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765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盖锁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包括下总成和上总成,所述下总成和上总成之间通过安装机构和减震机构连接,所述下总成包括下壳体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下壳体的背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和底部开有安装孔,上总成包括上壳体、挂钩和主锁芯,所述挂钩的左侧开有铰接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下壳体的顶部开设长孔,在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活动柱,在使用的时候,活动柱与长孔滑动连接,并且通过卡接板和旋钮进行固定,从而当装置使用长了之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会便宜,从而拧动旋钮就可以对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左右调节,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进行调节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盖锁
,具体为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

技术介绍

[0002]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
本茨(Karl Benz),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二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
·
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同年11月,卡尔
·
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专利号:37435a)。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
·
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发动机盖(又称发动机罩)是最醒目的车身构件,是买车者经常要察看的部件之一。对发动机盖的主要要求是隔热隔音、自身质量轻、刚性强,发动机盖的在结构上一般由组成,中间夹以隔热材料,内板起到增强刚性的作用,其几何形状由厂家选取,基本上是骨架形式。
[0003]机盖锁是对机盖进行锁定的装置,现有的机盖锁在安装时由于会偏移位置,不方便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包括下总成和上总成,所述下总成和上总成之间通过安装机构和减震机构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下总成包括下壳体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下壳体的背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和底部开有安装孔。
[0009]优选的,所述上总成包括上壳体、挂钩和主锁芯,所述挂钩的左侧开有铰接孔,所述挂钩左侧的铰接孔与下壳体正面的铰接柱铰接,所述挂钩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拨杆,所述拨杆与挂钩为一体成型,所述主锁芯的底部与上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主锁芯的中部开有椭圆形孔,所述主锁芯的左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所述挂钩的下方设有锁扣,所述锁扣固定连接在机舱盖的底部。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活动柱,所述活动柱固定连接在上壳体的底部,所述活动柱的下方在下壳体的顶部开有长孔,所述活动柱与长孔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旋钮,两个所述旋钮与卡接板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旋钮的后端与下壳体的正面紧密接触。
[0011]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在下壳体和上壳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挂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柱,两个所述固定柱的中部开有与拉伸弹簧两端适配的凹槽,两个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与凹槽紧密卡接。
[0012]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减震板,所述减震板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所述减震板的四角设有梯形孔,所述梯形孔的内部安装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材质为海绵,所述缓冲垫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柱。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背部开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柱插接在缓冲槽的内部,所述缓冲槽的内壁底部开有限位孔,所述缓冲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限位槽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柱与限位槽的内壁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一,所述缓冲柱的底部与缓冲槽的内壁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二。
[0014]优选的,所述缓冲槽的内壁设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一侧在缓冲槽的内壁开有活动槽,所述缓冲块的一侧与活动槽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三。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下壳体的顶部开设长孔,在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活动柱,在使用的时候,活动柱与长孔滑动连接,并且通过卡接板和旋钮进行固定,从而当装置使用长了之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会便宜,从而拧动旋钮就可以对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左右调节,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进行调节的问题。
[0017]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减震机构,由于车辆行驶的时候会产生震动,通过设置缓冲垫、缓冲柱和缓冲槽,从而可以将车辆传递到锁体上的震动进行有效抵消,从而放置震动导致的锁体松动。
[0018]3、本专利技术通过主锁芯与挂钩的配和将锁扣锁紧,并且在主锁芯的左侧上表面设置橡胶块,从而让锁扣在与主锁芯连接的时候可以减少锁扣的摩擦,并且由于橡胶块具有弹性,解决了传统结构锁扣与主锁芯之间会产生缝隙的问题。
[0019]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挂钩的右端设置拨杆,从而在需要打开机盖的时候,将拨杆向上抬起,是挂钩绕铰接柱转动,从而让挂钩远离锁扣,从而让锁扣离开锁体。
[0020]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缓冲槽的内壁设置两个缓冲块,并且缓冲块与缓冲槽内壁的活动槽之间通过减震弹簧连接,从而让缓冲主在下压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减震效果,从而使整体的减震效果提升,而良好的减震性能不容易让下壳体松动。
[0021]6、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拉伸弹簧,从而可以让挂钩在转动之后能够自动归位,并且拉伸弹簧的两端套接在固定柱上,且固定柱上设有凹槽,从而可以让拉伸弹簧不会掉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俯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A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减震机构的结构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固定柱与拉伸弹簧的结构图。
[0027]图中:1下总成、101下壳体、102连接板、103安装孔、2上总成、201上壳体、202挂钩、
203铰接孔、204主锁芯、205橡胶块、206锁扣、3安装机构、301活动柱、302长孔、303卡接板、304旋钮、305拉伸弹簧、306固定柱、4减震机构、401减震板、402螺栓、403梯形孔、404缓冲垫、405缓冲柱、406缓冲槽、407限位柱、408减震弹簧一、409限位槽、410减震弹簧二、411缓冲块、412活动槽、413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包括下总成(1)和上总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总成(1)和上总成(2)之间通过安装机构(3)和减震机构(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总成(1)包括下壳体(101)和连接板(102),所述连接板(102)固定连接在下壳体(101)的背部,所述连接板(102)的两侧和底部开有安装孔(1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总成(2)包括上壳体(201)、挂钩(202)和主锁芯(204),所述挂钩(202)的左侧开有铰接孔(203),所述挂钩(202)左侧的铰接孔(203)与下壳体(101)正面的铰接柱铰接,所述挂钩(20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拨杆,所述拨杆与挂钩(202)为一体成型,所述主锁芯(204)的底部与上壳体(2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主锁芯(204)的中部开有椭圆形孔,所述主锁芯(204)的左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块(205),所述挂钩(202)的下方设有锁扣(206),所述锁扣(206)固定连接在机舱盖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3)包括活动柱(301),所述活动柱(301)固定连接在上壳体(201)的底部,所述活动柱(301)的下方在下壳体(101)的顶部开有长孔(302),所述活动柱(301)与长孔(302)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柱(3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卡接板(303),所述卡接板(303)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旋钮(304),两个所述旋钮(304)与卡接板(303)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旋钮(304)的后端与下壳体(101)的正面紧密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鑫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