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122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信号显示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为所述单片机供电,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和信号显示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电子电路控制卷膜器行程的新方法取代机械齿轮结构,让卷膜器可设置足够大的行程,从而解决现有的电动卷膜器机械结构设置行程的局限。机械结构设置行程的局限。机械结构设置行程的局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卷膜器
,特别是指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温室可调节幕帘装置中,薄膜的张开和收卷动作动力大部分是通过电动卷膜器来提供的,大型温室的幕帘装置也可能采用电动卷膜器来实现对幕帘的调节动作。在现有技术的电动卷膜器中,是采用机械齿轮结构来限制卷膜器的最大行程,弊端是最大行程受机械结构和卷膜器容积的限制,实际使用中有最大行程不够、机械齿轮易损坏、也不便于现场安装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动卷膜器采用机械齿轮结构来限制卷膜器的最大行程,弊端是最大行程受机械结构和卷膜器容积的限制,实际使用中有最大行程不够、机械齿轮易损坏、也不便于现场安装等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包括包括单片机、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信号显示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为所述单片机供电,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和信号显示控制电路。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构成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三极管Q8、电磁继电器K1和直流电机,三极管Q8的基集连接电阻R24的一端,发射极连接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24和电阻R41的公共端连接单片机,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磁继电器K1 的引脚5,二极管D9的阴极和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4连接电源VCC,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1连接电容C35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电容C3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连接断路器F1的一端,断路器 F1的另一端连接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2。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包括红外光电耦合器U4,红外光电耦合器U4的发光管的引脚1经电阻R25连接电压 VMCU,引脚2连接单片机的电流驱动引脚,引脚4接地,引脚3分别连接电阻R26的一端和单片机的中断引脚,电阻R26的另一端接电压VMCU。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电源极性检测电路、极性转换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电路包括将输入的电源两极串联限流电阻后分别接入两个光耦EL357;电源两极输入线分别为A线和B 线,A线接入光耦U5的发射管正极和光耦U6的发射极负极;B线接入光耦U5 的发射管负极和光耦U6的发射管正极;光耦U5、光耦U6的信号输出连接单片机的不同引脚,若电源的正负极转换则单片机读取不同的输入信号。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极性转换电路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的3、4引脚分别连接电源两极输入线B线和A线,所述整流桥的1引脚连接电阻R42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2和二极管D11的一端,二极管D11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的引脚2并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稳压芯片LM1的引脚1、电容C3和电容C34的公共端,电容C3和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稳压芯片LM1的引脚2连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3的阴极,二极管D13的阳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9、电阻R29和电容C4,输出稳定电压V CC,电容C4和电容C9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电阻R29连接电阻 R33的一端,其公共端反馈采样信号给稳压芯片LM1的引脚4,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信号显示控制电路包括连接单片机接口的三极管驱动电路、连接单片机接口的74HC595驱动芯片的电路,连接上述三极管驱动电路以及74HC595驱动芯片和LED数码管的电路,其中共阴极数码管每一位的阴极公共端连接独立的三极管驱动电路;共阴极数码管每一位的阳极段信号输入端连接在同一个74HC595芯片的8位并行信号输出端,数码管采用分时扫描的方式驱动显示。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子电路控制卷膜器行程的新方法,让卷膜器可设置足够大的行程,不再使用机械齿轮结构来限制卷膜器的最大行程,从而解决现有的电动卷膜器机械结构设置行程的局限。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0014]图2是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原理图;
[0015]图3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的原理图;
[0016]图4是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的原理图;
[0017]图5是信号显示控制电路原理图;
[0018]图6为单片机、控制按钮和看门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包括包括单片机、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信号显示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为所述单片机供电,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和信号显示控制电路。
[0021]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2-图6,对本技术的优选电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2]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构成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三极管Q8、电磁继电器 K1和直流电机,三极管Q8的基集连接电阻R24的一端,发射极连接电阻R41 的一端,电阻R24和电阻R41的公共端连接单片机,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5,二极管D9的阴极和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4连接电源VCC,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1连接电容C35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电容C3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连接断路器F1的一端,断路器F1的另一端连接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2。
[0023]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包括红外光电耦合器U4,红外光电耦合器U4的发光管的引脚1经电阻R25连接电压VMCU,引脚2连接单片机的电流驱动引脚,引脚4接地,引脚3分别连接电阻R26的一端和单片机的中断引脚,电阻R26 的另一端接电压VMCU。用单片机的P20口灌电流驱动红外光电耦合器和发光管,这样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信号显示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为所述单片机供电,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和信号显示控制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构成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三极管Q8、电磁继电器K1和直流电机,三极管Q8的基集连接电阻R24的一端,发射极连接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24和电阻R41的公共端连接单片机,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5,二极管D9的阴极和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4连接电源VCC,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1连接电容C35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电容C3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和直流电机的公共端连接断路器F1的一端,断路器F1的另一端连接电磁继电器K1的引脚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机转数检测电路包括红外光电耦合器U4,红外光电耦合器U4的发光管的引脚1经电阻R25连接电压VMCU,引脚2连接单片机的电流驱动引脚,引脚4接地,引脚3分别连接电阻R26的一端和单片机的中断引脚,电阻R26的另一端接电压VMCU。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码电动卷膜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极性检测和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电源极性检测电路、极性转换电路,所述电源极性检测电路包括将输入的电源两极串联限流电阻后分别接入两个光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云张明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三力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