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0373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风机、喷射式供料器、波纹管、分配器、出肥管、进肥管、肥箱、排肥器、导肥管、开沟器、覆土刮板等。风机、喷射式供料器、波纹管、分配器、进肥管、出肥管、导肥管等部件构成气力输送分配系统,该系统整体固接于机架。排肥器下端与喷射供料器上端相通,排肥器上端与肥箱固接。开沟器固接在机架下侧,覆土刮板位于开沟器后侧并与开沟器铰接。导肥管连通出肥管固定在开沟器与覆土刮板之间。机架可通过螺栓或其他链接固件与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水稻插秧机或水稻直播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排肥装置排肥均匀性、一致性差,容易堵塞等问题。容易堵塞等问题。容易堵塞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多万公顷,总产量近2亿吨,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30%和总产量的40%,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米为主食。水稻插秧时,定量、均匀,可靠地施肥是保证秧苗均匀营养,保证秧苗均匀生长的必要因素,水稻的长势,结穗均匀是保证水稻高产和稳产的重要条件。现阶段我国水稻生产环节一直沿用人工或机械撒施的方式,通过翻地前或翻地后,耙地后讲肥料撒施于田面。通过旋耕机械或搅浆平地混拌,泡田后实现土肥相融。这种方式,一般每公顷施肥25公斤左右,此种施肥方式,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水稻秧苗吸收肥料不一致,造成水稻长势、高矮、结穗大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比较理想的施肥方式是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它可以保证水稻插秧时实现定位,定量、均匀,可靠地施肥,保证均匀稳定的水稻秧苗养分,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0003]目前我国的施肥机械仍然以槽轮式排肥机械为主,各行排量一致性较差且在应用于侧深施肥时容易发生堵肥等现象。而现有的侧深施肥装置往往是简单的机械式与气力输送式,排肥均匀性与连续性不够好且容易拥堵,不能自由调节排肥通路,开沟覆土效果也不佳,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因此,气力分配系统的高效率输送效果和优异的分配效果在侧深施肥领域的应用十分具有优势。将侧深施肥技术与气力分配系统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施肥均匀性、连续性并控制排肥管路的通闭,设计新型开沟覆土机构强化排肥效果将显著发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肥均匀性、连续性差、各行排量一致性较差以及无法靠行补肥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包括机架及连接于机架的风机、肥箱、供料喷射器及开沟器,肥箱通过排肥器连接于供料喷射器的进料端,风机的出风端连接供料喷射器的进风端,用于将肥料驱动至供料喷射器的出料端,供料喷射器的出料端通过分配器连接导肥管,开沟器设置于导肥管的前方。
[0007]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排肥器设有用于驱动排肥器工作的排肥电机以及用于调节排肥轴工作长度的调节手轮。
[0008]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分配器包括进肥管及多个出肥管,进肥管通过波纹管连接于供料喷射器的出料端,出肥管连接导肥管。
[0009]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出肥管还设有管路开关。
[0010]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进肥管竖向设置,所有出肥管以进肥管的中心为轴心对称设置。
[0011]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风机的出风端与供料喷射器共线,且排肥器的出料口向风机的出风端的方向倾斜。
[0012]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开沟器与覆土刮板相对于机架的位置可以调节。
[0013]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导肥管的后方还设有覆土刮板。
[0014]优选,前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覆土刮板通过刮板支架连接于开沟器。
[0015]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采用气力分配输送系统实现“一器多行”排肥,排肥均匀性、连续性较好、各行排量一致性较好。由于是通过气流驱动肥料通过分配器进入至导肥管,因此肥料是以一定速度均匀地强制排入开沟器开出的排肥沟中,有效防止了堵塞问题。并且排肥量的大小可通过电控排肥系统进行调节,排肥深度方便可调,最大施肥深度可达10-12cm。
[0017]本技术的进肥管竖直设置,且各个出肥管以进肥管的中心为轴心对称设置,并设置有波纹管与分配器,因此肥料能够相对均匀地进入至各个导肥管,实现所有导肥管之间肥料的均匀分布,这样就实现了所有施肥沟内肥料的均匀分布。同时,本技术装置每一个的出肥管都带有可以独立控制通闭的开关,可以单独控制目标作物行的施肥作业,也可以方便完成田间扫边作业,并保证施肥量的均匀性。此外,本技术装置还设置有相对位置可以调节的开沟器与覆土刮板,开沟器选型可调式钝角开沟器,有利于防止秸秆混合物引起的堵塞问题,并能够实现自由定位精准排肥。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轴测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分配器的轴向剖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风机、排肥器、供料喷射器的剖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控制原理框图;
[0022]附图标记的含义:1-机架;2-风机;3-肥箱;4-供料喷射器;5-分配器;6-导肥管;7-开沟器;8-覆土刮板;31-排肥器;32-排肥电机;33-调节手轮;41-波纹管;51-进肥管;52-出肥管;81-刮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包括机架1及连接于机架1的风机2、肥箱3、供料喷射器4及开沟器7,肥箱3通过排肥器31连接于供料喷射器的进料端,风机2的出风端连接供料喷射器4的进风端,用于将肥料驱动至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通过分配器5连接导肥管6,开沟器7设置于导肥管6的前方。
[0025]具体的,排肥器31设有用于驱动排肥器31工作的排肥电机32以及用于调节排肥轴工作长度的调节手轮33。
[0026]如图2所示:分配器5包括进肥管51及多个出肥管52,进肥管51通过波纹管41连接于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出肥管52连接导肥管6。考虑到肥料受到风力及重力的双重作用,为了使所有出肥管52的出肥量保持均匀,本实施例的进肥管51优选竖向设置,并且所有的出肥管52以进肥管51的中心为轴心对称设置,由于进肥管51竖向设置,肥料在进肥管51内会分配均匀,这样肥料从进肥管51进入至分配器5时,并且由于各个出肥管52以进肥管51的中心为轴心对称设置,因此肥料能够相对均匀地进入至各个导肥管6,实现所有导肥管6之间肥料的均匀分布。出肥管52还设有管路开关53,可通过管路开关53控制相应导肥管6是否工作,例如需要右侧靠行补肥时,可以选择关闭左侧出肥管52对应的管路开关53,阻止肥料颗粒从左侧导肥管6送出,以达到单侧靠行补肥的效果。
[0027]采用波纹管41还具有以下好处:波纹管41向内有等距分布的凸起,这些凸起与向上的肥料进行碰撞,使向上运动的肥料不断撞击回弹,提升肥料的分散效果,有利于提升施肥的均匀性。
[0028]当肥料进入至田间之后,还需要进行土壤的回填,因此本实施例导肥管6的后方还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及连接于机架(1)的风机(2)、肥箱(3)、供料喷射器(4)及开沟器(7),所述肥箱(3)通过排肥器(31)连接于供料喷射器的进料端,所述风机(2)的出风端连接供料喷射器(4)的进风端,用于将肥料驱动至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所述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通过分配器(5)连接导肥管(6),所述开沟器(7)设置于导肥管(6)的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肥器(31)设有用于驱动排肥器(31)工作的排肥电机(32)以及用于调节排肥轴工作长度的调节手轮(3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力输送分配式侧深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5)包括进肥管(51)及多个出肥管(52),所述进肥管(51)通过波纹管(41)连接于供料喷射器(4)的出料端,所述出肥管(52)连接导肥管(6)。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瑞银张一帆丁艳锋窦祥林李刚华刘正辉张卫建程彪段庆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