收容空间2分隔为前腔21和后腔22;后腔22包括通过透气隔离件4空气连通的第一后腔221和第二后腔222,发声单体3、壳体1以及透气隔离件4围合形成第一后腔221,壳体1与透气隔离件4围合形成第二后腔222;其中,第二后腔222内填充吸音颗粒(图中未示出),第一后腔221内设有用于阻挡气流的吸音件。在本实施例中,吸音件为吸音棉5。具体地,壳体1包括上盖11、盖设固定于上盖11的下盖12以及固定于上盖11远离下盖12一侧的背板13,透气隔离件4固定于上盖11且位于下盖12与背板13之间。发声单体3设有振膜(图中未示出),上盖11与发声单体3设有振膜的一侧围合形成前腔21,用于发声。发声单体3、下盖12、上盖11以及透气隔离件4围合形成第一后腔221,上盖11、透气隔离件4以及背板13围合形成第二后腔222,透气隔离件4和上盖11将后腔22分隔为第一后腔221和第二后腔222。
[0022]声音由第一后腔221进入第二后腔222,通过位于第二后腔222中的吸音颗粒增加其传输途径,可用于改善扬声器箱100的音频性能,特别是低频声学性能。其中,吸音颗粒可以为沸石颗粒或者粉尘等。透气隔离件4连通第一后腔221与第二后腔222,使第一后腔221与第二后腔222之间可以进行空气流通,并且隔离吸音颗粒从第二后腔222进入第一后腔221,透气隔离件4可以为网布,当然其不限于此,只要能隔离吸音颗粒进入第一后腔221且能透气透声即可。
[0023]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提到的空气连通是指第二后腔222与第一后腔221之间只能进行空气流通,其他物质不能相互进入,比如吸音颗粒。
[0024]通过在第二后腔222内填充吸音颗粒,由于吸音颗粒具有多孔结构和高比容量,可吸附第二后腔222中的空气,提升空气顺性,从而达到降低扬声器箱100的低频谐振频率,进而改善低频性能,用以改善低频声学性能,使第二后腔222形成D-BASS虚拟声腔,以改善扬
声器箱100的低频声学性能。在第二后腔222的长度较长时,通过在第一后腔221内设置吸音棉5,吸音棉5对从第一后腔221进入第二后腔222的气流进行阻挡,从而起到减缓吸音颗粒运动的作用,降低因吸音颗粒剧烈运动而造成的磨损,进而降低因吸音颗粒磨损带来的最低共振频率(F0)的变化,因此,有效改善了虚拟声腔长度较长的扬声器箱100的声学性能。可以理解,也可以采用其他物质代替吸音棉5,只要对气流起到阻挡作用即可。
[0025]在本实施例中,吸音棉5固定于透气隔离件4且自透气隔离件4朝第一后腔221内延伸。从第一后腔221进入第二后腔222的气流必然经过透气隔离件4,通过将吸音棉5固定于透气隔离件4,提高吸音棉5的阻挡效果。
[0026]优选地,透气隔离件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后腔222的长度方向相同,吸音棉5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吸音棉5沿第二后腔22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图1和图4中的X轴向为第二后腔222的长度方向)。当形成D-BAS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和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后腔包括通过所述透气隔离件空气连通的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所述壳体以及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后腔,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气隔离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后腔;其中,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第一后腔内设有用于阻挡气流的吸音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件为吸音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棉固定于所述透气隔离件且自所述透气隔离件朝所述第一后腔内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隔离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后腔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吸音棉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吸音棉沿所述第二后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棉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田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