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全热交换元件的性能提高。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交替层叠有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均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层叠的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由粘合层(33)接合起来。粘合层(33)中含有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粘合层(33)中含有的纤维素的直径小于构成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全热交换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及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该全热交换元件是在供往室内的室外空气和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之间交换显热和水分(潜热)的交叉流式热交换器。
[0003]全热交换元件通过将平坦片状的多个分隔部件和波纹板状的多个间距保持部件交替层叠而构成。分隔部件和间距保持部件的材质是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在全热交换元件中,隔着分隔部件交替形成有供气侧的多条空气通路和排气侧的多条空气通路。
[0004]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04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如图9所示,在全热交换元件200中,相邻的分隔部件201和间距保持部件202通过粘合剂接合起来。因此,在全热交换元件200中,由通过粘合剂固化而形成的粘合层203覆盖分隔部件201的表面的一部分。
[0007]在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200中,通常使用含有树脂作为粘合成分的粘合剂,来作为将分隔部件201和间距保持部件202接合起来的粘合剂。因此,形成在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200中的粘合层203的透湿性(水分的穿透性)并不太高。
[0008]在全热交换元件中,在一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穿透分隔部件而向在另一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移动。然而,在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200中,是由水分的穿透性较低的粘合层203覆盖分隔部件201的表面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在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200的各分隔部件201中,由粘合层203覆盖的部分的水分的穿透性小于其他部分的水分的穿透性。因此,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200的性能尚有改善的余地。
[0009]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全热交换元件的性能提高。
[0010]-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第一方面的公开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30为对象,该全热交换元件30包括多个分隔部件31、间距保持部件32以及粘合部33,多个所述分隔部件31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形成为平坦片状且留出规定间距层叠起来,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布置在层叠的所述分隔部件31之间且保持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件31的间距,所述粘合部33将所述分隔部件31和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粘合起来,隔着所述分隔部件31交替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所述粘合部33中含有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该纤维素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分隔部件31的纤维素的直径,且小于构成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
[0012]在第一方面中,粘合部33中含有的作为粘合成分的纤维素与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都接合起来。粘合部33中含有的作为粘合成分的纤维素的直径小于构成分隔部件
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因此,粘合部33相对于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的接合强度得到提高。粘合部33的粘合成分、构成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的材料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因此,粘合部33与分隔部件31一样,水分的穿透性相对较高。
[0013]在第一方面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分隔部件31中,由粘合部33覆盖的部分的水分的穿透性和未由粘合部33覆盖的部分的水分的穿透性之差比现有技术中小。因此,根据该方面,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隔板分隔部件31,在第一空气流路36中流动的空气与第二空气流路37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水分交换,从而能够提高全热交换元件30的性能。
[0014]第二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粘合部33的粘合成分即纤维素的直径在2nm以上100nm以下。
[0015]在第二方面中,粘合部33中含有直径在规定范围内的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
[0016]第三方面的公开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公开的基础上,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形成为波纹板状,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的厚度大于所述分隔部件31的厚度。
[0017]在第三方面中,形成为波纹板状的间距保持部件32的厚度大于平坦片状的分隔部件31的厚度。
[0018]第四方面的公开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制造方法为对象,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中,交替层叠有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所述分隔部件31呈平坦片状且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隔着所述分隔部件31交替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并且,该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涂布工序51、52、层叠工序53、54以及干燥工序55、56,在所述涂布工序51、52中,将粘合剂34涂布到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上,所述粘合剂34是含有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的悬浮液,该纤维素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分隔部件31的纤维素的直径,且小于构成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在所述层叠工序53、54中,将所述分隔部件31和在所述涂布工序51、52中涂布所述粘合剂34后的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层叠起来,在所述干燥工序55、56中,使在所述层叠工序53、54中得到的半成品61、62的所述粘合剂34中含有的分散介质蒸发。
[0019]在第四方面中,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制造方法中,进行涂布工序51、52、层叠工序53、54以及干燥工序55、56。在涂布工序51、52中,将含有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的粘合剂34涂布到间距保持部件32上。在层叠工序53、54中,将涂布有粘合剂34的间距保持部件32和分隔部件31层叠起来。在干燥工序55、56中,粘合剂34中含有的分散介质蒸发,分隔部件31和间距保持部件32由粘合剂34的粘合成分即纤维素接合起来。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的简略构成图;
[0021]图2是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简图;
[0022]图3是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23]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0024]图5是示出经过第一涂布工序处理后的间距保持部件的立体简图;
[0025]图6是在第一层叠工序中进行层叠的间距保持部件和分隔部件的立体简图;
[0026]图7是示出经过第二涂布工序处理后的第一半成品的立体简图;
[0027]图8是在第二层叠工序中进行层叠的多个第一半成品的立体简图;
[0028]图9是现有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对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进行说明。
[0030]-换气装置-
[0031]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设在换气装置10中。此处,对包括全热交换元件30的换气装置10进行说明。
[0032]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0包括收纳全热交换元件30的壳体15。在壳体15上,设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供气口17、内部空气吸入口18以及排气口19。在壳体15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供气侧通路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包括多个分隔部件(31)、间距保持部件(32)以及粘合部(33),多个所述分隔部件(31)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形成为平坦片状且留出规定间距层叠起来,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由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构成,布置在层叠的所述分隔部件(31)之间且保持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件(31)的间距,所述粘合部(33)将所述分隔部件(31)和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粘合起来,隔着所述分隔部件(31)交替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部(33)中含有纤维素作为粘合成分,该纤维素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分隔部件(31)的纤维素的直径,且小于构成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的纤维素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部(33)的粘合成分即纤维素的直径在2nm以上100n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形成为波纹板状,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的厚度大于所述分隔部件(31)的厚度。4.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全热交换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木义孝,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