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0346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16
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包括气体源,气体稳压泵,缓冲罐,球阀,压力表,油藏模型,LCR测试仪,收集器;所述气体源与油藏模型内部经管路连接,其连接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有气体稳压泵,缓冲罐,球阀和压力表;所述LCR测试仪分别与油藏模型侧壁上设置的LCR探头电连接;所述收集器与油藏模型内部经管路连接。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缝洞型油藏的气驱油物理模型,精确定制实验所需的模拟缝洞模型层,使得实验环境更接近真实条件,实验所用的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由多组渗透率与孔隙度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层叠而成,能够根据研究需要搭配组合出所需的油藏模型,并研究气驱对此类缝洞型油藏的驱替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油气开发实验设备
,特别是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碳酸盐岩油藏是全球油气开发油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0%左右,而在中国西部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约为探明储量的2/3,是我国石油增产的主要领域。缝洞型碳酸盐油藏的储集介质主要由溶洞、裂缝和溶孔构成,分布结构呈离散状,内部流体流动规律复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因此,对于缝洞型碳酸盐油藏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的驱替实验中主要利用填砂或加工岩心来对地层进行模拟,依靠外部加工和改变夹持结构调整模型的内部构造,对于具有不规则内部结构的缝洞型油藏模型,现有的外部加工和调整手段难以做到精确模拟,进而容易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同时,模拟地层用的岩心和填砂模型结构种类单一,无法模拟出多种地质条件组合而成的真实地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包括气体源,气体稳压泵,缓冲罐,球阀,压力表,油藏模型,LCR测试仪,收集器,所述气体源与油藏模型内部经管路连接,其连接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有气体稳压泵,缓冲罐,球阀和压力表,所述LCR测试仪分别与油藏模型侧壁上设置的LCR探头电连接,所述收集器与油藏模型内部经管路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油藏模型包括有机玻璃侧板,模拟缝洞模型层,有机玻璃夹板,模拟注气井,模拟采出井,所述有机玻璃侧板组成侧壁,与所述有机玻璃夹板组成的上下盖粘合形成密封透明容器,所述模拟缝洞模型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密封透明容器内部,所述模拟注气井和所述模拟采出井分别穿过密封透明容器上盖伸入模拟缝洞模型层中。
[0006]进一步的,所述有机玻璃夹板外侧环绕设置有金属外框,所述金属外框之间设置有至少四组以金属外框中心对称分布的固定螺栓。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透明容器中至少有两组孔隙度和渗透率各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上下层叠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注气井与气体源经管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模拟采出井与收集器经管路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孔隙度和渗透率各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均以覆膜砂为原料,经3D打印技术制得。
[0011]进一步的,所述LCR探头穿过有机玻璃侧板伸入模拟缝洞模型层中。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3]1、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缝洞型油藏的气驱油物理模型,可根据实验需求,精
确定制实验所需的模拟缝洞模型层,使得实验环境更接近真实条件,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
[0014]2、实验所用的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由多组渗透率与孔隙度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层叠而成,能够根据研究需要搭配组合出所需的油藏模型,可有效模拟真实条件下不同地质构造重叠组合时所形成的缝洞型油藏,并研究气驱对此类缝洞型油藏的驱替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油藏模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气体源,2 气体稳压泵,3 缓冲罐,4 球阀,5 压力表,6 油藏模型,7 LCR测试仪,8 收集器,61 有机玻璃侧板,62 金属外框,63 模拟缝洞模型层,64 有机玻璃夹板,65 固定螺栓,66 模拟注气井,67 模拟采出井,68 LCR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以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2]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气体源1与油藏模型6内部经管路连接,其连接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有气体稳压泵2,缓冲罐3,球阀4和压力表5,LCR测试仪7分别与油藏模型6侧壁上设置的LCR探头68电连接,收集器8与油藏模型6内部经管路连接,有机玻璃侧板61组成侧壁,与有机玻璃夹板64组成的上下盖粘合形成密封透明容器,模拟缝洞模型层63层叠设置于密封透明容器内部,模拟注气井66和模拟采出井67分别穿过密封透明容器上盖伸入模拟缝洞模型层63中,有机玻璃夹板64外侧环绕设置有金属外框62,金属外框62之间设置有四组以金属外框62中心对称分布的固定螺栓65,密封透明容器中有三组孔隙度和渗透率各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63上下层叠设置,模拟注气井66与气体源1经管路连接,模拟采出井67与收集器8经管路连接,孔隙度和渗透率各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63均以覆膜砂为原料,经3D打印技术制得,LCR探头68穿过有机玻璃侧板61伸入模拟缝洞模型层63中。
[0023]气体源1与油藏模型6内部经管路连接,其连接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有气体稳压泵2,缓冲罐3,球阀4和压力表5,从而可保证实验气源的稳定供应,并可从压力表5上获得相关的实验压力数据。
[0024]实验所用的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由多组渗透率与孔隙度不同的模拟缝洞模型层63层叠而成,能够根据实验需要使得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产生不同的渗透层,可模拟真实条件下不同地质构造重叠组合时所形成的缝洞型油藏,并研究气驱对此类缝洞型油藏的驱替效果。
[0025]有机玻璃侧板61组成侧壁,与有机玻璃夹板64组成的上下盖,粘合形成密封透明容器,根据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的总体积确定密封透明容器的规格,使有机玻璃组成的侧壁与上下盖分别紧贴三维缝洞型油藏模拟地层的侧面与上下端,起到压紧地层模型的作用,之后再将有机玻璃侧板61与有机玻璃夹板64用胶粘牢。
[0026]有机玻璃夹板64外侧环绕设置有金属外框62,金属外框62之间设置有四组以金属外框62中心对称分布的固定螺栓65,螺栓连接可进一步压紧有机玻璃夹板64,提高密封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源(1),气体稳压泵(2),缓冲罐(3),球阀(4),压力表(5),油藏模型(6),LCR测试仪(7),收集器(8);所述气体源(1)与油藏模型(6)内部经管路连接,其连接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有气体稳压泵(2),缓冲罐(3),球阀(4)和压力表(5);所述LCR测试仪(7)分别与油藏模型(6)侧壁上设置的LCR探头(68)电连接;所述收集器(8)与油藏模型(6)内部经管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气驱油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模型(6)包括有机玻璃侧板(61),模拟缝洞模型层(63),有机玻璃夹板(64),模拟注气井(66),模拟采出井(67),所述有机玻璃侧板(61)组成侧壁,与所述有机玻璃夹板(64)组成的上下盖粘合形成密封透明容器,所述模拟缝洞模型层(63)层叠设置于所述密封透明容器内部,所述模拟注气井(66)和所述模拟采出井(67)分别穿过密封透明容器上盖伸入模拟缝洞模型层(63)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3D打印三维缝洞型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行钰汤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