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095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汽车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在油箱上连接压力传感器,热交换器的冷却水出水管路上连接的水温传感器,热交换器内的油层上方通过进油管路连通油箱,油层下方通过旁通回油管路连接转子,定子的进油口通过进油管路一连接油箱,定子的出油口通过进油管路二串联连接节流阀、单向阀最终连接旁通回油管路至热交换器的油层,润滑油泵通过润滑油泵吸油管路连接油箱的底部。利用步进电机和比例阀的结构形式来替代电磁空气比例阀,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比例阀为液力缓速器提供所需的压缩空气,再由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给ECU控制器,使液力缓速器产生的制动力矩更加稳定,故障少,控制更加简易准确。更加简易准确。更加简易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


[0001]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汽车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行驶速度普遍提高。同时一些商用汽车的大型发展,其最大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增加了车辆行驶的惯性。高速、频繁制动导致制动效能降低同样在威胁着道路运输重型商用汽车的行车安全。因此汽车上必须加装辅助制动装置,当前大部分液力缓速器是在压缩空气控制工作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空气比例阀进、出液力缓速器油箱,从而保证了缓速器工作时的所需压力。但是电磁空气比例阀在安装时或长期工作后易于出现阀杆卡顿的现象,导致液力缓速器无法退出工作,且不便于维护维修,给用户造成很大的使用隐患,同时也影响了车辆的制动性能,且大部分电磁比例阀来源于国外进口,价格较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易控制、性能可靠的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
[0004]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包括油箱、ECU控制器、转子、定子、传动轴、润滑油泵、步进电机、热交换器,其特点是,在油箱上连接压力传感器,热交换器的冷却水出水管路上连接的水温传感器,转子连接的旁通回油管路上连接的油温传感器,与比例阀连接的步进电机均通过线束连接ECU控制器,形成控制单元,比例阀上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一连接油箱,比例阀的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消声器通过排气管路二与比例阀的排气口连通,比例阀安装在步进电机的输出轴端,热交换器内的油层上方通过进油管路连通油箱,油层下方通过旁通回油管路连接转子,定子的进油口通过进油管路一连接油箱,定子的出油口通过进油管路二串联连接节流阀、单向阀最终连接旁通回油管路至热交换器的油层,转子、定子与传动轴安装在同一轴线上,并安装在一个油腔内,在定子上连接浮球阀,在浮球阀上方连接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上端与大气相通,润滑油泵装在传动轴的末端,润滑油泵通过润滑油泵吸油管路连接油箱的底部。
[000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利用步进电机和比例阀的结构形式来替代电磁空气比例阀,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比例阀为液力缓速器提供所需的压缩空气,再由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给ECU控制器,还能通过车辆ECU通讯采集到车辆的相关信号,时时掌握液力缓速器和车辆运行状态,不仅能使液力缓速器发挥出最佳的制动性能,还能起到保护液力缓速器的作用。使液力缓速器产生的制动力矩更加稳定,故障少,控制更加简易准确,避免了电磁空气比例阀经常出现的卡顿不工作现象,降低了液力缓速器的使用故障,提高了液力缓速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液力缓速器的成本,安装维修方便,增强了用户使用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0006]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
[0007]图1是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结构流程图。
[0008]图中,1-转子;2-定子;3-浮球阀;4-油气分离器;5-步进电机;6-ECU控制器;7-比例阀;8-消声器;9-供气管路;10-注油螺堵;11-压力传感器;12-油箱;13-水温传感器;14-热交换器;15-放油堵;16-单向阀;17-节流阀;18-油温传感器;19-进油管路一;20-润滑油泵吸油管路;21-进油管路二;22-旁通回油管路;23-冷却水进水管路;24-冷却水出水管路;25-排气管路一;26-排气管路二;27-润滑油泵;28-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参照附图1,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是在油箱12的上方通过排气管路一25连接比例阀7的排气口,供气管路9与比例阀7的进气口连通,消声器8通过排气管路二26与比例阀7的排气口连通,比例阀7安装在步进电机5的输出轴端,步进电机5用线束连接ECU控制器6,在油箱12的底部用进油管路一19和润滑油泵吸油管路20分别连接定子2的进油口和润滑油泵27,进油管路一19同时连接热交换器14的油层上方出油口。在油箱12的上方连接压力传感器11,压力传感器11用线束连接ECU控制器6。在油箱12的上方设有注油螺堵10,在油箱12的下面设放油堵15。在热交换器14内一层为水质、一层油质,油介质进口与油箱12出油管路相通,油介质出口与进油管路二21和旁通回油管路22相通。热交换器14内的水管进口与冷却水进水管23相通、出水口与冷却水出水管路24相通。在冷却水出水管路24上连接水温传感器13,水温传感器13用线束连接ECU控制器6。在传动轴28上装有转子1和润滑油泵27,传动轴28与转子1和润滑油泵27进行同轴连接,并驱动转子1和润滑油泵27工作。转子1、定子2与传动轴28安装在同一轴线上,并安装在一个油腔内,转子1、定子2带叶片表面相向安装,叶片与轴向垂直面成一定角度,均布在转子1、定子2的圆弧凹槽内,凹槽将油腔内分成转子1、定子2外油腔和转子1、定子2内油腔,转子1、定子2内油腔通过叶片又分成多个圆弧油腔,形成转子1、定子2工作腔。在定子2的上方连接浮球阀3,在浮球阀3内设有浮球和油封,在浮球阀3的上方连接油气分离器4,油气分离器4上端与大气相通。油气分离器4通过定子2叶片上的排气孔与转子1、定子2构成的工作腔相通。在旁通回油管路22上连接油温传感器18,油温传感器18用线束连接ECU控制器6。在定子2和热交换器14之间的进油管路二21上设有串联的节流阀17和单向阀16,单向阀16对流经节流阀17的油液起到阻尼,防止油液倒流作用。进油管路二21与旁通回油管路22与热交换器14内的油层下方连通。
[001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在工作时,步进电机5根据ECU控制器6发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比例阀7,切断排气管路一25与排气管路二26连通,连通气源供气管路9与进排气管路一25,通过调整气源供气管路9与排气管路一25开口大小,调整进入油箱12的进气量,进而保证油箱12油液上方按设定压缩空气压力值的动态平衡,来满足液力缓速器工作时所需的油压及油流量。ECU控制器6通过水温传感器13、油温传感器18、压力传感器11反馈信号,分析液力缓速器当前工作状态信息后会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步进电机5驱动比例阀7,将排气管路一25与气源供气管路9完全闭合,使排气管路一25与排气管路二26完全连通,此时液力缓速器油箱12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压缩空气通过排气管路二26排出至大气中,油箱12上方无压缩空气,液力缓速器停止工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箱内部压力可控式液力缓速器,包括油箱(12)、ECU控制器(6)、转子(1)、定子(2)、传动轴(28)、润滑油泵(27)、步进电机(5)、热交换器(14),其特征在于,在油箱(12)上连接压力传感器(11),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出水管路(24)上连接的水温传感器(13),转子(1)连接的旁通回油管路(22)上连接的油温传感器(18),与比例阀(7)连接的步进电机(5)均通过线束连接ECU控制器(6),形成控制单元,比例阀(7)上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一(25)连接油箱(12),比例阀(7)的进气口与供气管路(9)连通,消声器(8)通过排气管路二(26)与比例阀(7)的排气口连通,比例阀(7)安装在步进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东李文亮肖遥杨锦明金龙峰吴迪房思奇姜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