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患者转运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350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患者转运单,包括转运单本体和设置于转运单本体边缘的多个把手,所述转运单本体由头部承托区、颈部连接区和身体承托区依次相连构成,所述颈部连接区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身体承托区的宽度;所述把手分别设置于头部承托区、身体承托区两侧;头部承托区的长度大于颈部连接区且小于身体承托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患者转运单置于患者身下,头部承托区、颈部连接区和身体承托区分别对应患者的头、颈、身体位置,在危重患者的搬动中起到辅助支撑作用,节省医务人员的体力活动,减少直接搬运患者所产生的压力及患者搬运时产生的摩擦力,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患者转运单


[0001]本技术属于患者转运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患者转运单。

技术介绍

[0002]医院经常需要移动危重或活动受限的患者,例如患者转换病床,或由病床转入手术台时,需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快速移动;目前通常是使用普通床单承托起患者身体,医护人员拉起普通床单的边角将患者移入转换病床或手术台,拉起普通床单的边角,床单受力不均匀,造成患者身体滚动,不适于危重患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患者转运单,能够适用于危重、活动受限的患者快速移动,在移动时可以避免患者颈部受力造成的患者头部左右扭转。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患者转运单,包括转运单本体1和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边缘的多个把手5,所述转运单本体1由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依次相连构成,所述颈部连接区3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的宽度;所述把手5分别设置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两侧,所述颈部连接区3不设置把手;头部承托区2的长度大于颈部连接区3的长度且小于身体承托区4的长度。
[0006]进一步的,所述颈部连接区3两侧设置长方形或半圆弧形的凹槽6,凹槽6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两侧长边相对位置,其长度为10cm至15cm。
[0007]进一步的,所述把手5包括头部把手201,所述头部承托区2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个头部把手201。
[0008]进一步的,所述把手5包括身体部把手202,所述身体承托区4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三至六个身体部把手202,身体部把手202沿身体承托区4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身体承托区4长度为1.3m,其宽度为0.9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承托区2长度为20cm,其宽度为0.9m。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患者转运单具有以下优势:
[0012](1)目前对于危重及活动受限的患者的移动没有一个合适方便的辅助物品,本技术所述的患者转运单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技术所述的患者转运单能够作为的移动危重及活动受限患者的辅助物品,转运单本体按照承托患者的身体位置分为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颈部连接区3设置于头部承托区2和身体承托区4之间,颈部连接区3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的宽度,优选的,颈部连接区3设置长方形或半圆弧形的凹槽6,所述的颈部连接区3、凹槽6以便于对患者头部和身体位置的分别发力,避免患者颈部受力造成患者头部左右扭转,改善患者移动过程中的受力结构,提拉把手时使转运单本体的受力集中在一条线,移动时减少患者身体的滚动;能够适用于危重、活动受限的患者快速移动。
[0013](2)优选的,所述头部承托区2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个把手,身体承托区4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多个把手,提拉把手时使转运单本体的受力集中在一条线,改善患者移动过程中的受力结构,在移动时减少患者身体的滚动。
[0014](3)本技术所述的患者转运单置于患者身下,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分别对应患者的头、颈、身体位置,在危重及活动无耐力患者的搬动中起到辅助支撑作用,节省医务人员的体力活动,减少直接搬运患者所产生的压力及患者搬运时产生的摩擦力,减少患者痛苦。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患者转运单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患者转运单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转运单本体;2-头部承托区;3-颈部连接区;4-身体承托区;5-把手;6-凹槽;201-头部把手;202-身体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4]如图1所示,一种患者转运单的实施例一,包括转运单本体1和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边缘的多个把手5,所述转运单本体1由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依次相连构成,所述颈部连接区3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的宽度;所述把手5分别设置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两侧,所述颈部连接区3不设置把手;头部承托区2的长度大于
颈部连接区3的长度且小于身体承托区4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颈部连接区3两侧设置长方形凹槽6,凹槽6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两侧长边相对位置,其长度为10cm至15cm。
[0025]所述转运单本体按照承托患者的身体位置分为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颈部连接区3设置于头部承托区2和身体承托区4之间,颈部连接区3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的宽度,以便于对患者头部和身体位置的分别发力,避免患者颈部受力,改善患者移动过程中的受力结构;提拉把手时使转运单本体的受力集中在一条线,移动时减少患者身体的滚动。
[0026]如图2所示,一种患者转运单的实施例二,进一步的,所述颈部连接区3两侧设置半圆弧形的凹槽6。该颈部连接区3两侧不设置把手,避免患者颈部受力,避免患者颈部受力造成患者头部左右扭转。
[0027]如图1、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把手5包括头部把手201,所述头部承托区2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个头部把手201。提拉头部把手201时使转运单本体的受力集中在一个位置,移动时减少患者身体的滚动。
[0028]如图1、2所示,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患者转运单,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运单本体(1)和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边缘的多个把手(5),所述转运单本体(1)由头部承托区(2)、颈部连接区(3)和身体承托区(4)依次相连构成,所述颈部连接区(3)的宽度小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的宽度;所述把手(5)分别设置于头部承托区(2)、身体承托区(4)两侧,所述颈部连接区(3)不设置把手;头部承托区(2)的长度大于颈部连接区(3)的长度且小于身体承托区(4)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连接区(3)两侧设置长方形或半圆弧形的凹槽(6),凹槽(6)设置于转运单本体(1)两侧长边相对位置,其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莎胡连莲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