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元件构成:变压部(14),用于改变电源部的电源电压;充电部(16),由主电容器(17)构成,而该主电容器可介由上述变压部(14)供给的电能充电;发光部(4),具有闪光放电管(20),该闪光放电管(20)插在反射伞(19)内,并通过向触发电极(21)施加电压以消耗主电容器(17)的充电能量来发光;触发电路部(10),用于产生施加在上述触发电极(21)的电压,并且,至少发光部(4)由绝缘性物质包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备有银盐胶卷或将电荷耦合元件(CCD)或COM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作为感光材料的照相机(摄像装置)来进行摄影时,将作为人工照明源来使用的闪光放电管作为光源使用的。
技术介绍
如图7所示,一般的闪光灯装置以发光部4、触发电路部10、变压部14、充电部16、电源部22作为基本结构,上述发光部4具备例如由氙放电管构成的闪光放电管20(插在反射伞内,但该反射伞未图示出)以及触发电极21;触发电路部10具备触发线圈11以及触发电容器13等;变压部14由变压线圈15构成;充电部16由主电容17构成;电源部22由直流电源23构成,并且主电容器17通过直流电源23例如充电至300V的状态下,使触发电路10动作,并对闪光放电管20的触发电极21施加数kV的触发电压时,激发闪光放电管20并消耗主电容器17的充电能量来发光。另外,还增添具备IGBT26以及光学传感器27等的调光电路部25,并通过调光电路部25控制发光的光量来发光。这种闪光灯装置多提供于以银盐胶卷或用CCD或COMS传感器等作为摄像元件的众所周知的数码照相机或在内装有胶卷的容器中组装进简单的透镜单元的带胶卷的透镜内。另外,随着使用内装的数码照相机并可以传送摄影画面的手机终端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开始提供可以在手机终端拆卸的闪光灯装置。并且,这些闪光灯装置,根据近年来照相机或手机终端以小型化为目标或内装到手机终端的要求,当然必须要求小型化。然而,闪光灯装置小型化时,必需解决所谓「触发跳脱」的问题。所谓「触发跳脱」是指,由于作用于闪光放电管20的玻璃灯泡表面的触发电极21与闪光放电管20的主电极20a之间的间隔狭窄,所以产生沿面放电,而无法有效地激发闪光放电管20,因而产生发光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变压部、充电部、发光部、触发电路部,变压部改变电源部的电源电压,充电部由主电容器构成,而该主电容器可介由变压部供给的电能充电;发光部具备闪光放电管,该闪光放电管插在反射伞内,并通过向触发电极施加电压以消耗主电容器的充电能量来发光;触发电路部用于生成施加在触发电极的电压,并且,至少发光部由绝缘性物质包覆。附图说明图1是从正面侧所见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闪光灯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正面侧所见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发光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背面侧所见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发光部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所见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发光部的另一方式的局部截面的简略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闪光灯装置的截面侧视图。图6A是从实施方式2的闪光灯装置的背面所见的立体图。图6B是从实施方式3的闪光灯装置的正面所见的立体图。图6C是从实施方式4的闪光灯装置的正面所见的立体图。图6D是从实施方式5的闪光灯装置的正面所见的立体图。图7是一般的闪光灯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7是表示绝缘包覆发光部4、触发电路部10、变压部14、调光电路部25以及充电部16的例子。实施方式1的闪光灯装置,是可以被自由拆卸地安装在内装有使用CCD或CMOS传感器数码照相机的手机终端的耳机塞孔中的,并通过从手机终端接受电力供给以及摄像开始信号而发光的。另外,如图1所示,在前后可以分开的树脂成型品的略箱形的外壳2内,以密闭状态容纳有印刷线路板3、除了借助形成于前侧外壳2的开口部2a突出的光学面板5的光学面5a之外的光学部4、和插头(外部接头)6的基部6a。印刷线路板3具备闪光灯电路用的电路图案。并且,在印刷线路板3的电路上电连接有作为电路构成要素的各种导线、触发电路10、调光电路部25、变压部、充电部等,导线是插头用导线7、闪光放电管用导线8、触发电极用导线9;触发电路部10由触发线圈11,触发电容器(未图示出)等构成;调光电路部25由IGBT(未图示出)、光学传感器(未图示出)等构成;变压部由变压线圈15构成;充电部由主电容器17构成。如图2、图3所示,发光部4除了上述的光学面板5之外,还具备作为安装在印刷线路板3上的树脂成型品的框体18;反射伞19;在玻璃灯泡的外表面施以作为触发电极的诸如透明导电性涂膜而成的闪光放电管20;借助反射伞19与闪光放电管的触发电极电接触的触发电极21。接着,在框体18的开口部18a从前方嵌入反射伞19后,从突出于框体18的开口部18a后方的反射伞19的侧面开口部19a将闪光放电管20插入反射伞19内,然后,将一对闪光放电管用导线8、8分别焊接在闪光放电管20的主电极20a上,同时,将触发电极用导线9焊接在与反射伞19的背面接触的触发电极21上之后,将光学面板5嵌入框体18的前面,或者在嵌入外壳2的开口部2a的状态下,收放于外壳2内。反射伞19是将一片薄光泽性的铝板裁切成所定形状,并折弯成略U字形状,进而将其端部朝内侧折弯制作而成,里面由成为闪光灯光的反射面的其截面为U字形状的凹面部、和左右各一对侧面板19b、19b构成。侧方开口部19a通过设定一对侧面板19b、19b的形成,并且,该开口部19a被设定为比闪光放电管20的外径还稍大的形状,从一方的侧开口部19a插入的闪光放电管20的两端部(包含主电极20a、20a)分别从侧开口19a朝外部突出。闪光放电管20是由在直管状的玻璃灯泡的各自端部,由金属棒构成的主电极20a、20a封闭住,且主电极20的一部分沿轴向朝外部突出,并在内部封有诸如氙气。闪光放电管20其一方的主电极20a与连接在主电容器17上的导线8连接,其另一方的主电极20a与直接接地的导线8相连接。触发电极21是用铜板薄片弯曲成相应于反射伞19的弧面的圆弧状的。实际上,铜板21、反射伞19以及形成于闪光放电管20的玻璃灯泡表面的导电性薄膜构成一个触发电极,然而,假如将触发电极用导线9直接连接在反射伞19或闪光放电管20的玻璃灯泡表面上的话,就不使用铜板21。另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使反射伞19的一部分19c作为接头延伸,直接与触发线圈11的高压接头11a连接。这样的话,就不需要触发电极用导线9或铜板21,从而可省略铜板21的粘贴作业或触发电极用导线9的焊接作业。如上所述,在图1中,外壳2以密闭的状态收纳包含各种电路构成要素的印刷线路板3、发光部4、和插头(外部接头)6的基部6a。光学面板5的光学面5a与外壳2的开口部2a嵌合,由于插头的基部6a与形成于外壳2的分开面上的凹部2b嵌合,因此,该处所虽然也处于密闭(气密)状态,但并非处于完全密闭(气密)状态。这是由于,在外壳2上形成有一对细微的通孔2c、2d。该通孔2c、2d在外壳2的分开面上以半孔状态形成,但在组合外壳2时会成为圆孔,不过,对形成通孔2c、2d的处所并没有特别限定。通孔之中,一方的2c是用于将绝缘性树脂(绝缘性物质)填充到外壳2内的树脂填充孔,另一方的2d是用于将填充时的外壳2内的空气排出去的排气用孔。具体地说,在位于外壳2下方的通孔2c上安装有填充用喷嘴的状态下进行填充,此时,是外壳2内的空气从位于上方的通孔2d散到外部,不过,只要通孔可以填充以及排气,即使不是一对也可以,不是圆孔也没关系。作为被填充的绝缘性树脂,例如可以采用聚氨基甲酸乙酯、硅有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部(14),用于改变电源部的电源电压;充电部(16),由主电容器构成,而该主电容器(17)可介由上述变压部(14)供给的电能充电; 发光部(4),具有闪光放电管(20),该闪光放 电管(20)插在反射伞(19)内,并通过向触发电极(21)施加电压以消耗上述主电容器(17)的充电能量来发光;触发电路部(10),用于产生施加在上述触发电极(21)的电压;并且,至少发光部(4)由绝缘性物质包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奈裕彦,坂本新,卯野正平,牧寿纪,堀西克已,古塚直行,三井肇,中川和枝,石川胜司,小仓尚,福家光男,川端克典,梅原贵志,炭崎胜史,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照相照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