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5204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系统包括内侧模、脱模框架、伸缩油缸和中部支腿;脱模框架包括纵移轨道和垂直连接于其上方的多根横梁,内侧模的底部分别与横梁的两端可转动铰接;伸缩油缸在内侧模和纵向轨道之间沿轨顶风道的纵向铰接多组;中部支腿沿轨顶风道的纵向布置多排,各中部支腿包括支撑主体和其上端连接的反滚轮,支撑主体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体,各中部支腿可拆卸固定于外模上;纵移轨道可纵向移动的安装在反滚轮上实现内模的整体纵移。中部支腿的结构方便拆装,在轨顶风道下方的外模拆除后,可对内模提供支撑力。内模系统可进行连续性施工,可得到优质的成型表面且无需后续修饰工作。饰工作。饰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铁车站的轨顶风道施工,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顶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相交位置,主要用于列车顶部的通风散热,保证通道内部温度稳定,空气流通。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与车站主体同时浇注,而是通过在内部架设模板的方式后浇成型。目前,轨顶风道内模常采用木模施工、人工立模和脱模的方式。由于轨顶风道内部空间狭窄,工程量大,木模施工的方式不仅操作困难、效率低下、工人劳动强度大,而且受人工操作的影响,很难保证稳定一致的高质量成型表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装配简单、施工效率高、风道成型效果好的轨顶风道后浇施工液压内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包括内侧模、脱模框架、伸缩油缸和中部支腿;脱模框架包括纵移轨道和垂直连接于其上方的多根横梁,两侧内侧模的底部分别与横梁的两端铰接,内侧模可绕铰接处转动;伸缩油缸在内侧模和纵向轨道之间沿轨顶风道的纵向铰接有多组;中部支腿沿轨顶风道的纵向布置多排,各中部支腿包括支撑主体和其上端连接的反滚轮,支撑主体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体,各中部支腿可拆卸固定于外模上;纵移轨道可纵向移动的安装在中部支腿的反滚轮上。
[0005]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模的顶面固定有橡胶密封条
[0006]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模包括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下模和活动上模,所述橡胶密封条固定于活动上模的顶面。
[0007]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包括中部横梁和其两侧的端部横梁,端部横梁包括水平段和下倾斜段,中部横梁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与水平段可拆卸连接,下倾斜段的下端与所述固定下模底部铰接,所述纵移轨道支撑固定于水平段的下表面。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油缸铰接于所述固定下模和纵移轨道之间。
[0009]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和固定下模之间铰接有长度可调的支撑杆。
[0010]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主体的底部设置螺纹孔,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将支撑主体与外模的连接固定。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利用上述系统进行轨顶风道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一、第一节段施工
[0013](1)将系统的中部支腿可拆卸固定于外模上,将脱模框架和内侧模的装配整体件
置于中部支腿顶部的反滚轮上,此时伸缩油缸处于收缩状态;
[0014](2)使脱模框架在反滚轮上滑动,将脱模框架和内侧模整体纵移至指定位置;
[0015](3)伸缩油缸伸出使内侧模旋转立模;
[0016](4)将支撑杆在内侧模和脱模框架之间连接好,调试系统使其达到浇筑状态;
[0017](5)浇筑混凝土并养护至预定强度;
[0018](6)拆除支撑杆与内侧模之间的连接,并将支撑杆旋转置于脱模框架上;
[0019](7)伸缩油缸收缩使内侧模旋转收模;
[0020](8)在下一浇筑节段的外模上安装中部支腿;
[0021]二、后续节段施工
[0022]参照步骤(2)-(8)进行。
[0023]本内模系统通过液压油缸实现模板的脱、立模,再通过脱模框架在中部支腿的反滚轮上滑动实现液压内模的整体纵移,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中部支腿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不仅方便拆装,而且在轨顶风道下方的外模拆除后,可通过锥面对液压内模提供支撑力。本内模系统的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有效,自动收模、立模,定位准确,可进行连续性施工,可得到优质的成型表面,成型表面无需后续修饰工作,节省了工序时间。除模板外的其他结构均为细长结构件,模块化结构,方便安装,占用空间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去掉伸缩油缸)。
[0026]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4为本实施例的收模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结合图1至图3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公开的这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包括内侧模1、脱模框架2、伸缩油缸3、中部支腿4、支撑杆5。
[0029]中部支腿4沿轨顶风道的纵向布置多排,各中部支腿4包括支撑主体41和其上端通过安装架上连接的反滚轮42,支撑主体41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体,支撑主体41的底板内侧焊接有厚螺母42,底板上对应厚螺母处开设有圆孔,厚螺母配套有用于安装固定支撑主体41的连接螺栓43。
[0030]中部支腿4在梁体浇注前,其支撑主体41通过连接螺栓43和厚螺母42安装固定于外膜上的设定位置处。
[0031]脱模框架2包括纵移轨道21和垂直连接于其上方的多根横梁。本实施例的纵移轨道21包括工字钢主体211,工字钢的底面设置滑移条212,工字钢主体的两翼板之间设置有筋板和油缸铰接耳板。
[0032]横梁包括中部横梁22和其两侧的端部横梁23,端部横梁23包括水平段和下倾斜段,中部横梁22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与端部横梁23的水平段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中部横梁22的长度扩展应用于各种宽度尺寸的轨顶风道。
[0033]端部横梁23水平段的下表面与工字钢主体211的上翼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0034]内侧模1包括固定下模11、活动上模12和橡胶密封条13,固定下模11和活动上模12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固定成整体,橡胶密封条13固定于活动上模12的顶面,保证内侧模1与先浇顶板混凝土的密贴,防止混凝土漏浆。
[0035]伸缩油缸3铰接于固定下模11和工字钢主体211之间,固定下模11可绕铰接处转动。支撑杆5铰接于端部横梁23的水平段和固定下模11之间。
[0036]伸缩油缸3和支撑杆5均铰接于固定下模11上,固定下模11和活动上模12之间为螺栓螺母连接,所以活动上模12可根据轨顶风道的不同高度尺寸或者下翻梁的布置情况进行更换,使内侧模1具有通用性,同时拆换简单。
[0037]本内模系统通过伸缩油缸实现内侧模的立模和脱模,再通过脱模框架在中部支腿的反滚轮上滑动实现内侧模的整体纵移,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中部支腿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不仅方便拆装,而且在轨顶风道下方的外模拆除后,可通过锥面对液压内模提供支撑力。
[0038]采用本内模系统的施工流程如下:
[0039]在浇注前,安装中部支腿4至外模上,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中部支腿,通过脱模框架2在反滚轮42上滑动,将脱模框架2和内侧模1整体纵移至施工节段;此时伸缩油缸3处于收缩状态,同时将支撑杆5的一端与脱模框架2铰接后旋转置于脱模框架的横梁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内侧模、脱模框架、伸缩油缸和中部支腿;脱模框架包括纵移轨道和垂直连接于其上方的多根横梁,两侧内侧模的底部分别与横梁的两端铰接,内侧模可绕铰接处转动;伸缩油缸在内侧模和纵向轨道之间沿轨顶风道的纵向铰接有多组;中部支腿沿轨顶风道的纵向布置多排,各中部支腿包括支撑主体和其上端连接的反滚轮,支撑主体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体,各中部支腿可拆卸固定于外模上;纵移轨道可纵向移动的安装在中部支腿的反滚轮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模的顶面固定有橡胶密封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模包括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下模和活动上模,所述橡胶密封条固定于活动上模的顶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轨顶风道后浇施工的液压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中部横梁和其两侧的端部横梁,端部横梁包括水平段和下倾斜段,中部横梁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与水平段可拆卸连接,下倾斜段的下端与所述固定下模底部铰接,所述纵移轨道支撑固定于水平段的下表面。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仙桃蒋平文黄浪黄欢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铁五新钢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