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4439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合理且足够的雷达检测区域,选择合适参数的工程地质雷达的方式,保证顶管施工处无损检测操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在雷达车底板上设置步进电机、限位框单元、高度调节单元、探测主体、矩形旋转板以及升降摩擦环单元的方式,达到改进型工程地质雷达有效使用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检测方法简单方便、精确有效,工程地质雷达中探测主体的升降、旋转调节操作快捷高效,调节结构自身稳定性高,方便后续拆装维修,以及工程地质雷达检测全面彻底、灵活高效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平定向钻进
,尤其涉及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平定向钻进技术,指的是一种无须挖掘地面的地下管线铺装技术,其中的顶管施工指的是利用千斤顶将管道倒顶入孔道中,这个过程必定会对顶部围岩造成一定的扰动,因此就需要对孔道附近的土层进行雷达探测检测,即无损检测,以确定孔道处下塌、位移与疏松等的情况,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检测全面、精准的雷达探测方法,以及一种自身使用效果方便且灵活的工程地质雷达设备。
[0003]专利公告号为CN210742521U,公告日为2020.06.12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管线探测用地质雷达仪,包括支撑座、减震机构、升降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支撑座的下表面设置有行走机构,所述支撑座的一端安装有手持部。
[0004]但是该技术专利中的地质雷达仪存在探测头升降、旋转调节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能通过设置合理且足够的雷达检测区域,选择合适参数的工程地质雷达的方式,保证顶管施工处无损检测操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在雷达车底板上设置步进电机、限位框单元、高度调节单元、探测主体、矩形旋转板以及升降摩擦环单元的方式,达到改进型工程地质雷达有效使用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检测方法简单方便、精确有效,工程地质雷达中探测主体的升降、旋转调节操作快捷高效,调节结构自身稳定性高,方便后续拆装维修,以及工程地质雷达检测全面彻底、灵活高效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区域为距离顶管中轴线两边各5m的范围,测线之间距离为0.5倍的顶管管径,每条测线测量2次。
[0007]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检测方法中用到工程地质雷达,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使用参数为天线中心频率500MHz、扫描速度67scanns/sec、系统最大动态范围168dB。
[000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结构包括雷达车底板,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上的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上并用于卡合安装所述步进电机的限位框单元,设置在所述限位框单元上并通过向上弹力顶起、向下限位固定的方式以用于升降调节所述步进电机的高度调节单元,设置在所述步进电机上且一端下表面上设有探测主体的矩形旋转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上并通过向下贴合所述高度调节单元方式以用于将所述步进电机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而驱动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行旋转调节的升降摩擦环单元。
[0009]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限位框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上表面上的安装底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并用于卡合固定所述步进电机的两个弧形槽体
板,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的两个螺接柱。
[001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圆形限位筒,设置在所述圆形限位筒内并用于在所述安装底板上向上顶起所述步进电机的顶起弹簧,外侧端开孔套接在所述螺接柱上且内侧端压紧固定在所述步进电机主体上表面上的矩形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接柱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板上方位置处并在所述升降摩擦环单元摩擦驱动后用于向下驱动所述矩形孔板的内螺纹圆环。
[0011]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螺纹圆环环形下表面上并用于在所述矩形孔板上表面上进行滚动摩擦的滚珠。
[0012]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升降摩擦环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下表面上且关于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对称的两个竖向柱,套接设置在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外侧的升降圆环,设置在所述升降圆环外环面上且竖向截面形状为倒直角梯形并通过倾斜面压紧方式以用于在所述步进电机和所述内螺纹圆环之间传递动力的摩擦圈,设置在所述升降圆环上并用于所述竖向柱穿过的限位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上并用于升降调节所述升降圆环高度的拉绳部。
[0013]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拉绳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上且关于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对称的两个穿过孔,设置在所述穿过孔内并向下连接所述升降圆环的拉动绳,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上表面上并用于平衡所述探测主体重量的外螺纹柱,设置在所述外螺纹柱上并设有同一个用于固定两根所述拉动绳的固定点的螺帽,以及设置在所述螺帽环形下端面上并通过受压紧固方式以用于固定旋转后的所述螺帽的弹性圈。
[001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拉绳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穿过孔后且与所述拉动绳水平伸长方向垂直的径向限位圆柱。
[001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升降圆环的材质为配重用铁质,两个所述内螺纹圆环向下移动的旋转方向相同。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工程地质雷达在雷达车底板处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矩形孔板的压紧使用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升降摩擦环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摩擦圈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拉动绳在俯视角度下的使用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两个内螺纹圆环同向旋转并下压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
[0023]实施例:如附图1、2、3、4、5以及附图6所示,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区域为距离顶管中轴线两边各5m的范围,测线之间距离为0.5倍的顶管管径,每条测线测量2次。
[0024]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直径为1m,因此测线之间距离为0.5m,所以测线包括顶管中轴线上方1根,以及两侧各10根,共21根,最后每条测线测量2次,即可保证充分且适宜的测量
面积,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性。
[0025]检测方法中用到工程地质雷达,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使用参数为天线中心频率500MHz、扫描速度67scanns/sec、系统最大动态范围168dB。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参数具有性能好,适用于顶管施工中无损检测的优点,另外本实施例关于检测方法中未提及部分,均按现有技术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检测操作的基本有效性。
[0027]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结构包括雷达车底板11,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11上的步进电机12,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11上并用于卡合安装所述步进电机12的限位框单元1,设置在所述限位框单元1上并通过向上弹力顶起、向下限位固定的方式以用于升降调节所述步进电机12的高度调节单元2,设置在所述步进电机12上且一端下表面上设有探测主体13的矩形旋转板14,以及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14上并通过向下贴合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方式以用于将所述步进电机1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进而驱动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进行旋转调节的升降摩擦环单元3。
[00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程地质雷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区域为距离顶管中轴线两边各5m的范围,测线之间距离为0.5倍的顶管管径,每条测线测量2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方法中用到工程地质雷达,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使用参数为天线中心频率500MHz、扫描速度67scanns/sec、系统最大动态范围168dB。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地质雷达的结构包括雷达车底板(11),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11)上的步进电机(12),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11)上并用于卡合安装所述步进电机(12)的限位框单元(1),设置在所述限位框单元(1)上并通过向上弹力顶起、向下限位固定的方式以用于升降调节所述步进电机(12)的高度调节单元(2),设置在所述步进电机(12)上且一端下表面上设有探测主体(13)的矩形旋转板(14),以及设置在所述矩形旋转板(14)上并通过向下贴合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方式以用于将所述步进电机(1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进而驱动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进行旋转调节的升降摩擦环单元(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框单元(1)包括设置在所述雷达车底板(11)上表面上的安装底板(101),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101)上并用于卡合固定所述步进电机(12)的两个弧形槽体板(102),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101)上的两个螺接柱(10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顶管施工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101)上的圆形限位筒(201),设置在所述圆形限位筒(201)内并用于在所述安装底板(101)上向上顶起所述步进电机(12)的顶起弹簧(202),外侧端开孔套接在所述螺接柱(103)上且内侧端压紧固定在所述步进电机(12)主体上表面上的矩形孔板(203),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接柱(103)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板(203)上方位置处并在所述升降摩擦环单元(3)摩擦驱动后用于向下驱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涛张锋矛彭荣梅王泽秀查广利王岩李尚朱志刘晓建赵慧何永茂刘燕欣解朝泽刘杰张秋芬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金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