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包括:管体、侧支架组、椅座、椅背、驱动源,侧支架组具有第一侧支架及第二侧支架,管体装设于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椅座装设于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椅座具有底面,底面具有二第一结合部及二第二结合部,其中一个第一结合部与第一侧支架枢接,另一个第一结合部与第二侧支架枢接,椅背设置于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椅背与椅座的第二结合部连接,使椅背与椅座得以连动,驱动源连接于所述椅背靠近于管体的一端,以驱动所述椅背位移。以驱动所述椅背位移。以驱动所述椅背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座椅,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椅背倾斜角度的座椅。
技术介绍
[0002]大部分交通工具的座椅皆设计为可调整椅背倾斜角度的型态,特别有一种座椅能够同时调整椅背及椅座的倾斜角度,于椅背倾斜的过程中,椅座具有相应的位移量,而现有技术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具有各种不同设计,如图1所示,为其中一种态样,包括:
[0003]第一椅背单元61、第一固定座62、第一移动座63及第一连杆组64,第一椅背单元61与第一固定座62连接,第一连杆组64的其中一端枢设于椅背单元61,另一端枢设于第一固定座62,于第一连杆组64两端之间另具有枢设点641,枢设点641连接第一移动座63的其中一端,因此,当使用者控制第一椅背单元61向后倾斜时,便能够通过第一连杆组64的枢设点641带动第一移动座63相应的向后位移,另外,第一固定座62与第一椅背单元61连接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座管621,而第一移动座63面对第一座管621的一侧具有一卡槽631,第一移动座63移动至卡槽631卡设于第一座管621为止。
[0004]现有技术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的另一结构的设计如图2所示,包括:
[0005]第二移动座71、第二连杆组72及二第二座管73,第二连杆组72的其中一端系供以枢设于第二椅背单元74,第二连杆组72的另一端则枢设于第二移动座71,第二移动座71设置于二第二座管73上,第二移动座71面对二第二座管73的一侧具有二卡止凸部71A,二卡止凸部71A的两侧分别衔接有弧面71B,当使用者控制第二椅背单元74向后倾斜时,第二连杆组72即连动第二移动座71移动,使第二移动座71靠近第二椅背单元74的一端沿着弧面71B的弧度下降,以达到连动之效。
[0006]现有技术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的另一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包括:
[0007]第三椅背单元81、第三移动座82、椅座部83及多个栓体84,第三移动座82上具有多个长槽821,第三椅背单元81上具有二栓体84,第三移动座82上亦具有二栓体84,各栓体84分别滑设于各长槽821内,当第三椅背单元81向后倾斜时,第三椅背单元81通过第三连杆组85连动第三移动座82移动,且第三移动座82为长槽821引导,使第三移动座82向后、向下移动。
[0008]由前述可知,现有技术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在作动时,往往在椅背后倾时椅座会对应的向前突出并翘起,然而,一般大众运输工具如飞机、高铁的座椅各列之间的间距系相当的窄,乘客在乘坐时双脚往往不具有足够的伸展空间,由此,当椅背在后倾时,椅座进一步的向前推移,将缩小乘客前方的空间,进而让乘客有不佳的乘坐体验,为此,需要一种椅背后倾时能够同时保持乘客前方空间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主要目的在座椅内部有限空间设置连杆机构,使椅背倾躺后达成以下二效果。
[0010]其一,乘员的臀部随着座盘向下转动而其膝部不向前或向上移动保持原有乘座空间且不影响脚部原有伸展空间。
[0011]其二,于倾躺过程中设计一平均受力驱动机构装置使乘员臀部保持原有位置向后倾躺不会左右移动或摇晃并增加椅背结构稳定性。
[0012]为达前述目的,本技术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包括:
[0013]管体;
[0014]侧支架组,具有第一侧支架及第二侧支架,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之间间隔一距离,所述管体装设于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分别具有衔接的第一躯段及第二躯段,所述第一躯段与所述第二躯段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管体装设于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的第一躯段;
[0015]椅座,装设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所述椅座装设于所述管体上,所述椅座具有底面,所述底面面对所述管体,所述椅座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底面具有二第一结合部及二第二结合部,其中一个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一侧支架枢接,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二侧支架枢接;
[0016]椅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所述椅背枢设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的第二结合部连接,使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得以连动;以及
[0017]驱动源,连接于所述椅背靠近于所述管体的一端,定义所述椅背靠近于所述管体的一端为带动端,所述驱动源供以驱动所述带动端位移。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0019]图2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0020]图3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的作动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的作动示意图。
[0026]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0027]现有技术:
[0028]第一椅背单元 61
[0029]第一固定座 62
[0030]第一移动座 63
[0031]第一连杆组 64
[0032]枢设点 641
[0033]第二移动座 71
[0034]卡止凸部 71A
[0035]弧面 71B
[0036]第二连杆组 72
[0037]第二座管 73
[0038]第二椅背单元 74
[0039]第三椅背单元 81
[0040]第三移动座 82
[0041]长槽 821
[0042]椅座部 83
[0043]栓体 84
[0044]本技术:
[0045]管体 P
[0046]横向 Y
[0047]侧支架组 10
[0048]第一侧支架 11
[0049]第二侧支架 12
[0050]第一躯段 11A、12A
[0051]第二躯段 11B、12B
[0052]内侧面 11S、12S
[0053]椅座 20
[0054]第一端 20A
[0055]第二端 20B
[0056]底面 21
[0057]第一结合部 22
[0058]第一组设孔 221
[0059]第二结合部 23
[0060]第二组设孔 231
[0061]椅背 30
[0062]第一侧面 31
[0063]第二侧面 32
[0064]第一穿孔 G1
[0065]第二穿孔 G2
[0066]带动端 35
[0067]驱动源 40
[0068]连杆 50
[0069]第一连杆 51
[0070]第二连杆 5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侧支架组,具有第一侧支架及第二侧支架,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之间间隔一距离,所述管体装设于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分别具有衔接的第一躯段及第二躯段,所述第一躯段与所述第二躯段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管体装设于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的第一躯段;椅座,装设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所述椅座装设于所述管体上,所述椅座具有底面,所述底面面对所述管体,所述椅座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底面具有二第一结合部及二第二结合部,其中一个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一侧支架枢接,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一结合部与第二侧支架枢接;椅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之间,所述椅背枢设于所述第一侧支架、第二侧支架,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的第二结合部连接,使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得以连动;以及驱动源,连接于所述椅背靠近于所述管体的一端,定义所述椅背靠近于所述管体的一端为带动端,所述驱动源供以驱动所述带动端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沿着横向延伸,所述第一侧支架及所述第二侧支架系沿着所述横向排列,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延伸方向为所述横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分别具有内侧面,所述第一侧支架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支架的内侧面相互面对,所述第一侧支架与第二侧支架于第一躯段的内侧面分别装设枢柱,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第一组设孔,所述枢柱插设于所述第一组设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盘及椅背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架分别具有内侧面,所述第一侧支架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纪衡,许进标,黄忠立,林香筍,陈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