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用封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73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封条,涉及换热器零部件领域,包括封条本体,封条本体的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相对设置,用来固定换热器的两个隔板;封条本体的内表面向外表面方向凹设有第一凹口部;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上均开设有若干等间隔凹设的“匚”状槽,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均呈阶梯方波状蜿蜒;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波峰表面设置有用于涂设焊料的料槽;进一步地,封条本体上开设有减重通孔,在取得一定的结构可靠性的同时能够尽量降低封条的材料消耗量,减轻封条重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保障换热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产成本。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用封条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零部件
,尤其是一种换热器用封条。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等行业,其是将热量从一种载热介质传递给另一种载热介质的装置,以实现系统中热量的有效传递,起到流体温度控制的作用。
[0003]在换热器领域,板翅式换热器鉴于体积紧凑、成本较低在众多场合下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板翅式换热器来说,换热芯体主要由若干隔板、翅片交错叠置而成,换热器的夹层通道的密封一般是通过将封条焊设在一对隔板上,封条的两个侧边分别钎焊于翅片上下的两个隔板上,以此使得隔板、翅片、封条构成的流体介质通道是封闭的,因此,在板翅式换热器的成型结构中,封条是关键零部件之一,封条的可靠性关乎换热器长期的工作稳定性。现有技术中,封条和隔板之间在固定时焊料涂敷空间有限,焊料接触面积小,容易造成局部受冲击而开裂,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考虑到换热器长期的工作稳定性及企业的成本,需要考虑在有限的材料成本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封条结构的可靠性,以取得封条结构可靠性和材料集约性的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封条,以求在实现封条结构可靠性的同时,来兼顾封条原材料消耗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包括封条本体,所述封条本体呈条状延伸;所述封条本体的周向侧壁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焊接面、内表面、第二焊接面及外表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固定换热器的相邻两个隔板;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内表面向所述外表面方向凹设,形成有用于面向换热芯体的第一凹口部;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上均开设有若干等间隔凹设的“匚”状槽,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表面均呈阶梯方波状蜿蜒;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面的“匚”状槽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的“匚”状槽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波峰表面设置有用于涂设焊料的料槽;所述封条本体上还开设有减重通孔,所述减重通孔贯穿所述封条本体,所述减重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封条本体的条状延伸方向一致。
[0007]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第一凹口部的剖面为弧状,或者,所述第一凹口部呈矩形槽状凹陷。
[0008]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料槽为U型槽或梯形槽。
[0009]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减重通孔的剖面呈圆形;或者,所述减重通孔呈螺纹孔状。
[0010]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封条本体的外表面还开设有第二
凹口部,所述第二凹口部沿所述封条本体的条状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封条本体。
[0011]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第二凹口部的剖面呈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或圆弧状。
[0012]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用封条呈一体式结构。
[0013]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包括封条本体,封条本体的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相对设置,用来固定换热器的两个隔板;封条本体的内表面向外表面方向凹设有第一凹口部;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上均开设有若干等间隔凹设的“匚”状槽,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均呈阶梯方波状蜿蜒;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波峰表面设置有用于涂设焊料的料槽;进一步地,封条本体上开设有减重通孔,在取得一定的结构可靠性的同时能够尽量降低封条的材料消耗量,减轻封条重量,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保障换热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实施例1:
[0019]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参照图1,包括封条本体1,所述封条本体1呈条状延伸;所述封条本体1的周向侧壁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焊接面11、内表面12、第二焊接面13及外表面14;所述第一焊接面11及所述第二焊接面13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固定换热器的相邻两个隔板;所述内表面12与所述外表面14相对设置,所述内表面12向所述外表面14方向凹设,形成有用于面向换热芯体的第一凹口部15;所述第一焊接面11及所述第二焊接面13上均开设有若干等间隔凹设的“匚”状槽16,所述第一焊接面11及所述第二焊接面13的表面均呈阶梯方波状蜿蜒;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面11的“匚”状槽与所述第二焊接面12的“匚”状槽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面11及所述第二焊接面13的波峰表面设置有用于涂设焊料的料槽17;所述封条本体1上还开设有减重通孔18,所述减重通孔18贯穿所述封条本体1,所述减重通孔18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封条本体1的条状延伸方向一致。
[0020]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换热器用封条在实施时,将换热器换热芯体的上隔板同第一焊接面11通过焊料焊接固定,将换热器的下隔板与第二焊接面13通过焊料焊接固
定。在固定成型的过程中,在第一焊接面11及第二焊接面13的表面涂敷焊料,焊料会通过料槽17及匚状槽16与隔板充分接触,提升了隔板与封条本体1焊接固定的密封可靠性。对于本技术所述的“第一焊接面11及第二焊接面13的波峰表面”,作如下理解:封条本体1的第一焊接面11处设置所述“匚”状槽的区域表面为所述第一焊接面的波谷表面,其余表面为所述第一焊接面11的波峰表面;所述封条本体1的第二焊接面13处设置所述“匚”状槽的区域表面为所述第二焊接面13的波谷表面,其余表面为所述第二焊接面13的波峰表面。由于设置了料槽17及匚状槽16,涂敷的焊料会更加充分地在隔板与封条本体1之间铺开,为封条与隔板之间的焊接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焊料的涂敷位置更容易定位,焊料更容易与隔板充分接触,虚焊漏焊的可能性降低,增强了封条结构固定的可靠性。
[0021]对于料槽17,优选为U型槽(参照图1理解)或梯形槽(图中未示出),U型槽或梯形槽的槽口形状加工简便,制造成本较低,料槽17在第一焊接面11及第二焊接面13(第二焊接面13上的料槽在图中未示出,参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用封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封条本体,所述封条本体呈条状延伸;所述封条本体的周向侧壁表面包括依次邻接的第一焊接面、内表面、第二焊接面及外表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固定换热器的相邻两个隔板;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内表面向所述外表面方向凹设,形成有用于面向换热芯体的第一凹口部;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上均开设有若干等间隔凹设的“匚”状槽,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表面均呈阶梯方波状蜿蜒;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面的“匚”状槽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的“匚”状槽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面及所述第二焊接面的波峰表面设置有用于涂设焊料的料槽;所述封条本体上还开设有减重通孔,所述减重通孔贯穿所述封条本体,所述减重通孔的延伸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文荣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光阳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