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吊装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27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3
一种新型吊装房,包括第一架体,第一架体的两侧设有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第一架体底端固定有减震支腿,第二架体包括底部架体、顶部架体、侧面架体、前门架和后门架,底部架体的一端与第一架体的下端铰接,底部架体与侧面架体铰接,顶部架体的与第一架体铰接,顶部架体的两侧设有双联气推杆,双联气推杆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架体的上端,双联气推杆的自由端铰接在顶部支架上,底部架体的外侧设有气弹簧,气弹簧的固定端铰接在底部架体的上,气弹簧的自由端交接在侧面架体的下端侧壁上,第三架体与第二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可折叠占用空间少,有利于转场运输。运输。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吊装房


[0001]本技术属于吊装房设计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吊装房。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国家的基建设施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建作业常常发生在野外,例如公路的铺设、铁路的铺设、风力发电站的建设、水力发电站的建设等。为了方便野外作业及兼顾工人的生活,作业单位通常需要在野外为作业人员搭建房屋。野外环境较为恶劣,这无疑给工作人员在野外搭设房屋增加了难度。更重要的是,野外作业具有时间性,待作业完成之后需要更换作业地点,这就需要房屋具有可拆卸、能循环利用等特性。
[0003]为了实现房屋的可拆装运输的性能,目前的可拆卸房屋通常由多块板材(例如石棉瓦)通过锚固件(例如螺栓组件)实现装配。在拆装的过程中,操作工人需要逐块进行操作。无论是组装还是拆卸,上述结构的房屋均需要操作工人逐块进行操作。我们知道,构成房屋所需的板材数量和构件种类较多,逐个进行拆装无疑会导致拆装工作量巨大,这不但不利于房屋的快速拆装。而且还会给本来就比较辛苦的操作工人带来更大的工作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新型吊装房,能够自动折叠组装,折叠后空间减小,方便装卸和搬运,避免了拆卸和组装带来的麻烦。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吊装房拆卸运输,组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吊装房,包括第一架体,第一架体为呈长方体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一架体的外侧设有空调支架。第一架体的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第一架体底端的四角处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减震支腿,所述减震支腿包括竖直固定在第一架体底端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内套设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橡胶减震垫。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具有弹性的固定柱,固定柱插接在橡胶减震垫内。所述支撑管上开设有对称设置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竖直设置,所述支撑柱上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有销轴,支撑管与支撑柱通过销轴可滑动连接。第二架体包括底部架体、顶部架体、侧面架体、前门架和后门架,所述底部架体、顶部架体、侧面架体、前门架和后门架之间围城第二空间。底部架体的内端与第一架体的下端通过合页铰接,底部架体的外端与竖直设置的侧面架体通过合页铰接,顶部架体的内端与第一架体的上端通过合页铰接,侧面架体的顶端和顶部支架的外侧分别固定有锁鼻,侧面架体和顶部架体通过锁鼻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架体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双联气推杆,双联气推杆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架体的上端,双联气推杆的自由端铰接在顶部支架上。所述双联气推杆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气推杆,双联气推杆的固定端和自由端分别铰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呈Z型,固定座分别对应固定在第一架体的上端和顶部架体的侧边上,固定座的另一端开设有两个铰接孔,固定座通过铰接孔与对应的双联气推杆铰接。底部架体的外侧设有气弹簧,气弹簧的固定端铰接在底部架体上,气弹簧的自由端交接在侧面架体的下端侧壁上,所述前门架和后门架对称铰接在第一架体上。第三架体与第二架体具
有相同的结构,第三架体具有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内部连通。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架体的底端固定有电动葫芦支架,电动葫芦支架上固定有电动葫芦,第一架体的顶端设有定滑轮组,底部架体上固定有吊耳,钢丝绳绕过定滑轮组与吊耳可拆卸固定连接。
[0007]优选地,新型吊装房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双联气推杆、气弹簧和电动葫芦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09]减震支腿的设置在运输时,减缓了吊装房运输时的振动,保护了吊装房;底部架体、顶部架体和侧面架体的围城的第二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折叠,减小了吊装房的整体空间,方便运输;双联气推杆和气弹簧的设置可以自动实现对底部架体、侧面架体和顶部架体进行折叠,机械代替人工,使得位置角度调节的更加精确;电动葫芦的设置给吊装房的折叠提供动力,节省了人力。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15]图6为减震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减震支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8为本技术减震支腿的剖面图;
[0018]图9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19]图10为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第三架体;4、减震支腿;5、双联气推杆;6、气弹簧;7、锁鼻;8、空调支架;9、电动葫芦;11、第一空间;21、第二空间;22、底部架体;23、顶部架体;24、侧面架体;25、前门架;26、后门架;31、第三空间;41、支撑管;42、支撑柱;43、橡胶减震垫;44、固定柱;45、条形通孔;46、固定孔;51、固定座;91、电动葫芦支架;92、定滑轮组;93、钢丝绳;94、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8所示,一种新型吊装房,包括第一架体1,第一架体1为呈长方体的第一空间11,所述第一架体1的外侧设有空调支架8,空调支架8用来安装空调。第一架体1的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第一架体1底端的四角处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减震支腿4。所述减震支腿4包括竖直固定在第一架体1底端的支撑管41,所述支撑管41内套设有支撑柱42,支撑柱42的顶端固定有橡胶减震垫43。支撑柱42的顶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具有弹性的固定柱44,橡胶减震垫43上开设有安装孔,固定柱44通过安装孔插接在橡胶减震垫43内。所述支撑管41上开设有对称设置的条形通孔45,条形通孔45竖直设置,所述支撑柱42上开设有固定孔46,固定孔46内设有销轴,支撑管41与支撑柱42通过销轴可滑动连接。第
二架体2包括底部架体22、顶部架体23、侧面架体24、前门架25和后门架26,所述底部架体22、顶部架体23、侧面架体24、前门架25和后门架26之间围城第二空间21。底部架体22的内端与第一架体1的下端通过合页铰接,底部架体22的外端与竖直设置的侧面架体24通过合页铰接,顶部架体23的内端与第一架体1的上端通过合页铰接。侧面架体24的顶端和顶部支架23的外侧分别固定有锁鼻7,侧面架体24和顶部架体23通过锁鼻7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架体23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双联气推杆5,双联气推杆5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架体1的上端,双联气推杆5的自由端铰接在顶部支架23上。所述双联气推杆5包括两个上下并列设置的气推杆,双联气推杆5的固定端和自由端分别铰接有固定座51,所述固定座51呈Z型,固定座51分别对应固定在第一架体1的上端和顶部架体23的侧边上,固定座51的另一端开设有两个铰接孔,固定座51通过铰接孔与对应的双联气推杆5铰接。底部架体22的外侧设有气弹簧6,气弹簧6的固定端铰接在底部架体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吊装房,包括第一架体,第一架体为呈长方体的第一空间,第一架体的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架体底端的四角处分别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减震支腿,第二架体包括底部架体、顶部架体、侧面架体、前门架和后门架,所述底部架体、顶部架体、侧面架体、前门架和后门架之间围成第二空间,底部架体的内端与第一架体的下端铰接,底部架体的外端与竖直设置的侧面架体铰接,顶部架体的内端与第一架体的上端铰接,所述顶部架体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双联气推杆,双联气推杆的固定端铰接在第一架体的上端,双联气推杆的自由端铰接在顶部支架上;底部架体的外侧设有气弹簧,气弹簧的固定端铰接在底部架体上,气弹簧的自由端铰接在侧面架体的下端侧壁上,所述前门架和后门架对称铰接在第一架体上;第三架体与第二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三架体具有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内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吊装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支腿包括竖直固定在第一架体底端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内套设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橡胶减震垫,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具有弹性的固定柱,固定柱插接在橡胶减震垫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磊刘文国宋俊杰李国斌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市茄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