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包括叠合板,内墙模板,叠合板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板,叠合板的右侧底部固定设置有卡槽,叠合板的左侧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外部两侧上端及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钉,连接板与叠合板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该结构过减震弹簧A减少叠合板与内墙模板之间的横向震动,通过减震弹簧B降低了叠合板底部的震动,使叠合板与内墙模板之间连接更加稳定,通过连接杆将叠合板与连接板进行连接,通过连接杆套对连接杆进行固定,加强两者的连接,通过密封条提升两者内部连接的密封性,通过密封片提升两者外部连接的密封。者外部连接的密封。者外部连接的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内墙是指在室内起分隔空间的作用,没有和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墙体,叠合板与内墙模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连接才能进行混凝土建筑,两者连接的紧密程度及强度将影响建筑质量及安全。
[0003]目前,现有的叠合板与内墙模板在连接后两者连接的整体性及密封性不佳,连接存在缝隙,在建筑过程中出现漏液的情况,同时叠合板的减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具备的优点叠合板与内墙模板在连接后整体性与密封性良好,叠合板减震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叠合板与内墙模板在连接后两者连接的整体性及密封性不佳,连接存在缝隙,在建筑过程中出现漏液的情况,同时叠合板的减震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包括叠合板,内墙模板,所述叠合板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板,所述叠合板的右侧底部固定设置有卡槽,所述叠合板的左侧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部两侧上端及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钉,所述连接板与叠合板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加固板的左端下方与内墙模板的右侧顶部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连接件的中间顶部及底部固定设置弹性柱,所述连接件与加固板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密封条。
[0006]优选的:所述加固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块,且所述卡块的形状、大小、位置与卡槽相契合,两者紧密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呈“U”字形,且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与叠合板左侧底部之间均匀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B。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内部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A,且所述减震弹簧A共有六个,三个一组等间距分别设置于连接板两侧。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贯穿设置于叠合板与连接板之间,且所述连接杆设置于两个减震弹簧A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为呈中空状,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外部活动套接有连接杆套,且所述连接杆的内部两侧活动套接有连接螺栓。
[0011]优选的:所述内墙模板、加固板及连接件外部固定连接有密封片,且所述密封片为
倒“L”状。
[0012]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通过减震弹簧A减少叠合板与内墙模板之间的横向震动,通过减震弹簧B降低了叠合板底部的震动,使叠合板与内墙模板之间连接更加稳定。
[0014]2、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通过连接杆将叠合板与连接板进行连接,通过连接杆套对连接杆进行固定,加强两者的连接,通过连接螺栓将内墙模板与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保证了内墙模板、连接板、叠合板三者连接的稳定性及整体性。
[0015]3、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通过支撑柱对连接件的两端进行支撑,提升两者连接间的强度,通过弹性柱减少两者连接间的震动,通过密封条提升两者内部连接的密封性,通过密封片提升两者外部连接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整体连接结构纵向剖面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叠合板;2、内墙模板;3、连接板;4、减震弹簧A;5、连接螺栓;6、连接杆套;7、固定钉;8、减震弹簧B;9、连接杆;10、支撑柱;11、弹性柱;12、连接件;13、密封片;14、卡槽;15、卡块;16、加固板;17、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2,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包包括叠合板1,内墙模板2,叠合板1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板16,叠合板1的右侧底部固定设置有卡槽14,加固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5,且卡块15的形状、大小、位置与卡槽14相契合,两者紧密连接,叠合板1的左侧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连接板3呈“U”字形,且连接板3的顶部与叠合板1左侧底部之间均匀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B8,连接板3的左、右两侧内部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A4,且减震弹簧A4共有六个,三个一组等间距分别设置于连接板3两侧,连接板3的外部两侧上端及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钉7,连接板3与叠合板1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贯穿设置于叠合板1与连接板3之间,且连接杆9设置于两个减震弹簧A4之间,连接杆9为呈中空状,连接杆9的两端外部活动套接有连接杆套6,且连接杆9的内部两侧活动套接有连接螺栓5,加固板16的左端下方与内墙模板2的右侧顶部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件12,连接件12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柱10,连接件12的中间顶部及底部固定设置弹性柱11,连接件12与加固板16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密封条17,内墙模板2、加固板16及连接件12外部固定连接有密封片13,且密封片13为倒“L”状。
[0021]工作时,工作人员首先将本技术正确的安装及连接,通过连接板3对叠合板1的左侧下方进行固定,通过减震弹簧A4减少叠合板1与内墙模板2之间的横向震动,通过减
震弹簧B8降低了叠合板1底部的震动,使叠合板1与内墙模板2之间连接更加稳定;然后通过连接杆9将叠合板1与连接板3进行连接,通过连接杆套6对连接杆9进行固定,加强两者的连接,通过连接螺栓5将内墙模板2与连接板3进行连接、固定,保证了内墙模板2、连接板3、叠合板1三者连接的稳定性及整体性,最后通过加固板16对叠合板1的底部进行加固、保护,通过连接件12将叠合板1底部与内墙模板2顶部进行连接,通过支撑柱10对连接件12的两端进行支撑,提升两者连接间的强度,通过弹性柱11减少两者连接间的震动,通过密封条17提升两者内部连接的密封性,通过密封片13提升两者外部连接的密封性。
[002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包括叠合板(1),内墙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1)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板(16),所述叠合板(1)的右侧底部固定设置有卡槽(14),所述叠合板(1)的左侧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的外部两侧上端及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钉(7),所述连接板(3)与叠合板(1)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加固板(16)的左端下方与内墙模板(2)的右侧顶部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件(12),所述连接件(12)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柱(10),所述连接件(12)的中间顶部及底部固定设置弹性柱(11),所述连接件(12)与加固板(16)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密封条(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5),且所述卡块(15)的形状、大小、位置与卡槽(14)相契合,两者紧密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与内墙模板的安装节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佑,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左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