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973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4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换热器板片,所述换热器板片包括进流侧和出流侧,所述进流侧设有进流口和第一过流口,所述出流侧设有出流口和第二过流口,所述进流口与所述第一过流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口与所述第二过流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口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设有中空隔热孔,所述中空隔热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的中部区域。本申请的板式换热器,通过板式换热器的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设有中空的隔热区域,可有效地防止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进行过多的热量交换,避免热侧区域和冷却区域之间的温度过小,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式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对汽车热管理领域,一般有空气、油、冷却液、制冷剂等几种介质,介质被封装于一定区域,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之间或者同一介质不同温度之间进行热量传递,该封装区域包括换热器。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热侧区域的流体可流至冷侧区域内,但冷却区域和热侧区域之间存在过多的热量交换,导致热侧区域的流体在流入冷却区域之前即已被冷却区域降温,二者之间的温差降低,最终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的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能够有效地隔热,利于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换热器板片,所述换热器板片包括进流侧和出流侧,所述进流侧设有进流口和第一过流口,所述出流侧设有出流口和第二过流口,所述进流口与所述第一过流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口与所述第二过流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口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设有中空隔热孔,所述中空隔热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的中部区域。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隔热孔包括第一隔热孔和位于所述第一隔热孔的两侧的第二隔热孔,所述第一隔热孔与所述第二隔热孔间隔开布置于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热孔沿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连接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孔沿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连接方向延伸的长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热孔的第一侧的所述第二隔热孔到所述第一隔热孔的间距与所述第一隔热孔的第二侧的所述第二隔热孔到所述第一隔热孔的间距相同。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隔热孔包括中间孔和与所述中间孔的端部相连的扩口孔,所述中间孔位于所述进流侧和所述出流侧之间的中部区域,所述扩口孔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孔的宽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扩口孔为两个,两个所述扩口孔分别与所述中间孔的两端相连,且两个所述扩口孔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孔的两端。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中空隔热孔还包括延伸孔,所述延伸孔与所述扩口孔相连且所述延伸孔位于所述扩口孔远离所述中间孔的一端。
[0012]进一步地,所述延伸孔延伸至所述进流口和所述出流口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延伸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延伸孔分别与两个所述扩口孔相连,两个所述延伸孔中的一个延伸至所述进流口和所述出流口之间,两个所述延伸孔中的另一个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流口与所述第二过流口之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板片包括间隔开设置的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所述第一板块形成有所述进流侧,所述第二板块形成有所述出流侧,且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所述中空隔热孔。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势:
[001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通过板式换热器的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设有中空的隔热区域,可有效地防止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进行过多的热量交换,避免热侧区域和冷却区域之间的温度过小,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另一个视角)。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板式换热器100,
[0026]换热器板片1,进流侧11,进流口12,第一过流口13,出流侧14,出流口15,第二过流口16,第一板块17,第二板块18,
[0027]中空隔热孔2,第一隔热孔21,第二隔热孔22,中间孔23,扩口孔24,延伸孔25,
[0028]进流管31,中间管32,出流管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1]如图5所示,一种板式换热器100,其换热器板片1的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设有中空的隔热区域,可有效地防止热侧区域和冷侧区域之间进行过多的热量交换,避免热侧区域和冷却区域之间的温度过小,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0032]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100,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换热器板片1。其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板片1包括进流侧11和出流侧14,进流侧11设有进流口12和第一过流口13,出流侧14设有出流口15和第二过流口16,进流口12与第一过流口13连通,第一过流口13与第二过流口16连通,第二过流口16与出流口15连通。其中,如图5所示,进流口12用于与进流管31相连,第一过流口13用于与中间管3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过流口16用于与中间管32的输出端相连,出流口15用于与出流管33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进流口12、第一过流口13、第二过流口16和出流口15的流向并不做限制,即液体介质可从进流口12流入,依次通过第一过流口13、第二过流口16流向出流口15,并从出流口15流出;也可将进
流口12、出流口15的进出流的作用调换,即液体介质可从出流口15流入,并依次通过第二过流口16、第一过流口13流向进流口12,并从进流口12处流出。
[0033]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进流管31适于向进流口12中输入高温的换热介质,且高温介质可从进流口12流至第一过流口13,且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热量输出。且完成热量输出后的换热介质可从第一过流口13通过中间管32流向第二过流口16,并从第二过流口16逐渐地流向出流口15,最后从出流管33流出。也就是说,在进流侧11的进流口12与第一过流口13之间流动的换热介质为高温介质,在出流侧14的第二过流口16与出流口15之间流动的换热介质为低温介质,即进流侧11为热侧区域,出流侧14为冷侧区域。
[0034]如图6所示,板式换热器100包括两组进流管31、中间管32和出流管33,这样,在将进流管31、中间管32和出流管33安装配合后,板式换热器100的上端和下端均形成介质流通流道,从而使得板式换热器100可从两条不用的路径实现换热。
[0035]如图1所示,进流侧11和出流侧14之间设有中空隔热孔2,中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换热器板片(1),所述换热器板片(1)包括进流侧(11)和出流侧(14),所述进流侧(11)设有进流口(12)和第一过流口(13),所述出流侧(14)设有出流口(15)和第二过流口(16),所述进流口(12)与所述第一过流口(13)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口(13)与所述第二过流口(16)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口(16)与所述出流口(15)连通,所述进流侧(11)和所述出流侧(14)之间设有中空隔热孔(2),所述中空隔热孔(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流侧(11)和所述出流侧(14)之间的中部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隔热孔(2)包括第一隔热孔(21)和位于所述第一隔热孔(21)的两侧的第二隔热孔(22),所述第一隔热孔(21)与所述第二隔热孔(22)间隔开布置于所述进流侧(11)和所述出流侧(1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孔(22)沿所述进流侧(11)和所述出流侧(14)连接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孔(21)沿所述进流侧(11)和所述出流侧(14)连接方向延伸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孔(21)的第一侧的所述第二隔热孔(22)到所述第一隔热孔(21)的间距与所述第一隔热孔(21)的第二侧的所述第二隔热孔(22)到所述第一隔热孔(21)的间距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隔热孔(2)包括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新鹏蔡静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