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人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712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构造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人防结构。具体包括两组第一合金构件,分别布置在第二建筑层的两侧,并通过膨胀锚固定在建筑体上;两组第二合金构件分别与两组第一合金构件一一对应设置;对应设置第二合金构件能够将与其相邻的第一合金构件部分压合在建筑体上;第一合金构件能够部分与第一建筑层的第二面贴合,第二合金构件能够部分与第二建筑层贴合,并造型出弹性胶条构件的预制空间,以使弹性胶条构件弹性连接第一建筑层和第二建筑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在采用较厚建筑层时稳定强度的问题,且能够使整体外形美观,无序另行构筑其他辅助加强构件和设施,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人防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造体
,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人防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现行方式中采用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以应对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在人防建筑中,墙体的构造相比较于一般建筑会增加预设厚度,增加强度,相应的,外墙的建筑层,同样采用较厚的设计以保证强度和安全性,而现有技术中建筑人防结构采用较厚的建筑呈层时,建筑人防结构中变形缝部分的强度不够,采用较大的变形缝结构后,使得建筑层的整体不美观,并且相应的施工材料、成本、人员投入也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人防结构中变形缝部分的强度不够,采用较大的变形缝结构后,使得建筑层的整体不美观,并且相应的施工材料、成本、人员投入也增加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人防结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5]一种建筑人防结构,用以安装在第一建筑层和建筑体之间;
[0006]所述第一建筑层上预设有变形缝安装区;
[0007]第二建筑层,预制在所述变形缝安装区内,第二建筑层的两端通过弹性胶条构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建筑层;
[0008]包括:
[0009]两组第一合金构件,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建筑层的两侧,并通过膨胀锚固定在所述建筑体上;
[0010]两组第二合金构件,分别与两组所述第一合金构件一一对应设置;
[0011]其中,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合金构件能够将与其相邻的第一合金构件部分压合在所述建筑体上;
[0012]其中,所述第一合金构件能够部分与所述第一建筑层的第二面贴合,所述第二合金构件能够部分与所述第二建筑层贴合,并造型出弹性胶条构件的预制空间,以使所述弹性胶条构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建筑层和所述第二建筑层。
[0013]进一步地,在一剖视方向上看,所述第一合金构件包括:
[0014]第一主体部;
[0015]第一端部,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并沿所述第一建筑层的第一面方向延伸形成;
[0016]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端部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建筑层的一侧平齐且接触。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0018]第一构造部,其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形成,且所述第一构造部与所述第一
端部平行设置;
[0019]所述第一构造部与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形成第一连接空间;以及
[0020]第一连接空隙,该第一连接空隙位于所述第一构造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空间的一侧。
[0021]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0022]第一撑接部,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并沿着所述第一建筑层的第二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建筑层的第二面部分接触。
[0023]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0024]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撑接部固定连接,并自所述第一撑接部向所述建筑体的第一面方向延伸;
[0025]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建筑体的第一面上形成第一安装端,
[0026]所述第一安装端设有膨胀栓孔,并通过一第一膨胀锚与所述建筑体连接。
[0027]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0028]第一变形缝组件连接部,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其第一端用以连接变形缝组件;
[0029]所述第一变形缝组件连接部包括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接触在所述建筑体的第一面上,并向所述变形缝组件方向延伸;
[0030]所述第一延伸部可通过一第二膨胀锚与所述建筑体连接。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合金构件包括:
[0032]第二主体部,其一侧与所述第二建筑层的一端接触,并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二建筑层的该端;
[0033]第二端部,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其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建筑层的第一面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建筑层、所述第二主体部配合形成一第二连接空间。
[0034]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的第二撑接部,所述第二撑接部用以安装在所述第二建筑层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
[003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撑接部包括:
[0036]第二接触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其另一端沿所述第二建筑层的第二面形成,以使所述第二接触构件部分接触在所述所述第二建筑层的第二面上。
[0037]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0038]第三接触构件,其与所述第二接触构件固定连接,且其具有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能够压合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
[0039]其中,所述第二接触构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能够容纳安装变形缝组件中铝合金中心板的端部;
[0040]其中,所述铝合金中心板的端部能够部分压合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
[0041]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42]本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在采用较厚建筑层时稳定强度的问题,且能够使整体外形美观,无序另行构筑其他辅助加强构件和设施,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4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合金构件第二合金构件局部放大图;
[0046]图3为本技术的涉及现有技术部分的组件示意图。
[0047]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0048]第一建筑层1、第二建筑层2、建筑体3、变形缝安装区4、弹性胶条构件5、所述变形缝组件6、铝合金中心板7;
[0049]第一合金构件10、第二合金构件20;
[0050]第一主体部110、第一端部111、第一构造部112、第一连接空间113、第一连接空隙114;
[0051]第一撑接部120、第一连接部130、第一安装端131、第一变形缝组件连接部140、第一延伸部141;
[0052]第二主体部210、第二端部211、第二连接空间212、第二撑接部220、第二接触构件221、第三接触构件222、第二延伸部223。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为了便于描述,以当前视图中“左侧”为“第一端”,“右侧”为“第二端”,“上侧”为“第一面”,“下侧”为“第二面”,如此描述的目的在于清楚的表达该技术方案,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不当限定。
[0054]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人防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人防结构,用以安装在第一建筑层(1)和建筑体(3)之间;所述第一建筑层(1)上预设有变形缝安装区(4);第二建筑层(2),预制在所述变形缝安装区(4)内,第二建筑层(2)的两端通过弹性胶条构件(5)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建筑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第一合金构件(10),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建筑层(2)的两侧,并通过膨胀锚固定在所述建筑体(3)上;两组第二合金构件(20),分别与两组所述第一合金构件(10)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合金构件(20)能够将与其相邻的第一合金构件(10)部分压合在所述建筑体(3)上;其中,所述第一合金构件(10)能够部分与所述第一建筑层(1)的第二面贴合,所述第二合金构件(20)能够部分与所述第二建筑层(2)贴合,并造型出弹性胶条构件(5)的预制空间(30),以使所述弹性胶条构件(5)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建筑层(1)和所述第二建筑层(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剖视方向上看,所述第一合金构件(10)包括:第一主体部(110);第一端部(111),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第一端,并沿所述第一建筑层(1)的第一面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体部(110)和所述第一端部(111)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建筑层(1)的一侧平齐且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构造部(112),其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第一端形成,且所述第一构造部(112)与所述第一端部(11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构造部(112)与所述第一端部(111)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第一端形成第一连接空间(113);以及第一连接空隙(114),该第一连接空隙(114)位于所述第一构造部(112) 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空间(113)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撑接部(120),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第二端,并沿着所述第一建筑层(1)的第二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建筑层(1)的第二面部分接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连接部(130),其与所述第一撑接部(120)固定连接,并自所述第一撑接部(1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义安刘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