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130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棱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7<CT/TTL*10<3其中,CT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上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有更多的空间,可实现轻薄化的需求,并且,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特性,获得较好的光学性能。获得较好的光学性能。获得较好的光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搭载于其上的摄像镜头也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广角镜头,长焦镜头,TOF镜头等。
[0003]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电子产品轻薄化的发展趋势,现有的电子产品通常配置焦距较短的超薄镜头,但拍摄远景时成像效果不佳,而长焦镜头普遍尺寸较长,安装在轻薄化的电子设备上变得困难。因此,如何实现一种成像质量好且能够满足轻薄化要求的长焦镜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
[0006]棱镜,所述棱镜包括入射面、反射面及出射面;
[0007]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8]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0009]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0010]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0011]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0012]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001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4]1.7<CT/TTL*10<3;
[0015]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0016]上述光学成像系统通过增加反射棱镜来偏折光学成像系统内的光传递路线,使得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以将原本堆积在纵轴的系统体积转为横向,使得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有更多的空间,可实现轻薄化的需求,并且,合理分配曲折力,压缩各透镜的间隙,使之更为紧凑,也使得镜筒结构的设计更趋向于简单,同时在保证长焦特性下光学成像系统系统的总长不会过度增大,成像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证。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负,所述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屈折力为负,且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8]如此,通过合理配置屈折力及各个透镜的面型,可有效减小光学成像系统的整体尺寸,以满足小型化的特点。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0]f*ImgH/10≥1.75mm2;
[0021]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0022]如此,可通过增大芯片的尺寸来提高像素数,保证长焦镜头的分辨率,若低于下限,像素提升变得困难,同时焦距太短,不利于长焦镜头在背景虚化时的拍摄体验。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4]0.8mm-1
<tanω/P*100<3mm-1

[0025]其中,ω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述棱镜包括入射面、反射面及出射面,所述棱镜被同时垂直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的表面截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为所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0026]如此,可将视场角的大小控制在小范围内,使光线更容易从棱镜的反射面到达透镜内,不易出现全反射等有害光路,若高于上限,棱镜尺寸偏小,易发生漏光等现象,若低于下限,棱镜的尺寸过大,导致整个模组大型化,不符合轻薄化的趋势。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8]7<D/f*100<14;
[0029]其中,D为所述棱镜的出射面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030]如此,通过控制棱镜的出射面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可以控制光束在棱镜处的发散角度,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此外可以降低棱镜及透镜的组装难度。若高于上限,则距离过大,光线发散广,透镜的口径增大,整体镜头大型化,若低于下限,空间偏小,组装难度增加。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2]0.22<(R7+R8)/(R7-R8)<3.3;
[0033]其中,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0034]如此,第四透镜可提供一部分正屈折力,且第四透镜像侧面在光轴处为凸面,合理优化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在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之间的空气间隙,使透镜之间的排布更紧凑,同时可以避免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弯曲过大。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6]f12/f>0.49;
[0037]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038]如此,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正透镜,可共同为光学成像系统提供正屈折力,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的值不低于下限,可使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不会过大,保证整个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较长的焦距值,以实现背景虚化的拍
摄体验。
[00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40]-4<f4/R8<-0.9;
[0041]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0042]如此,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同方向弯曲,满足上述关系式,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较好的平衡色差及平衡畸变的能力。
[00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44]0.15<v3/(v1+v2)<0.24;
[0045]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0046]如此,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为正透镜,可提供正屈折力,控制整个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长,第三透镜为负透镜,给第三透镜配置较小的阿贝数,校正球差,可提高分辨率,若高于上限,第三透镜矫正像差的能力不足,光学成像系统调制传递函数下降,分辨率降低,若低于下限,材料成本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棱镜,所述棱镜包括入射面、反射面及出射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7<CT/TTL*10<3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负,所述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为正,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屈折力为负,且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f*ImgH/10≥1.75mm2;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0.8mm-1
<tanω/P*100<3mm-1
;其中,ω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述棱镜被同时垂直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的表面截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为所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7<D/f*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晗张文燕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