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包括:进气室、预冷组件、换热芯体和出气室;预冷组件包括气体通道和冷却液通道,进气室与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连通,换热芯体的进气侧与气体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换热芯体的出气侧与出气室连通。经过预冷组件后的气体的温度会降低,能够实现避免进入换热芯体内的气体温度过高,从而避免换热芯体热应力失效,提高换热芯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换热芯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换热芯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
技术介绍
[0002]中冷器一般是发动机增压系统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
[0003]通常,中冷器包括进气室、换热芯体和出气室,换热芯体包括多个被冷却气体通道和多个冷却气道,多个被冷却气道和多个冷却气道交替设置,进气室和出气室分贝设置在换热芯体的两侧,进气室和出气室均与被冷却气道连通。待冷却的高温气体进入进气室,然后再进入换热芯体中进行换热,然后进入出气室,由出气室排出。
[0004]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对使用区域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的排量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发动机增压系统中的出气温度越来越高,使得中冷器的换热芯体的进气温度过高,从而导致中冷器热应力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中冷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中冷器的换热芯体的进气温度过高,从而导致中冷器热应力失效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中冷器,包括:进气室、预冷组件、换热芯体和出气室;所述预冷组件包括气体通道和冷却液通道,所述进气室与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芯体的进气侧与所述气体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芯体的出气侧与所述出气室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预冷组件包括进液室、预冷芯体和出液室;所述预冷芯体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冷却管,一个冷却管的内部形成一个所述冷却液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形成一个所述气体通道;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均与所述冷却管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与由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至所述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的方向相交设置,所述冷却管的一端设有进液口,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液口。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两侧;
[0010]或者,所述预冷组件还包括转液室,在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同一侧,所述转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侧;所述进液室和所述转液室之间以及所述出液室与所述转液室之间均设有所述冷却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预冷芯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气体通道内封堵件;在所述气体通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气体通道的两端均设有所述封堵件。
[0012]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多个所述冷却管相互独立设置;所述封堵件为封条,相邻两个所述冷却管通过所述封条连接;
[0013]所述预冷芯体还包括隔板,在多个所述冷却管的堆叠方向上,所述隔板设置在多个所述冷却管的最外侧;所述隔板分别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换热芯体连接。
[0014]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堆叠设置的多个所述冷却管通过挤压一体成型;相邻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位于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气体通道开口,所述封堵件为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气体通道开口处。
[0015]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冷却管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冷却管上形成有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分别与所述进气室和换热芯体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预冷组件与所述进气室焊接;和/或,所述预冷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冷器,包括:进气室、预冷组件、换热芯体和出气室;预冷组件包括气体通道和冷却液通道,进气室与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连通,换热芯体的进气侧与气体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换热芯体的出气侧与出气室连通。
[0019]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冷器过程中,发动机增压系统中的高温气体进入进气室,然后通过进气室进入预冷组件的气体通道内,预冷组件的冷却液通道通入冷却液体(如水),高温气体在预冷器内进行预降温,经过预降温的气体随后进入换热芯体内开始换热、冷却,经过冷却后的气体由换热芯体进入出气室,最后气体由出气室排出。经过预冷组件后的气体的温度会降低,能够实现避免进入换热芯体内的气体温度过高,从而避免换热芯体热应力失效,提高换热芯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中冷器中一种预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所示的中冷器中另一种预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所示的预冷组件中一种预冷芯体的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所示的预冷芯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3所示的预冷组件中另一种预冷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0-进气室;20-预冷组件;30-换热芯体;40-出气室;21-进液室;22-预冷芯体;23-出液室;24-封条;25-隔板;26-盖板;27-搭接板;28-转液室;221-冷却管;222-气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冷器,包括进气室10、预冷组件20、换热芯体30和出气室40;预冷组件20包括气体通道222和冷却液通道,进气室10与气体通道222的进气口连通,换热芯体30的进气侧与气体通道222的出气口连通,换热芯体30的出气侧与出气室40连通。
[0031]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过程中,发动机增压系统中的高温气体进入进气室10,然后通过进气室10进入预冷组件20的气体通道222内,预冷组件20的冷却液通道通入冷却液体(如水),高温气体在预冷器内进行预降温,经过预降温的气体随后进入换热芯体30内开始换热、冷却,经过冷却后的气体由换热芯体30进入出气室40,最后气体由出气室40排出。经过预冷组件20后的气体的温度会降低,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室、预冷组件、换热芯体和出气室;所述预冷组件包括气体通道和冷却液通道,所述进气室与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芯体的进气侧与所述气体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芯体的出气侧与所述出气室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组件包括进液室、预冷芯体和出液室;所述预冷芯体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冷却管,一个冷却管的内部形成一个所述冷却液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形成一个所述气体通道;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均与所述冷却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与由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至所述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的方向相交设置;所述冷却管的一端设有进液口,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液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两侧;或者,所述预冷组件还包括转液室,在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同一侧,所述转液室位于所述冷却管的另一侧;所述进液室和所述转液室之间以及所述出液室与所述转液室之间均设有所述冷却管。5.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正银,范晓波,叶建波,陈天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