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616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干簧管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包括玻璃管和封装在所述玻璃管两端的短管脚和长管脚,所述短管脚、长管脚均与所述玻璃管密封连接,所述短管脚伸入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有极靴,所述极靴与所述短管脚一体成型;本设计采用磁路电路分离的设计结构,采用高导电率簧片降低电路导通电阻,减小大负荷电流的电阻发热导致磁路退磁造成开关动作不可靠;采用拍合式衔铁磁路结构,在保证磁场作用下衔铁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同时,消除传统干簧管磁簧片固有的弹性复原反力,分断触点所需的复原反力由铜合金弹性导电簧片单独提供,从而为增加电路铜合金弹性簧片的截面积,降低电路电阻创造了条件。降低电路电阻创造了条件。降低电路电阻创造了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干簧管
,具体涉及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磁簧开关也称之为干簧管,它是一个通过所施加的磁场操作的电开关,基本型式是将两片磁簧片密封在玻璃管内,两片虽重叠,但中间间隔有一小气隙,当外来磁场时将使两片磁簧片吸合接触,使电流流过磁簧片实现触点接通,一旦磁场远离开关或消失,磁簧片在自身弹性反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使两片磁簧片重叠部分重新形成气隙,实现触点分断从而断开电路。因此,传统干簧管属于一种磁路和电路合二为一的结构。磁簧开关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两片端点处重叠的可软磁封接合金簧片(通常由铁和镍这两种金属所组成的)密封于一玻璃管中,两簧片呈交迭状且间隔有一小段气隙(仅约几十到几百微米),这两片簧片上的触点上镀有层很硬的贵金属,通常都是铑和钌,这层硬贵金属金属大大提升了切换寿命及接触可靠性,玻璃管中装填有高纯度的惰性气体,部份干簧开关为了提升其高压性能,更会把内部做成高真空状态。
[0003]干簧管作为一种磁控接近开关(磁控传感器)及干簧继电器核心零件,以其结构简单可靠,触点气密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好及长寿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交通运输设备、监控设备、航空航天及国防等各个领域。而大负荷干簧管及干簧继电器是短波通信,电气列车及防爆电器等装备电气控制系统较为理想的开关元件,传统的干簧管在接入大负载电流时,由于软磁簧片电阻率较高,电流会更容易使簧片发热导致磁路高温退磁造成吸合接触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磁路和电路分离的技术方案。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包括玻璃管和封装在所述玻璃管两端的短管脚和长管脚,所述短管脚、长管脚均与所述玻璃管密封连接,所述短管脚伸入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有极靴,所述极靴与所述短管脚一体成型,所述极靴上安装有静簧片,所述静簧片的一端与所述极靴铆接固定,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静触点,所述长管脚伸入所述短管脚的一端设有U形磁极,所述U形磁极与所述长管脚一体成型,所述长管脚铆接固定有动簧片的一端,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借助所述动触点的尾部铆接固定在所述衔铁上,所述动簧片的弯曲结构固有的弹性作用力使所述衔铁的一端上翘形成磁路工作气隙,同时也是所述静触点和动触点之间形成触点间隙,而另一端与所述U形磁极接触构成旋转铰链的拍合式结构,可使所述衔铁正在磁场作用下绕U形磁极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和运动实现与静触点的闭合和断开动作。
[0006]优选的,所述极靴与静簧片、长管脚与动簧片之间均设有铆钉,并通过所述铆钉铆接固定。
[0007]优选的,所述动簧片和静簧片为弹性铜合金簧片。
[0008]优选的,所述静触点与静簧片的接触面为银合金触点。
[0009]优选的,所述磁极为U形结构,以使所述极靴与衔铁之间形成拍合式磁路结构,由所述动簧片产生复原反力。
[0010]优选的,所述动簧片与衔铁使用动触点尾部铆接固定。
[0011]优选的,所述短管脚和长管脚均为软磁玻璃封接合金结构,所述短管脚、长管脚分别与所述玻璃管的两端熔融封接密封。
[0012]优选的,所述玻璃管为玻璃管或陶瓷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磁路与电路分离,较普通干簧管极大减小了大负载电流时触点和簧片发热使磁路退磁造成接触不可靠的不利影响。
[0015]2.采用铜合金簧片导电,其电阻率远低于普通干簧管可伐合金的电阻率,使干簧管可以传导和切换更大电流的负载。
[0016]3.使用复合触点,其银合金厚度不小于在0.1mm,而普通干簧管的触点是厚度仅1um左右的贵金属镀层,触点耐电烧损能力远不及本产品,因此本产品具有跟大的负载电流切换能力。
[0017]4.采用拍合式衔铁磁路结构,消除了普通干簧管软磁簧片的弹性反力提高磁路效率,使磁路衔铁动作范围更大但并不增大干簧管动作AT值,有利于增大触点间隙,提高触点耐压和电流分断能力。
[0018]5.动、静簧片采用经继电器行业验证的高弹性、高导电率的弹性铜合金带提供触点复原反力和超行程,性能较普通干簧管可伐簧片更稳定、更优良。
[0019]6.该结构兼具干簧管结构简单可靠及功率继电器负载能力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短管脚;11、极靴;2、玻璃管;3、衔铁;4、动触点;5、动簧片;6、铆钉;7、长管脚;71、U形磁极;8、静触点;9、静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包括玻璃管2和封装在玻璃管2两端的短管脚1和长管脚7,短管脚1、长管脚7均与玻璃管2密封连接,短管脚1伸入玻璃管2的一端设有极靴11,极靴11与短管脚1一体成型,极靴11上安装有静簧片9,静
簧片9的一端与极靴11铆接固定,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静触点8,长管脚7伸入短管脚1的一端设有铰链71,U形磁极71与长管脚7一体成型,所述长管脚7铆接固定有动簧片5的一端,所述动簧片5的另一端借助所述动触点4的尾部铆接固定在所述衔铁3上,所述动簧片5的弯曲结构固有的弹性作用力使所述衔铁3的一端上翘形成磁路工作气隙,同时也是所述静触点8和动触点4之间形成触点间隙,而另一端与所述U形磁极71接触构成旋转铰链的拍合式结构,可使所述衔铁3正在磁场作用下绕U形磁极71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4和运动实现与静触点8的闭合和断开动作。
[0026]本实施例中,短管脚1用铆钉6铆接静簧片9并在其上安装静触点8。长管脚7用铆钉6铆接动簧片5,动触点4将动簧片5和衔铁3铆接为一体。长管脚7在玻璃管2内部的一段折弯为U形磁极71与衔铁3搭接形成拍合式磁路结构的衔铁3旋转动作铰链,铰链接触部位可使衔铁3始终与长管脚7接触,即可保持其在振动、冲击条件下位置稳定,也可使衔铁3与短管脚1玻璃管2内部一端极靴11所形成的工作气隙成为磁路中唯一的间隙,减小磁路磁阻,提高磁路效率,动簧片5和静簧片9为弹性铜合金簧片,动触点4和静触点8为接触面为银合金的触点,当干簧管处在磁场中,磁路中流过磁场在极靴11与衔铁3的气隙处磁场产生吸力使衔铁3沿铰链旋转,通过动簧片5带动动触点4移动,当动触点4与静触点8接触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管(2)和封装在所述玻璃管(2)两端的短管脚(1)和长管脚(7),所述短管脚(1)、长管脚(7)均与所述玻璃管(2)密封连接,所述短管脚(1)伸入所述玻璃管(2)的一端设有极靴(11),所述极靴(11)与所述短管脚(1)一体成型,所述极靴(11)上安装有静簧片(9),所述静簧片(9)的一端与所述极靴(11)铆接固定,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静触点(8),所述长管脚(7)伸入玻璃管(2)的一端U形磁极(71),所述磁极(71)与所述长管脚(7)一体成型,所述长管脚(7)铆接固定有动簧片(5)的一端,所述动簧片(5)的另一端借助动触点(4)的尾部铆接固定在衔铁(3)上,所述动簧片(5)的弯曲结构固有的弹性作用力使衔铁(3)的一端上翘形成磁路工作气隙,同时也使所述静触点(8)和动触点(4)之间形成触点间隙,而另一端与所述U形磁极(71)接触构成旋转铰链的拍合式结构,可使所述衔铁(3)在磁场作用下绕U形磁极(71)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峰苟涛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鸿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