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液压泵站本体,壳体内还设有四个风冷机构,液压泵站本体位于四个风冷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风冷机构包括降温风扇以及用于驱动降温风扇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运动的驱动组件;液压泵站还包括冷水箱、降温水箱及蛇形冷凝水管,冷水箱和降温水箱均设于壳体内,液压泵站本体包括油箱,蛇形冷凝水管环绕设置于油箱的外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油箱的散热效果,保证了液压泵站本体的工作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温风扇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使得降温风扇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泵站
,具体涉及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
技术介绍
[0002]液压泵站采用符合液压系统要求的液压油作煤质,由电机经泵送出符合要求的流量的液压油供系统使用,液压油一般为循环使用,并且当系统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油温会迅速升高,油温一旦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液压泵站需要停止工作,为了保证液压泵站的工作效率,需要一种冷却速度快的液压泵站,保证油液的正常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通过散热孔、风冷机构及蛇形冷凝水管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油箱的散热效果,保证了液压泵站本体的工作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温风扇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使得降温风扇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进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液压泵站本体,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四个风冷机构,所述液压泵站本体位于四个所述风冷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所述风冷机构包括降温风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降温风扇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降温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所述液压泵站本体;
[0005]所述液压泵站还包括冷水箱、降温水箱及蛇形冷凝水管,所述冷水箱和所述降温水箱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液压泵站本体包括油箱,所述蛇形冷凝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油箱的外侧壁,所述蛇形冷凝水管包括进水口A和出水口A,所述冷水箱包括进水口B和出水口B,所述降温水箱包括进水口C和出水口C,所述进水口A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一输水管与所述出水口B连通,所述出水口A通过第二水泵和第二输水管与所述进水口C连通,所述出水口C通过第三水泵和第三输水管与所述进水口B连通。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风冷机构和蛇形冷凝水管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液压泵站本体的降温速度,保证液压泵站本体的工作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温风扇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使得降温风扇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进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
[0007]上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螺旋轴、导向柱、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螺旋轴;所述第一螺旋轴和所述导向柱均垂直设于壳体内底部,所述第一螺旋轴底部与固定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轴上套设有第一螺套,所述第一螺套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导向柱上滑动套设有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朝向所述第一螺旋轴一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螺旋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
第二螺旋轴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转动连接的一端与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旋轴上套设有第二螺套,所述第二螺套上固定连接有风扇固定座,所述降温风扇固定安装于所述风扇固定座上。
[0008]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螺旋轴转动,实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及第二螺旋轴组成的结构沿Y轴方向运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二螺旋轴转动,实现风扇固定座在X轴方向的运动,进而实现了降温风扇的在Y轴方向上进行升降运动和在X轴方向上进行左右运动。
[0009]上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中,所述第二螺旋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壳体内底壁平行。
[0010]上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中,所述液压泵站本体通过升降机构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矩形结构,所述壳体的开口端铰接有盖体。
[0011]通过升降机构驱动液压泵站本体上下运动,方便液压泵站本体的放入或取出,进而方便液压泵站本体的维修。
[0012]上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板和升降组件,所述液压泵站本体固定于所述升降板的上端面,所述升降板下端面通过四个所述升降组件与所述壳体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外套管、电动升降柱及升降杆,所述外套管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底部,所述电动升降柱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升降杆的下端面与所述电动升降柱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的上端面与所述升降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0013]上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中,所述壳体外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内填充有海绵。
[0014]通过散热孔内填充的海绵吸收液压站本体发出的噪音,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噪音向外传播,避免了液压泵站本体发出的噪音对人体产生伤害。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技术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通过散热孔、风冷机构及蛇形冷凝水管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油箱的散热效果,保证了液压泵站本体的工作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0017]2、本技术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中,降温风扇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使得降温风扇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进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液压泵站本体进行降温。
[0018]3、本技术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通过散热孔内填充的海绵吸收液压站本体发出的噪音,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噪音向外传播,避免了液压泵站本体发出的噪音对人体产生伤害。
[0019]4、本技术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通过升降机构驱动液压泵站本体上下运动,方便液压泵站本体的放入或取出,进而方便液压泵站本体的维修。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部结构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壳体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B部结构放大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壳体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中C部结构放大图;
[0026]图7为图5中D部结构放大图。
[0027]各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0028]壳体1、盖体2、液压泵站本体3、降温风扇4、冷水箱5、降温水箱6、蛇形冷凝水管7、第一水泵8、第一输水管9、第二水泵10、第二输水管11、第三水泵12、第三输水管13、第一驱动电机14、第一螺旋轴15、导向柱16、第二驱动电机17、第二螺旋轴18、海绵19、第一螺套20、第二螺套21、第一固定板22、第二固定板23、导向套筒24、风扇固定座25、升降板26、外套管27、电动升降柱28、升降杆29。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30]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液压泵站本体,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四个风冷机构,所述液压泵站本体位于四个所述风冷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所述风冷机构包括降温风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降温风扇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降温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所述液压泵站本体;所述液压泵站还包括冷水箱、降温水箱及蛇形冷凝水管,所述冷水箱和所述降温水箱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液压泵站本体包括油箱,所述蛇形冷凝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油箱的外侧壁,所述蛇形冷凝水管包括进水口A和出水口A,所述冷水箱包括进水口B和出水口B,所述降温水箱包括进水口C和出水口C,所述进水口A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一输水管与所述出水口B连通,所述出水口A通过第二水泵和第二输水管与所述进水口C连通,所述出水口C通过第三水泵和第三输水管与所述进水口B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高效降温散热的液压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螺旋轴、导向柱、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螺旋轴;所述第一螺旋轴和所述导向柱均垂直设于壳体内底部,所述第一螺旋轴底部与固定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轴上套设有第一螺套,所述第一螺套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导向柱上滑动套设有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朝向所述第一螺旋轴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青峰,
申请(专利权)人:豪士科安全装备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