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373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30
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通过给出PTAT电流产生的新方式,能够精简掉原有结构中的运放及电流镜,并采用电阻在带隙基准源的输出端对PTAT电流进行分流,从而有利于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所述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六PMOS管的漏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互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带隙基准电压源技术,特别是一种能低电压下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 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通过多个MOS管与多个三极管的新组合给出了PTAT电流产生的新方式,能够精简掉原有结构中的运放及电流镜,并采用电阻在带隙基准源的输出端对PTAT电流进行分流,从而有利于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

技术介绍

[0002]带隙基准电压源因不受电源、温度和工艺参数影响等优点被广泛使用,然而在低电源电压应用中,传统的带隙基准源(一般为1.2V)将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应用低压带隙基准源(低压带隙基准源,所述低压是指低于传统带隙基准源1.2V)。但目前普遍使用的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结构大多功耗较大,电路结构复杂。一般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通过组合正/ 负温度系数的电压或正/负温度系数的电流来产生带隙基准电压,其均需要额外的运放来产生正温度系数电压(即具有正温度系数的ΔV
BE
)。运放通过强制两个PNP晶体管的发射极电位相同,从而产生正温度系数的ΔV
BE
。这样的运放会增加系统功耗和电路面积,并且运放自身的失调会影响输出带隙基准电压的精度。例如,运算放大器的等效输入失调电压 (Vos)会被数倍放大后体现在输出端(VBG,带隙基准电压),影响电路性能。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如果通过多个MOS管与多个三极管的新组合实现PTAT(proportional to absolute temperature,与绝对温度成正比)电流产生的新方式以精简掉原有结构中的运放及电流镜,则有利于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通过多个MOS管与多个三极管的新组合给出了PTAT电流产生的新方式,能够精简掉原有结构中的运放及电流镜,并采用电阻在带隙基准源的输出端对PTAT电流进行分流,从而有利于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所述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中的低压是指低于传统带隙基准源1.2V。
[000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所述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六PMOS 管的漏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互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
[0006]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五NMOS管的漏极,第三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
源电压端。
[0007]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PMOS管的栅极互连后分别连接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接地端。
[0008]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互连后连接偏置电压输入端,所述偏置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
[0009]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面积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面积为1:n,n为大于1的整数。
[0010]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
[0011]本专利技术技术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由现有技术中的PNP三极管改变为NPN三极管,能够使得第一三极管的第一集电极电流Ic1等于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集电极电流Ic2,在第一电阻R1两端形成电压差ΔV
BE
,从而产生PTAT电流I1。PTAT电流直接作用在输出端(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VBG),不需要通过电流镜传输,精度更高。本专利技术通过节省额外运放而能够降低电路功耗和减小电路面积。虽然基极电流会在输出电压中造成失调,影响输出电压精度,但是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加入补偿电阻R4,可以抵消基极电流产生的影响,例如,调整R4的阻值,基极电流对输出电压的影响能够被很好的抵消掉。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实施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在图1中加入基极电流补偿电阻R4后的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列示如下:Vcc-电源电压或电源电压端;GND-接地端;Vbn-偏置电压输入端; VBG-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或带隙基准电压;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M1-第一NMOS管;M2-第二PMOS管;M3-第三PMOS管;M4-第四NMOS管; M5-第五NMOS管;M6-第六PMOS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
-ꢀ
第四电阻(或称为平衡电阻或基极电流补偿电阻);Ic1-第一集电极电流;Ic2-第二集电极电流;Ib1-第一基极电流;Ib2-第二基极电流;I1-第一电流或PTAT电流(PTAT,proportional to absolute temperature,与绝对温度成正比);I2-第二电流;I3-第三电流;1:n-表示Q1比 Q2的面积比(或两者三极管的个数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图1-图2)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
[0016]图1是实施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在图1中加入基极电流补偿电阻R4后的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包括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VBG,所述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VBG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R1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六PMOS管M6的漏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六PMOS管M6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端Vcc,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基极互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端GND,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GND。所述第六PMOS管M6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五NMOS管M5的漏极,第三PMOS管M5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五NMOS管M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所述带隙基准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六PMOS管的漏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互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五NMOS管的漏极,第三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电压下能降低功耗和提高精度的CMOS低压带隙基准电压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程益王野闫守宝于翔
申请(专利权)人: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